乙肝病症状
24岁,女.我患有乙肝,现在不时的恶心.失眠.胸闷,心烦.上不来气.心里象有事是的闹心,请问是什么症状.身体无力.软的.白天困.晚上睡不着.吃不下饭...
24岁,女.我患有乙肝,现在不时的恶心.失眠.胸闷,心烦.上不来气.心里象有事是的闹心,请问是什么症状.
身体无力.软的.白天困.晚上睡不着.吃不下饭 展开
身体无力.软的.白天困.晚上睡不着.吃不下饭 展开
展开全部
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5~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 (1)黄疸型 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 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2.淤胆型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3.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显著,ALT持续或反复升高,麝浊明显异常,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可阳性。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虽然病史较短,症状轻,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近年随着HBV-DNA前C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现有的学者主张按HBeAg及抗-HBe情况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种:①HBeAg阳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乙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其病程经过中有HBeAg阳性和抗-HBe阳性两个阶段。符合既往的看法,HBeAg阳性代表体内HBV复制活跃,血清中HBV-DNA阳性,肝功能损害且有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当HBeAg转阴,抗-HBe转阳,代表HBV复制减弱或停止,血清中HBV-DNA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变改善。②抗-HBe阳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乙型肝炎)认为由HBV前C基因突变株感染所致。其血清中HBeAg阴性、抗-HBe阳性,体内HBV-DNA仍进行复制,肝脏显示进展的严重病变,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显著消化道症状,如严重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腹胀,于发病后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多数于病后 3~5日首先出现兴奋、欣快、多语、性格行为反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日夜倒错,视物不清,步履不稳等。定向力及计算力出现障碍,进一步发展为兴奋、狂躁尖声喊叫,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而致颅压增高症,如血压增高,球结膜水肿,甚至两侧瞳孔不等大,出现脑疝,因此预防和积极治疗脑水肿,防止脑疝,对抢救患者有重要意义。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肝浊音区缩小及明显出血倾向。一般无腹水或晚期出现,常于3内死于脑疝、出血等并发症。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于发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现为高度乏力、腹胀、不思饮食、黄疸逐日加深,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至后期出现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病程为数周至数月。本型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脑病为首发症状,只是病史超过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4)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大多数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单项ALT升高。体征较少。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为起病较缓慢,自觉症状轻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恢复慢,易慢性化,以重型肝炎及慢活肝发病率较高,其中以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较多见
治疗措施
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一.急性肝炎的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二.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1)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HBeAg及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 干扰素的疗效,各家报告不一,HBeAg阴转率一般在40%~50%。为了提高疗效,有用皮质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扰素,但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则可使病情恶化。对认为 由前C基因突变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剂量干扰素,疗效不理想。β及γ干扰素对HBV复制疗效不如α-IFN。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①慢活肝优于慢迁肝;②女性较男性疗效好;③ALT增高者疗效优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价低者疗效较好;⑤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疗效较用过无效者好;⑥剂量与疗程,大剂量与长疗程者似较好。 副作用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有关。最常见是“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继续应用或减量后常逐渐减轻。多为一过性发热,常见于首剂,未发现和疗效的关系。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常自然恢复,不能影响治疗。目前多认为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联用、可能提高疗效。 (2)口服抗病毒药物: 口服抗病毒药物以拉米夫定为代表,在中国上市1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拉米夫定著名的4006研究证实服用拉米夫定3年可使肝癌,肝硬化的发生减少50%。由于乙肝的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进展,所以要长期坚持抗病毒治疗,目前在选择乙肝治疗的口服抗病毒药物时专家推荐三少原则: 1)选择有临床数据能延缓疾病进展的药物(即能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2)选择安全性好的药物 3)选择花费少的药物 应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因素,选择能够同时符合以上三条原则的药物 2.免疫调节药 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1)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 (2)白细胞介素2(IL-2) 能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增殖及诱生γ-干扰素。用法为每日1000~2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8~56日。部分患者HBeAg转阴。 (3)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i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系用淋巴因子(如IL-2和γ-IFN)刺激其前体细胞而得。国内报告可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转阴。 3.保护肝细胞药物 (1)益肝灵 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2)强力宁 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注射液,经研究降酶效果优于强力宁。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 (3)齐墩果酸片:用法为80mg,每日3次服用,疗程3月。联苯双酯,用法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转氨酶正常后减量维持,疗程6月。均有降酶作用。 三.重型肝炎的治疗 参阅暴发性肝衰竭治疗部分。 四.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治疗 凡有HBV复制指标阳性者,适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α-IFN。 总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经药物研究指出,其关键在于药物能否抑制HBV的超螺旋共价闭合环形DNA(ccc DNA),而现有抗病毒药对肝细胞核中病毒cccDNA无作用,故停药后cccDNA重新工为病毒复制中转录的模板,病毒复制。近来肝炎的生物靶向治疗有报道,反义核糖核酸可封闭病毒复制的关键编码基因,这种基因水平的靶向治疗可能给乙肝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所以乙肝治疗还需注重对症支持疗法,中西药物综合治疗。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编辑本段]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种类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①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 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乙肝疫苗常见问题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不能因为已接种乙肝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10mIU/ml以上的人,才能起有效的预防作用。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诸如甲、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是没有预防作用的。同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并不是都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病人(不是携带者)的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是永久性的,应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每个接种者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有高有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要说明的是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编辑本段]并发症
1.肝原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太峰值仍较正常稍低。是因为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减低,促使胰岛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脏灭活减少,加以肝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产生抗力,因而虽胰岛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时C肽受肝脏影响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为与Ⅱ型糖尿病鉴别,可用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2.脂肪肝
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4.肝癌
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5.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编辑本段]预防
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症: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 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 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二.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编辑本段]饮食保健与治疗食疗
饮食禁忌
1、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故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 2、忌吸烟 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肝病患者必须戒烟。 3、忌饮酒 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动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 4、忌食加工食品 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5、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对肝肾都有损害,肝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 6、忌乱用补品 膳食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滋补不当,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 7、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 对于病情严重的肝炎病人来说,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使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果吃太多蛋、甲鱼、瘦肉等高蛋白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胀等病症。 8、忌高铜饮食 肝功能不全时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铜的平衡,而铜易于在肝脏内积聚。研究表明,肝病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储存量是正常人的5-10倍,患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含量要比正常人高60-80倍。医学专家指出,肝脏内存铜过多,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同时,体内铜过多,可引起肾功能不全。故肝病病人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 9、忌生活不规律 “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早操,劳逸结合很重要。 10、忌情志不畅 肝病患者应忌恼怒、悲观、焦虑等,因为肝病患者久治不愈,常使人焦虑,胡思乱想,易发火而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舒易成积癖。 11、忌劳累 肝为人体重要代谢器官,肝炎病人功能异常,营养失调,故疲乏无力,需多休息,因此多休息是治疗关键。 12、忌乱投医 不要轻信江湖游医,以免延误了正确的治疗,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乙肝患者的护理措施
错误一:道听途说,自作主张 有些乙肝患者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只相信别人的治疗经验,听到别人说这种药好就用这种药,听说这种药不好就排斥这种药。其实,药物的效应和毒副作用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有些患者意识不到这点,道听途说或断章取义,选来选去,总是选不到自己称心的药。所以,建议患者在资深医生的指导下,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复诊。 错误二:心理负担过重 慢性乙肝患者终究有人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这种现象使许多患者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其实,慢性乙肝罹患肝癌只是少数。对于发展为肝癌的可能性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乙肝与肝癌的相关性,又要看到这种比例不是很高的现实。肝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心理负担过重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益处。所以,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乐观地面对现实、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才是明智的做法。 错误三:盲目忌口 民间向来就有患病要忌口的说法,不少人道听途说,轻信乙肝患者不能吃鸡肉、羊肉、鱼肉等。不少乙肝患者列出长长一条“忌食”单。结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胡乱忌口,这样他们无法得到营养,几年下来,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些患者为了治疗肝病,天天“进补”,结果出现严重的脂肪肝。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带来的不良后果。 实际上,乙肝患者的饮食没有太多的特殊要求,基本原则是综合营养,水果、蔬菜、肉类、豆制品都需要,但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和油炸的食品。
乙肝孕妇的日常调养
乙肝患者妊娠期如何调养已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了。因为妊娠期的女性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供给要比正常食物孕妇多,对蛋白质。维生素、钙、铁、等营养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一旦患者在孕期出现营养不良,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使其抗病能力减弱。妊娠期女性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营养治疗,应根据患者肝炎的病理改变,体征,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的生理要求制定的调补措施。为了促进患者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同时也为了使胎儿获得充足的热量个营养,乙肝患者应该在饮食调养上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这是乙肝患者妊娠期如何调养的关键 肝病专家指出,乙肝患者妊娠期应该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含有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应该在日常饮食中多搭配医学还有钙,铁的食物,不宜饮酒,吃辛辣的食物,或者难以下消化的食物。 二、控制好饮食总热量:乙肝患者妊娠期如何调养不可缺少的 妊娠合并肝炎患者在饮食中应该确保每天的总热量在2500-2600千卡之间,一般来说,乙肝患者每天应该供足蛋白质的需求,如果患者出现血氨升高的情况,发生了肝昏迷的前期症状,就应该及时限制或者停止蛋白质的供给,特别是动物蛋白质。 三、应该适当的摄入维生素和充足的微量元素 妊娠期乙肝患者必须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因为妊娠期的患者需要大量的维生素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胎儿的正常发育也需要大量的维生素,此外,维生素也的摄入还有助于预防胎儿出现畸形,患者可多食用一些瘦肉,动物的肝脏等。
[
[编辑本段]乙肝传染性都很强吗
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性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毒携带往往是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等情况而言,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 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接触乙肝病毒后,体内都有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及处理系统,病毒侵入体内,可及时被发现并予以清除,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和完成。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认为乙肝病毒处于高传染期。
治疗措施
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一.急性肝炎的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二.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1)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HBeAg及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 干扰素的疗效,各家报告不一,HBeAg阴转率一般在40%~50%。为了提高疗效,有用皮质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扰素,但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则可使病情恶化。对认为 由前C基因突变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剂量干扰素,疗效不理想。β及γ干扰素对HBV复制疗效不如α-IFN。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①慢活肝优于慢迁肝;②女性较男性疗效好;③ALT增高者疗效优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价低者疗效较好;⑤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疗效较用过无效者好;⑥剂量与疗程,大剂量与长疗程者似较好。 副作用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有关。最常见是“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继续应用或减量后常逐渐减轻。多为一过性发热,常见于首剂,未发现和疗效的关系。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常自然恢复,不能影响治疗。目前多认为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联用、可能提高疗效。 (2)口服抗病毒药物: 口服抗病毒药物以拉米夫定为代表,在中国上市1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拉米夫定著名的4006研究证实服用拉米夫定3年可使肝癌,肝硬化的发生减少50%。由于乙肝的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进展,所以要长期坚持抗病毒治疗,目前在选择乙肝治疗的口服抗病毒药物时专家推荐三少原则: 1)选择有临床数据能延缓疾病进展的药物(即能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2)选择安全性好的药物 3)选择花费少的药物 应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因素,选择能够同时符合以上三条原则的药物 2.免疫调节药 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1)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 (2)白细胞介素2(IL-2) 能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增殖及诱生γ-干扰素。用法为每日1000~2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8~56日。部分患者HBeAg转阴。 (3)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i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系用淋巴因子(如IL-2和γ-IFN)刺激其前体细胞而得。国内报告可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转阴。 3.保护肝细胞药物 (1)益肝灵 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2)强力宁 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注射液,经研究降酶效果优于强力宁。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 (3)齐墩果酸片:用法为80mg,每日3次服用,疗程3月。联苯双酯,用法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转氨酶正常后减量维持,疗程6月。均有降酶作用。 三.重型肝炎的治疗 参阅暴发性肝衰竭治疗部分。 四.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治疗 凡有HBV复制指标阳性者,适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α-IFN。 总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经药物研究指出,其关键在于药物能否抑制HBV的超螺旋共价闭合环形DNA(ccc DNA),而现有抗病毒药对肝细胞核中病毒cccDNA无作用,故停药后cccDNA重新工为病毒复制中转录的模板,病毒复制。近来肝炎的生物靶向治疗有报道,反义核糖核酸可封闭病毒复制的关键编码基因,这种基因水平的靶向治疗可能给乙肝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所以乙肝治疗还需注重对症支持疗法,中西药物综合治疗。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编辑本段]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种类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①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 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乙肝疫苗常见问题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不能因为已接种乙肝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10mIU/ml以上的人,才能起有效的预防作用。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诸如甲、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是没有预防作用的。同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并不是都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病人(不是携带者)的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是永久性的,应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每个接种者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有高有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要说明的是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编辑本段]并发症
1.肝原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太峰值仍较正常稍低。是因为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减低,促使胰岛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脏灭活减少,加以肝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产生抗力,因而虽胰岛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时C肽受肝脏影响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为与Ⅱ型糖尿病鉴别,可用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2.脂肪肝
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4.肝癌
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5.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编辑本段]预防
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症: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 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 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二.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编辑本段]饮食保健与治疗食疗
饮食禁忌
1、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故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 2、忌吸烟 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肝病患者必须戒烟。 3、忌饮酒 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动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 4、忌食加工食品 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5、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对肝肾都有损害,肝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 6、忌乱用补品 膳食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滋补不当,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 7、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 对于病情严重的肝炎病人来说,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使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果吃太多蛋、甲鱼、瘦肉等高蛋白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胀等病症。 8、忌高铜饮食 肝功能不全时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铜的平衡,而铜易于在肝脏内积聚。研究表明,肝病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储存量是正常人的5-10倍,患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含量要比正常人高60-80倍。医学专家指出,肝脏内存铜过多,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同时,体内铜过多,可引起肾功能不全。故肝病病人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 9、忌生活不规律 “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早操,劳逸结合很重要。 10、忌情志不畅 肝病患者应忌恼怒、悲观、焦虑等,因为肝病患者久治不愈,常使人焦虑,胡思乱想,易发火而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舒易成积癖。 11、忌劳累 肝为人体重要代谢器官,肝炎病人功能异常,营养失调,故疲乏无力,需多休息,因此多休息是治疗关键。 12、忌乱投医 不要轻信江湖游医,以免延误了正确的治疗,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乙肝患者的护理措施
错误一:道听途说,自作主张 有些乙肝患者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只相信别人的治疗经验,听到别人说这种药好就用这种药,听说这种药不好就排斥这种药。其实,药物的效应和毒副作用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有些患者意识不到这点,道听途说或断章取义,选来选去,总是选不到自己称心的药。所以,建议患者在资深医生的指导下,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复诊。 错误二:心理负担过重 慢性乙肝患者终究有人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这种现象使许多患者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其实,慢性乙肝罹患肝癌只是少数。对于发展为肝癌的可能性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乙肝与肝癌的相关性,又要看到这种比例不是很高的现实。肝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心理负担过重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益处。所以,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乐观地面对现实、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才是明智的做法。 错误三:盲目忌口 民间向来就有患病要忌口的说法,不少人道听途说,轻信乙肝患者不能吃鸡肉、羊肉、鱼肉等。不少乙肝患者列出长长一条“忌食”单。结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胡乱忌口,这样他们无法得到营养,几年下来,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些患者为了治疗肝病,天天“进补”,结果出现严重的脂肪肝。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带来的不良后果。 实际上,乙肝患者的饮食没有太多的特殊要求,基本原则是综合营养,水果、蔬菜、肉类、豆制品都需要,但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和油炸的食品。
乙肝孕妇的日常调养
乙肝患者妊娠期如何调养已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了。因为妊娠期的女性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供给要比正常食物孕妇多,对蛋白质。维生素、钙、铁、等营养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一旦患者在孕期出现营养不良,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使其抗病能力减弱。妊娠期女性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营养治疗,应根据患者肝炎的病理改变,体征,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的生理要求制定的调补措施。为了促进患者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同时也为了使胎儿获得充足的热量个营养,乙肝患者应该在饮食调养上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这是乙肝患者妊娠期如何调养的关键 肝病专家指出,乙肝患者妊娠期应该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含有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应该在日常饮食中多搭配医学还有钙,铁的食物,不宜饮酒,吃辛辣的食物,或者难以下消化的食物。 二、控制好饮食总热量:乙肝患者妊娠期如何调养不可缺少的 妊娠合并肝炎患者在饮食中应该确保每天的总热量在2500-2600千卡之间,一般来说,乙肝患者每天应该供足蛋白质的需求,如果患者出现血氨升高的情况,发生了肝昏迷的前期症状,就应该及时限制或者停止蛋白质的供给,特别是动物蛋白质。 三、应该适当的摄入维生素和充足的微量元素 妊娠期乙肝患者必须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因为妊娠期的患者需要大量的维生素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胎儿的正常发育也需要大量的维生素,此外,维生素也的摄入还有助于预防胎儿出现畸形,患者可多食用一些瘦肉,动物的肝脏等。
[
[编辑本段]乙肝传染性都很强吗
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性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毒携带往往是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等情况而言,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 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接触乙肝病毒后,体内都有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及处理系统,病毒侵入体内,可及时被发现并予以清除,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和完成。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认为乙肝病毒处于高传染期。
农博士复混肥
2024-10-30 广告
2024-10-30 广告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森林虫害,它会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对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该病传播速度快,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已迅速扩散至全国14个省(市、区)。松材线虫病已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影响了森林资源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农博士复混肥提供
2010-07-31
展开全部
1、肝脏轻度肿大,可触及质地较软或中等硬度的肝脏,或有压痛、叩击痛。有些病例可无任何体征。2、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3、巩膜或皮肤黄染,比消化道症状出现晚。
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分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型乙肝四种类型。
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其他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透支,容易疲惫,其原因可能是肝功受损,进食量有所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入的物质因肝功受损,无法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分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型乙肝四种类型。
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其他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透支,容易疲惫,其原因可能是肝功受损,进食量有所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入的物质因肝功受损,无法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乙肝感染的症状在不同阶段和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具体如下:
1. 在较轻的阶段,可能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大部分是通过体检时,才发现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或肝功能检查时发现转氨酶升高。
2. 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包括乏力、疲倦、低热、食欲减退、黄疸、皮肤瘙痒、饱胀、上腹隐痛或肝区隐痛等。
3. 出现黄疸,即皮肤或眼白发黄,常常是乙肝的典型表现。面色晦暗也是肝病患者常见的特征。
4. 乙肝患者也会有肝区疼痛的症状,部分患者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背部或颈部。
5. 一些严重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是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或橙色的斑点,周围有细小的血丝。肝掌则表现为手掌鱼际发红。
6. 对于男性患者,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块或乳房发育。对于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
7. 肝功能衰竭者可能会出现瘀点、瘀斑、神志状态改变等症状。
如果出现疑似感染乙肝的症状,一定要尽早购买试剂检测或者到医院就诊,若不幸确诊,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1. 在较轻的阶段,可能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大部分是通过体检时,才发现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或肝功能检查时发现转氨酶升高。
2. 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包括乏力、疲倦、低热、食欲减退、黄疸、皮肤瘙痒、饱胀、上腹隐痛或肝区隐痛等。
3. 出现黄疸,即皮肤或眼白发黄,常常是乙肝的典型表现。面色晦暗也是肝病患者常见的特征。
4. 乙肝患者也会有肝区疼痛的症状,部分患者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背部或颈部。
5. 一些严重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是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或橙色的斑点,周围有细小的血丝。肝掌则表现为手掌鱼际发红。
6. 对于男性患者,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块或乳房发育。对于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
7. 肝功能衰竭者可能会出现瘀点、瘀斑、神志状态改变等症状。
如果出现疑似感染乙肝的症状,一定要尽早购买试剂检测或者到医院就诊,若不幸确诊,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症状是指你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主官感受,你上面说的都是
既然知道是乙肝,就赶紧找医生治疗啊,上这问也没用啊
这不是耽误你自己的治疗时间吗?
既然知道是乙肝,就赶紧找医生治疗啊,上这问也没用啊
这不是耽误你自己的治疗时间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要再探讨是什么症状了,是乙肝就要治疗了,先治好这个病再说其它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