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起源和演变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动。是当时中国最为热闹,也是最盛大的一个古代传统节日,也有的说法是春节在尧舜时期就有类似的活动,只是没有形成规模。关于上古祭祀的甲骨文魏晋时期有了爆竹,当然这个跟现代的鞭炮完全是两回事。只是一种燃烧竹子发出噼啪声响的祝贺形式。
当然关于燃烧爆竹也有一个神话故事。燃烧爆竹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中,生活着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叫年.年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出来,吃人或家禽家畜,弄得民不聊生.人们都十分害怕他.除夕夜的前一天,一位老乞丐来到了一位老太太家,向老太太乞讨.老太太好心的给了他一碗饭,一边悲伤地说:“唉!明天年就要来了,我们一定活不成了!”老乞丐摇了摇头,看着老太太的红色衣服说:“年害怕红色和爆竹声,明天你穿上红衣,在家门口贴上红色春联,年一来,就放鞭炮,可避免灾祸.”第二天,年来了,大家便把鞭炮一起点燃,鞭炮的声音吓跑了年.以后,人们年年的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现在,人们放鞭炮,有辟邪,吉祥,保平安,喜庆,招财之意.
二在五代后蜀年间有了春联这个过年必不可少的吉祥物。第一幅春联的撰写者考证应该是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宋朝燃烧的火药鞭炮慢慢取代了爆竹。
鞭炮明朝则是每到春节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还原明朝祭祀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这就是春节从上古到现在的一个演变。在春节快要到来的今天,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事事如意。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春节、腊祭与傩》一文中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腊祭。”
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他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原始社会的解体,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亦称阳历)。但是,民间仍习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过新年,这天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统一以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即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每年春节这一天公历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它在1月21日和2月22日之间变化。最早在1月21日,最迟2月22日。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名称的演变 先秦文献中谈及春节名称的资料不多,《尚书•舜典》中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又云:“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转:“上日,朔日也。”“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正月初一舜在祖庙里接受了尧的禅让;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舜到祖庙祭祀祖先。可见,先秦时期,把春节叫“元日”或“上日”
汉代人对春节的叫法花样相对多了一些。有的叫“三朝”。《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李善注:“三朝,岁首三朔日也。”有的叫“三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语言上讲究辞藻的时代,文人们新创了形形色色的词来指称春节。有的叫“元辰”,义为新年开始之时;有的叫“元正”,义为正月的开始;有的叫“元首”,义取开始;有的叫“岁朝”;有的叫“履端”。
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旦”和“新年”之名也是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
“元旦”作为节日名称并不是仅仅指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包括好几天,因此在一些地方它就跟“元旦”有区别,“元日”只是新年的第一天。《天津府志》(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华北卷):“元旦,夜半子时,长幼皆起贺岁,食饺子,亲友交拜,祭墓。元日阴晴卜岁丰歉,晴主丰,阴主歉。”“元旦”“元日”并用而意思不同。
(三)春节名字的出现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振上疏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无关。南宋文天祥《文山集》卷二十《二十四日》诗:“春节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此诗作于己卯年(133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俗称小年,再过两天,即二十六日,就是立春,所以诗中的“春节”指立春(所谓“三日”包括二十四日),而非正月初一。
2021-01-09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他知道自己已经测出了日月规律,推算出了准确的晨夕时间,历法也已经创建成功,就做了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祖乙听说后,就亲自来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上的月亮对祖乙说:“国君,现在正是第十二个月满,请您给今日定个节吧!”祖乙说:“旧岁已完,新春复始,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