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到底哪里比诸葛亮厉害呢?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终于请诸葛亮出山;而同年秋,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重要谋士郭嘉却因操劳过度水土不服而病逝在途中。作为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最重要的谋士,因为时空的交错未能有缘一较高下。所以,后世也有一种说法:“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相信熟读三国的人,对郭嘉和诸葛亮都有自己的评价。小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诸葛亮虽有过人之处,但在谋略和魄力上,远远落后于郭嘉几条街。
为什么小编对郭嘉如此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嘉在曹操还是一个不起眼的诸侯的时候开始追随,并在曹操平定北方过程中,总是能够洞察先机,在关键的时间点并给出决定性的建议。或者可以说,没有郭嘉,曹操甚至无法统一北方。不然赤壁战败后,曹操也不会喟然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传》)
列举几个实例来证明郭嘉的预见和决策的正确性。
打击刘备,解决官渡之战后顾之忧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不得已投奔了曹操,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主动提出到徐州拦截袁术,郭嘉得知消息时,曹操已经放走了刘备,郭嘉大为吃惊,对曹操说:“放备,变作矣!”果然刘备到了徐州,杀了徐州刺史立,与袁绍形成联盟,对抗曹操。当时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而徐州是曹军的右翼,如果曹操和袁绍打起来,刘备随时可以从侧翼打击曹操。但当时曹操的兵力捉襟见肘,大部分谋士都认为,主力应该备战袁绍,如果东征徐州,袁绍一定会趁机向南进攻,腹背受敌,局势将变得更加危险。但郭嘉针锋相对的指出,袁绍这个人优柔寡断,对战场变化反应慢,只要东征迅速,等他明白过来已经晚了。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议,出人意料地亲征徐州,刘备措手不及,大败。至于袁绍方面,正如郭嘉所料,等反应过来想有所动作,曹操已经凯旋回师了。
断言孙策不足为虑,重点备战袁绍
平定了徐州的刘备,曹操另一个后顾之忧就是江东的小霸王孙策。孙策虽然表面上与曹操相安无事,但乱世之中,哪个诸侯不是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打击对手,壮大自己的实力?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孙策早就蠢蠢欲动,史书记载孙策欲“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从军事实力来说,曹操对孙策可以说并没有优势,况且北方袁绍大兵压境,曹操根本无暇应对孙策。而且孙策的建邺不比徐州,即使曹操有心也鞭长莫及。曹操感到一筹莫展之际,又是郭嘉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果然正如郭嘉所料,”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刺杀。
佯攻刘表,促使袁绍二子互相残杀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冀州群龙无首,曹操和很多谋士都认为应该趁机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袁氏集团,但郭嘉提出反对:“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郭嘉认为袁绍的儿子各怀异心,与其强攻而逼他们团结一致,不如假装进攻荆州,让袁绍的儿子们消除对外患的防备之心,从而为了各自内部利益而自相残杀。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果然最后袁谭、袁尚互相攻击,曹操坐收渔利,以较小的代价平定了北方。
兵出险招,远征乌桓
北方基本平定之后,东北的乌桓又成了一个潜在威胁。曹操想解决乌桓,又担心荆州刘表会趁机进攻。郭嘉再次断言刘表不足为虑:“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这坚定了曹操北伐的决心,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自率主力远征乌桓,由于乌桓远离中原,山高路远,这次远征进行的非常缓慢。郭嘉果断建议曹操放弃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亲率一支骑兵快马奔袭二百里,突入乌桓的领地,取得白狼山大捷,乌桓主力基本被消灭,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至此,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
从上面的四件事,说明郭嘉不仅在对局势的判断上空前的准确,并且能够在艰难的情形下做出果断的决策,这是诸葛亮所不能比拟的。郭嘉的英年早逝在一定程度上让曹操一统天下的志向不能实现。而诸葛亮最有名的隆中对提到的占据荆州益州而三分天下的战略,最后也仅仅实现了一半而已,荆州最后落入了东吴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