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小儿常见传染病,但是,如果没有中招过此病的家长,恐怕对这个疾病并不了解,因此小儿各种传染病都需要引起家长重视和了解,才能着手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及柯萨基病毒A16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消化道及接触感染传播。
主要有粪便、体液;接触玩具、餐具、毛巾、呼吸道飞沫等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发病,有3-5天的潜伏期,起病初,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发热,体温不高,口腔内及咽部疼痛,由于口腔粘膜炎症、咽峡部疱疹,孩子口痛而拒食。
继之出现口腔粘膜、手和足散在的疱疹,有的仅有几个,有的十几个或几十个,疱疹干后看结痂,一般不留疤痕,没有色素沉着。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自然病程7天左右。普通病例,孩子一般情况好,预后也好。手足口病大部分是普通病例,只有少部分会出现神经系统损害。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接种肠道病毒疫苗预防。一般为5岁以下儿童接种,随着年龄增长,很少有5岁以上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因此多不接种。
但也不是说接种疫苗就不会不被感染病毒,因为,手足口病病毒种类太多,仅仅肠道病毒71就多达20余种病毒株,何况还有柯萨基病毒。
即使生过一次手足口病,今后在流行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再次感染,所以手足口病没有持久的免疫。
其次,就是注意平时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消毒,勤换洗衣服,儿童玩具也要清洗消毒。
要注意通风,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手足口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或呼吸道(主要是口腔粘膜和鼻腔粘膜)传播。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手足口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