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导语:伴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则必须要根据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的模式以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所以,改革和创新尤其重要。尤其是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改革是在必行。这是因为初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更好。因此,我认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和改革,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1.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
“双基”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与更新,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钻研大纲、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的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技能也称之为熟练,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员。因而造成严重的弊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
2.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3.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费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4.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能力。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学生的学习应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育学指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心理学认为,学习上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它的社会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一般的数学课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我们讲……”为什么要“讲”?教师不谈,学生也不清楚,反正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从哪儿有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每门课程、每一章节乃至每一堂课的目的。“大目的”是建立在许多“小目的”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一个个小的目的教育,大目的教育只能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所谓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也就要落空。
二、采用自学存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思维活动来源于认识需要和求知欲望,而认识需要和求知欲又来之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只有当学生碰到似乎熟悉但又说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才会产生思维的需要,进行积极的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听课而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听课时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也就不易引起积极的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建议,在教师讲课之前,安排一个自学存疑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学存疑,就能产生认识的需要,带着问题去听课,思维活动就会得到积极的开展。此时无论是注意力的集中方法,还是思维活动的展开方面,都较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为强。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经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精辟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参考价值。
三、采取教师重点讲课,引导学生“自得”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足于“讲细讲透”,学生致力于“听懂听会”。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这样批评过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没有高级的心理活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他提倡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有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人,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采取教师指出门径,引导学生“自得”的方法,即采取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有条件时,对部分内容也可以采取独立发现法。
四、不能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演绎结构、不重合情推理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前人探索数学真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学方法的揭示,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想数学”。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结论不重过程,不注意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这就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许多数学的真知都是人们通过对大量特殊事例的观察、分析、归纳、联想而抽象概括出结论,然后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使之组成严谨的数学理论。这种严谨掩盖了数学学科生动形象的侧面。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开这种严谨性的面罩,将其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数学不仅有着严谨的特点,而且也是一门有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外,还必须注重合情推理模式��归纳、类比、联想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猜想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富有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自觉性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至于思想教育,那似乎是额外的负担。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数学有四千六百多年历史,宣传我国数学史上杰出的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现代许多数学家的爱国事迹以及他们在数学上的贡献,可以激励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的热情。
其次,学习态度的教育。数学是一门十分严格的科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了一个符号,就会前功尽弃。这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决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另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坚毅顽强的精神。
当然,进行思想教育,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脱离教学内容,搬弄政治名词,空洞说教的倾向。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和发现,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数学课堂才不会是一潭死水,,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效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