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是留给积极主动去争取的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小到大总是听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听着也挺对的。但是上周四晚的辩论赛后,我的概念得到了纠正:机会是留给积极主动争取的人!
先说说这场辩论赛吧,差点流拍。这事是这样的,周一那天,主持人把题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还是给积极主动的人?)抛出来,我一看,几乎没多想,心里默默的选了反方。但是不知道周四晚的时间情况,所以没报名,而正方则报了两位选手(其中一位是我们公认演讲大咖纪华教练),反方没人报名,但我也没有畏惧,因为前一周第一次我参加辩论,因为事前积极准备资料,我居然能把正方的大咖雁涵老师给唬住了,所以嘛,第一次的成功经验让我有了自信。到了周四晚上的7.30,我如约到场,却没人,一问,原来是不够人,所以不开了。我一听,火冒了。怎么这么容易就放弃了呢?要知道,我1.0的时候,开小组会只要有两个人(包括我)我就坚持开,这样,第一个90天下来,我坚持开了12次小组会,从原来的不敢说话,怕说错,怕冷场到现在一个人独自撑场,串词,主持1个半小时一点问题都没有,都归结于我的积极主动想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当然这与背后的马教练唐教练的支持和栽培也是分不开的)。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直接点名,上麦,开场,不错,有四个人,够了,一人主持,一人观众,两个人辩。整晚的辩论赛,效果不错,气氛热烈,双方唇枪舌剑,中间我差点要败阵,还好,我稳住情绪,仔细听对方的辩词,抓住漏洞,逐条反击,慢慢的,对方乱了阵脚,被我绕住了……,结果不言而喻。后来大家聊天,交流践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感想,我侃侃而谈,那晚全程2.5小时无尿点,还获得了满满的赞誉,哈哈哈哈,扯多了。
事后,就此事我继续深思,首先,机会不是时时有,而是主观上的意愿想法,相信机会的存在,然后确定的去做积极的准备,然后才真正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纵观我们这一生,从婴儿开始,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想想,宝宝为什么哇哇大哭,因为他饿了渴了尿了便了等,不都是通过哭声来向大人表达的吗?如果不哭不闹,那不早就饿死了。有人说这是本能反应,没错,这不正恰恰说明了积极主动是我们的原生本来就具备的吗?只不过后来长大了,个人因素慢慢主导了思想意识,于是了各种性格的人,或积极主动或散漫懒惰等。
长大后去读书,和老师接触交流中,谈到积极主动问题上。我发现,我的老师,都有相同的看法:“你不主动,难道老师还整天主动问你需要教你什么吗。”我想想也对,作为学生,应该是去找老师答疑解惑,或是交流思想,我们只有一两个老师,肯定有需求是去寻找老师。可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他不可能就追着每个学生问:“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答?”那他还做不做他的事情了?
记得老师和我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们有个领导的司机,学历就一个中专水平,但是他为人勤快,不仅给领导开车,还帮领导接送孩子等。吃饭时端茶倒水服务也很周到,这样深得领导喜欢,于是有了好的岗位就想着他,所以他从一个司机到了一个单位上的小头,也是和他的积极主动有关系。
这看来似乎很有拍马屁的嫌疑,可是也能反映出一些事实。主动做事,不等着别人给自己安排才去做的人,总是会有更好的生活。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等着别人安排任务,这样的工作只限于糊口。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得自己找事情做。老师说到,其实学生和老师多多交流,经的常问问老师,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做的,这样是给自己一个极大的锻炼机会,也是增长能力的机会。而且,你帮老师做事越多,越多越好的机会可能就会给你,因为人都是往往会把机会留给与自己经常相处,联系的人。而且很多时候,机会是临时的,并不是很久之前就能遇见的。比如说,你正为老师做着某件事,刚好有个什么项目缺人,老师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眼前人,而不是那些很久不联系的学生。所以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你越主动,机会就越多,做的越多,往往能够挑选到一些优质的机会。
外企里经常强调一个词叫proactive,说的就是主动性,他们喜欢主动性强的人。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主动性往往暗示着更自信,准备得更好,有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同时对这件事情有更大的渴望和想要做好的决心。工作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故,一个更主动的人有更大概率会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相比于义务制教育里老师家长盯着念书的情况,工作中的上司显然会更青睐那些更省事积极主动地接受挑战和承担责任的人。
而平时,我们常常听到的表述是“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很对,当机会来临时,没有准备好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有准备的人才有更大的概率得到它。但这里有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大前提,即“有准备”要在“机会来临”时才有意义。而往往我们会发现,如果只是等机会降临,那效率真的太低了,好机会是需要努力争取的。
先说说这场辩论赛吧,差点流拍。这事是这样的,周一那天,主持人把题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还是给积极主动的人?)抛出来,我一看,几乎没多想,心里默默的选了反方。但是不知道周四晚的时间情况,所以没报名,而正方则报了两位选手(其中一位是我们公认演讲大咖纪华教练),反方没人报名,但我也没有畏惧,因为前一周第一次我参加辩论,因为事前积极准备资料,我居然能把正方的大咖雁涵老师给唬住了,所以嘛,第一次的成功经验让我有了自信。到了周四晚上的7.30,我如约到场,却没人,一问,原来是不够人,所以不开了。我一听,火冒了。怎么这么容易就放弃了呢?要知道,我1.0的时候,开小组会只要有两个人(包括我)我就坚持开,这样,第一个90天下来,我坚持开了12次小组会,从原来的不敢说话,怕说错,怕冷场到现在一个人独自撑场,串词,主持1个半小时一点问题都没有,都归结于我的积极主动想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当然这与背后的马教练唐教练的支持和栽培也是分不开的)。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直接点名,上麦,开场,不错,有四个人,够了,一人主持,一人观众,两个人辩。整晚的辩论赛,效果不错,气氛热烈,双方唇枪舌剑,中间我差点要败阵,还好,我稳住情绪,仔细听对方的辩词,抓住漏洞,逐条反击,慢慢的,对方乱了阵脚,被我绕住了……,结果不言而喻。后来大家聊天,交流践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感想,我侃侃而谈,那晚全程2.5小时无尿点,还获得了满满的赞誉,哈哈哈哈,扯多了。
事后,就此事我继续深思,首先,机会不是时时有,而是主观上的意愿想法,相信机会的存在,然后确定的去做积极的准备,然后才真正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纵观我们这一生,从婴儿开始,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想想,宝宝为什么哇哇大哭,因为他饿了渴了尿了便了等,不都是通过哭声来向大人表达的吗?如果不哭不闹,那不早就饿死了。有人说这是本能反应,没错,这不正恰恰说明了积极主动是我们的原生本来就具备的吗?只不过后来长大了,个人因素慢慢主导了思想意识,于是了各种性格的人,或积极主动或散漫懒惰等。
长大后去读书,和老师接触交流中,谈到积极主动问题上。我发现,我的老师,都有相同的看法:“你不主动,难道老师还整天主动问你需要教你什么吗。”我想想也对,作为学生,应该是去找老师答疑解惑,或是交流思想,我们只有一两个老师,肯定有需求是去寻找老师。可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他不可能就追着每个学生问:“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答?”那他还做不做他的事情了?
记得老师和我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们有个领导的司机,学历就一个中专水平,但是他为人勤快,不仅给领导开车,还帮领导接送孩子等。吃饭时端茶倒水服务也很周到,这样深得领导喜欢,于是有了好的岗位就想着他,所以他从一个司机到了一个单位上的小头,也是和他的积极主动有关系。
这看来似乎很有拍马屁的嫌疑,可是也能反映出一些事实。主动做事,不等着别人给自己安排才去做的人,总是会有更好的生活。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等着别人安排任务,这样的工作只限于糊口。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得自己找事情做。老师说到,其实学生和老师多多交流,经的常问问老师,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做的,这样是给自己一个极大的锻炼机会,也是增长能力的机会。而且,你帮老师做事越多,越多越好的机会可能就会给你,因为人都是往往会把机会留给与自己经常相处,联系的人。而且很多时候,机会是临时的,并不是很久之前就能遇见的。比如说,你正为老师做着某件事,刚好有个什么项目缺人,老师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眼前人,而不是那些很久不联系的学生。所以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你越主动,机会就越多,做的越多,往往能够挑选到一些优质的机会。
外企里经常强调一个词叫proactive,说的就是主动性,他们喜欢主动性强的人。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主动性往往暗示着更自信,准备得更好,有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同时对这件事情有更大的渴望和想要做好的决心。工作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故,一个更主动的人有更大概率会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相比于义务制教育里老师家长盯着念书的情况,工作中的上司显然会更青睐那些更省事积极主动地接受挑战和承担责任的人。
而平时,我们常常听到的表述是“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很对,当机会来临时,没有准备好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有准备的人才有更大的概率得到它。但这里有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大前提,即“有准备”要在“机会来临”时才有意义。而往往我们会发现,如果只是等机会降临,那效率真的太低了,好机会是需要努力争取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