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广州这座城市
很多人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流行音乐,是广州文化的巅峰,因为只有那时广州的文化才走向了全国。以下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评价广州的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评价广州范文1
而其实,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州的强大正在于其极具生命力的草根文化。无人售票、饭后打包、AA制,这些当年让初到广州的人无不瞠目结舌的行为习惯,如今已渗透到了全国。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细节,改变着每一个来到广州的人,他们慢慢接受并慢慢被改变,然后又被他们带回家乡,进而改变了很多地方的生活方式,影响至今。
2017年广州市GDP突破了2万亿广州为什么成为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广州在地理条件上,就是全世界少有的“福地”
地理环境、地缘优势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广州这座城市两千多年来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张力以及她给这座城市的人们所带来的从容、淡定、开放、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难得的“规则意识”,并且把这种“规则意识”转化为市场经济中的契约精神,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带来了商业的持续繁荣。
骨子里的包容,深藏于民间的开放
1995年,24岁的青年丁磊从宁波来到广州,创办网易。8年后,他成为全国首富。他曾坦诚地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的心目中,广东是一片真正的热土。我在广州的城中村住过,从零起步,广东包容我、接纳我,给我机会。”
评价广州范文2
1992年,许家印从河南舞阳钢铁厂辞职后先到深圳,在站稳脚跟后,他自告奋勇到广州成立一个新的分公司,许家印带着一个司机三个员工奔赴广州,在城中村租了三间小屋子,随后凭借珠岛花园项目一战成名。
1996年,许家印在广州注册成立恒大地产,开始了独自创业,这年他38岁。22年后的今天,许家印已经成为全国首富。恒大足球两次夺得了亚冠联赛的冠军,一时风光无两。
这个城市的舞台中心,似乎一直都是外来的创业者处在聚光灯下。而本土成长起来的知名人物,你记得几个?
这并不是偶然。在黄埔古港的南海神庙,有一座达奚司空塑像——一位皮肤黝黑、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左手举于额前,作望海状。传说,达奚司空是唐朝波罗国(今印度)一名海员,回程时经广州到南海神庙游玩而误了返程的海船,于是望海悲泣而立化。
评价广州范文3
为一个外国人塑像,说明那时的广州人就已经把全世界来到广州的人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忌妒、不计较、不算计,一起发展、一起做大,甚至从不忌惮有一天别人会比自己做得更大,有一天会跑到自己前面去。
也难怪如“扫地僧”般存在的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毕业后来到广州,一待就是24年。在天河充满市井味的软件园区旁,他带着团队开发出了“连接一切”的微信。当微信成长为月活跃10亿的社交巨头后,张小龙也没有想着将总部搬回深圳,位于海珠区的TIT创意园至今仍作为微信的发迹地,辐射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
给外来者让出空间,但自己就不发展了吗?不是!
声名远扬的长隆集团,这几年已让很多人“为了长隆拖家带口来到广州”,但其创始人苏志刚于外界却一直是模糊的存在。他从“一辆自行车、一块砧板、一杆秤”做起,到坐拥世界一流旅游集团,却低调到网上几乎找不到他的照片。“只要你不怕苦,做一行爱一行,也一定会成功。”这是苏志刚常说的话,其中也道出了广州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在各行各业的精英中,成长在广州的年轻人似乎总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上世纪80年代,当外企刚刚进入中国时,最早进去工作的就有很多广州年轻人的身影。广州还有中国内地第一家现代购物中心天河城、第一家自选超级市场友谊商店、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第一个扬手即停出租车公司广州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等等无数个“第一”。
评价广州范文4
到底要怎么去评价广州这座城市呢?我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半,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回答。”陈皓宇回忆起自己五年前刚到广州上学时的样子,也回忆起自己刚工作时被骗的悲惨经历,那时他感叹着广州这种大城市的人心险恶。
他写到了加班到凌晨四五点,下楼买早餐时看到的睡姿百态的醉汉,和晨跑的年轻人,他们似乎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两个极端:可以灯红酒绿,也可以朝气蓬勃。
他还写到小区楼下那些聚在一起聊天的老广州,他们一起吐槽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低下,甚至会对不讲粤语的新广州人带点隐约的歧视。但除此之外,他们又会在菜市场轻声告诉你,这个档位的青菜不新鲜,前面的菜市场更便宜。
在那篇回答里,陈皓宇并没写到什么实质性的关于广州的外在事实,只是记述了五年来的点滴。最后他写道,“这不是一座有多特殊的城市,他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沉淀,但他同样非常包容。所以,归根结底,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种城市,这座城市就反馈给你什么样的面貌。”
评价广州范文5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脾气
那么,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为什么叫做北京、上海、广州或者其他名字?它跟别的地方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微信公众号“帝都绘”创始人之一宋壮壮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他在北京出生长大,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却一直在探寻北京这座城市的身份。
在宋壮壮看来,城市跟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当我们看到“张飞”这两个字时,一开始没人知道它指代的是怎样的人,直到我们看了《三国演义》,了解到这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一个人身上能够起到识别作用的是外貌、体型、声音、性格等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确立了这个人的身份,也是张飞之所以为张飞。
人们待在一座城市里,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这座城市内生性格的影响。“无论对城市还是对个人而言,了解一座城市的身份,或者说它的性格,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帝都绘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每一次对这些城市原理、地方知识跟共同记忆的探索中,不断发现北京的城市身份。”
宋壮壮的搭档李明扬也是一位城市爱好者,同时还是一个“京城通”。李明扬是个能把地图当小说看的人。他喜欢城市系统,尤其对交通感兴趣,北京再复杂的立交桥,在他的笔下都可以化为简单直观的平面图。
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收集地图。从2000年开始,李明扬一直在收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我不太喜欢看小说,相对于一个虚构的故事,可能你拿张图表给我看我会更感兴趣。”小时候,让李明扬一遍又一遍快翻烂的书是百科全书,“我对这种扁平化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加上记忆力还可以,就想把所有东西都装到自己脑子里。”
在为城市寻找身份的同时,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北京人的身份。然而怎么将北京人身份这个宏大的主题展现出来,两人也是费尽了心思。不久前刷屏朋友圈的一篇《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就是帝都绘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一种回答。
嗅觉,是我们在日常城市生活中不太能意识到的一项感官,但气味,却又最容易让人产生对某个地方的记忆。你也许在某个瞬间闻到某种气味,突然想起儿时家门口刚下完雨的泥巴路,或是那年暑假冰棍融化时,空气中香甜的气息,又或是第一次约会时,随着春风飘拂的洋槐花。
感受一座城市的方式,因此也有很多。你用眼睛看到的,是它的其中一面,而当你闭上眼睛,用鼻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它的另一面。
南锣鼓巷称得上是北京最著名的一条胡同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文艺青年到来,让这条只有8米宽、787米长的胡同,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宋壮壮就住在这条著名胡同的旁边。不同于大多数人对南锣鼓巷的印象,他一直觉得“南锣鼓巷是很差的一条街,很讨厌”,但也一直想做一次对南锣鼓巷的探索。
有一次,他看到英国设计师凯特·麦克林在纽约、巴黎、爱丁堡、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组织的感官之旅。凯特带领志愿者们走过这些城市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停下来,闻一闻路边的玫瑰花丛、大树、下水道、人们随地小便的角落甚至是垃圾桶,不放过每一处角落,并让志愿者把闻到的气味详细记录下来。之后,凯特用不同的形状、颜色对气味进行了编码,并将这些信息可视化,最终绘制出一幅幅独特的城市气味地图。
这给宋壮壮带来了启发,后来帝都绘在南锣鼓巷也组织了一次“闻味儿”实验。15位实验员在南锣鼓巷展开了长达75分钟的闻味儿实验,一共记录下包括皮革味、圆珠笔芯味、垃圾桶味、新鲜百合花味、油烟味以及各种小吃的味道等55种不同的气味。他们把这些气味归纳成了16个大类,并绘制出了一幅南锣鼓巷气味地图。广州还有一项风俗,在网上被誉为“业界的清流”。有人戏谑:如果你接到的“红色炸弹”来自广州的朋友,那么,恭喜你:钱包可以放心了。放眼全国,“份子钱”普遍为500元到5000元,而在广州100元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番顺地区,甚至一分钱不收,把红包折个角代表受礼便还给你。
这些生活细节,把广州文化中务实、低调的作风显露无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全国的日常习惯也源自广州,比如现在各地都已经能自觉做到的“公交让座”,也是由广州最早引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