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的常见诗句及其意象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关于柳的常见诗句
关于柳的常见诗句 1. 比较常见的描写柳的诗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城外看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沈园)
咏 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李白
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欧阳炯
2. 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
3. 描写柳树的诗句
即能歌柳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
日上花梢,犹压香衾卧
烟柳画桥,
万条垂下绿丝绦,客舍青青柳色新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不知细叶谁裁出,天涯何处无芳草
杨柳堆烟,
二月春风似剪刀,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城无处不飞花。
凡有井水处。
渭城朝雨邑轻尘,依旧烟笼十里堤
羌笛何须怨杨柳,莺穿柳带,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忽见陌头杨柳色,寒食东风御柳斜
无情最是台城柳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帘幕无重数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弱柳千丝缕,嫩黄匀遍鸭啼处,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朝雨邑轻尘
4. 与柳有关的古诗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 塞下曲六首(1)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夜洛城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春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杨柳枝温庭筠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杨柳未觉春。 过襄阳楼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 莺梭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春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寒食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绝句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睡起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寓意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初归石湖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春日登城郑思肖 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
遥认孤帆何处去,柳塘烟重不分明。 浣溪沙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永遇乐李清照详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5. 有关柳的优美句子,不要诗句
春雨又来到了柳树的身边,说:“柳树柳树,我要来滑滑梯了。”春雨真顽皮呀! 五月的雨 一场。 不知从何时间起,风变得凉爽柔和,雨也洒下最后的风采,旋律是那样优美,节奏是那样婉转,慢条斯理,有条。
描写柳树的句段
一行杨柳半身淹在水中,仿佛是一群撩起裙裾,站在月光下梳洗长发的少女。
杨柳披散地垂下纤细柔软的枝条,宛如刚洗过头没梳辫子的姑娘的长发。
雨雾纷纷扬扬地洒在柳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又像春蚕吞食桑叶。
河两岸已由嫩绿色变为深绿的河柳,拂动着新生的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绿色,仿佛一河翡翠向东奔流。 失去了绿色的柳树那纵横交错的鳞状树皮,像是一个沉默苍老的人脸上的皱纹。
你走在路上,飞絮又常常左右前后地围绕着你,或沾衣,或扑面,纠缠不已。这会使人记起古人“落絮飞丝也有情”的诗句。 柳梢有气无力地低垂着,仿佛要钻进地皮,躲开酷热的太阳。
几行衰柳,乱发似的垂挂着,脱光了叶的枝条,在冷风里摇荡。
杨柳枝条上已经鼓出鹅黄色的嫩芽,一个个就像雏鸡的小嘴。
细雨像微尘般地飘着,湖边的杨柳像新浴出来的少女的头发,滴着晶莹的水珠。
大坝两旁的杨柳,有的像是白发婆娑的老人,有的像是秀发披肩的少女,为长长的大坝,拦成一个珠帘丝垂的走廊。
6. 含柳的离别诗句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在《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这里有很多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
7. 含柳字的诗句,分别表达了坐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
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审视。
1、《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诗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
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在他们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
2、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
“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
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
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
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3、“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
“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谐音双关之意。何况“,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
《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4、柳是六朝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况且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
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
毕竟,诗人的诗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们所看到、所熟悉、曾经引起他们情感波动的物象。这些物象往往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们美镲”⑷ 5、柳具有独特的表现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柳的这种独特表现性使其具有独特审美性,诗人抒写离别,自然就会觉得“落絮游丝亦有情”(杜甫《白丝行》)。
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
柳意象既可以个体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也可以类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因而就出现“人们无。
关于柳的常见诗句 1. 比较常见的描写柳的诗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城外看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沈园)
咏 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李白
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欧阳炯
2. 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
3. 描写柳树的诗句
即能歌柳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
日上花梢,犹压香衾卧
烟柳画桥,
万条垂下绿丝绦,客舍青青柳色新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不知细叶谁裁出,天涯何处无芳草
杨柳堆烟,
二月春风似剪刀,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城无处不飞花。
凡有井水处。
渭城朝雨邑轻尘,依旧烟笼十里堤
羌笛何须怨杨柳,莺穿柳带,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忽见陌头杨柳色,寒食东风御柳斜
无情最是台城柳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帘幕无重数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弱柳千丝缕,嫩黄匀遍鸭啼处,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朝雨邑轻尘
4. 与柳有关的古诗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 塞下曲六首(1)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夜洛城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春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杨柳枝温庭筠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杨柳未觉春。 过襄阳楼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 莺梭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春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寒食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绝句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睡起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寓意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初归石湖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春日登城郑思肖 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
遥认孤帆何处去,柳塘烟重不分明。 浣溪沙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永遇乐李清照详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5. 有关柳的优美句子,不要诗句
春雨又来到了柳树的身边,说:“柳树柳树,我要来滑滑梯了。”春雨真顽皮呀! 五月的雨 一场。 不知从何时间起,风变得凉爽柔和,雨也洒下最后的风采,旋律是那样优美,节奏是那样婉转,慢条斯理,有条。
描写柳树的句段
一行杨柳半身淹在水中,仿佛是一群撩起裙裾,站在月光下梳洗长发的少女。
杨柳披散地垂下纤细柔软的枝条,宛如刚洗过头没梳辫子的姑娘的长发。
雨雾纷纷扬扬地洒在柳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又像春蚕吞食桑叶。
河两岸已由嫩绿色变为深绿的河柳,拂动着新生的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绿色,仿佛一河翡翠向东奔流。 失去了绿色的柳树那纵横交错的鳞状树皮,像是一个沉默苍老的人脸上的皱纹。
你走在路上,飞絮又常常左右前后地围绕着你,或沾衣,或扑面,纠缠不已。这会使人记起古人“落絮飞丝也有情”的诗句。 柳梢有气无力地低垂着,仿佛要钻进地皮,躲开酷热的太阳。
几行衰柳,乱发似的垂挂着,脱光了叶的枝条,在冷风里摇荡。
杨柳枝条上已经鼓出鹅黄色的嫩芽,一个个就像雏鸡的小嘴。
细雨像微尘般地飘着,湖边的杨柳像新浴出来的少女的头发,滴着晶莹的水珠。
大坝两旁的杨柳,有的像是白发婆娑的老人,有的像是秀发披肩的少女,为长长的大坝,拦成一个珠帘丝垂的走廊。
6. 含柳的离别诗句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在《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这里有很多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
7. 含柳字的诗句,分别表达了坐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
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审视。
1、《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诗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
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在他们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
2、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
“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
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
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
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3、“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
“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谐音双关之意。何况“,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
《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4、柳是六朝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况且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
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
毕竟,诗人的诗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们所看到、所熟悉、曾经引起他们情感波动的物象。这些物象往往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们美镲”⑷ 5、柳具有独特的表现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柳的这种独特表现性使其具有独特审美性,诗人抒写离别,自然就会觉得“落絮游丝亦有情”(杜甫《白丝行》)。
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
柳意象既可以个体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也可以类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因而就出现“人们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