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的开放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有什么不一样?
1、主动性不同
商埠是中国人自己开放的国外通商城市。
通商口岸是指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江沿海等城市作为的口岸。西方通过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2、目的不同
商埠的开放是为了增加国家经济实力,接受国外倾销商品。
通商口岸的开放是为了国外强制销售自己国家产品。
扩展资料:
近代中国的商埠,基本上分两类:
一类是约开商埠,这类商埠是继鸦片战争后外国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而开的商埠。这类商埠,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停止开放。
另一类是自开商埠。但这种自开商埠,实际上也是屈从于外国的要求或海关协议的结果。从以上“商埠”的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北京条约》中增开的天津为商埠,应是约开商埠。
而《天津条约》开放牛庄、淡水等十处通商口岸,是根据不平等条约开放的,也应是约开商埠。
通商口岸就是约开商埠,是商埠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共有16处(包括《南京条约》5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10处通商口岸和《北京条约》1处商埠)。
政府在商埠设置税务机关,对合法贸易征收关税。清代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曾设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税关,进行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限定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
并对来华贸易的海路外商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鸦片战争后,在东南沿海地区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依据1842年 8月29日签订的《南京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先后开放了广州、厦门、上海、宁波和福州。撤废行商制度,制定“协议关”,征收值百抽五的进出口税。
并规定以后税率的变动必须征得通商国家的同意。从此商埠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廉价机制商品,鸦片毒物的倾销市场,以及中国丝茶农副原料和手工业产品贩运出国的征集地点。
然而外商并不满足于五口贸易,他们进行的鸦片和商品走私,掠卖人口等活动,也扩展到当时尚未开放的温州、舟山、定海、镇海、汕头、淡水等地。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及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外商乘机夺取了上海海关行政管理。声称“代管”。
英法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据1858年 6月间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间的《北京条约》的规定,先后开放了潮州、天津、牛庄、芝罘、淡水、台湾、琼州七个沿海口岸和镇江﹑汉口﹑九江﹑南京四个长江口岸。在签订条约时,四个长江沿岸商埠尚在太平天国统治下或受其军队控制的区域,太平天国失败后,才得以真正“开放”。
上述十六个商埠的先后设置,使外国商船不仅扩大了从南到北的中国沿海航行范围,还能驶入长江,取得了内河航行权。外商在各商埠间往来贩运贸易,不但倾销洋货,攫取超额利润,而且开始从内地直接贩运中国土货,享受只要加征2.5%的子口半税。
就不再缴纳内地厘金,常税的优惠特权。同时,上海实行的外国人把持海关的制度,普遍推行到中国通商各口,使得中国商人非但得不到海关的保护,反遭歧视和打击。中国沿海和长江的帆船运输业更受到外国在华航运企业的严重威胁和竞争,从此衰落不振。
1868~1869年间中英修约谈判时,完全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提出新的贪婪要求。甚至新修订的《中英北京条约》和善后章程等,由于没有能充分满足在华英商的愿望而遭到强烈反对。他们指责新约中增开的商埠太少,没有深入到湖南、四川。英政府于1870年7月间宣布不予批准这一条约。
到1875年3月间﹐英使威妥玛借口马嘉理案对清政府进行威胁勒索后﹐《中英烟台会议条款》第三端之一规定: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大通、安庆、湖口、武穴、陆溪口、沙市六处为停泊码头(即准许轮船停泊﹐上下客商货物)
重庆“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俟轮船能上驶后再行议办”。宜昌、芜湖、温州、北海都在1877年4月初次第开放,而重庆直到1891年3月才正式开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商口岸
2024-05-2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