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随之成为更好的妈妈。因为一个真正活出自己的人不可能当不好父母。其实我们不用去思考太多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角色,而是去想想如何成为自己,活出来自己。
CHAPTER 1 感谢孩子,让我成为母亲
当我们本能地去威胁和惩罚孩子,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童年时被对待的方式; 当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脾气,我们看到的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当我们逼着孩子去实现我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理想,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深层的恐惧;每一次通过孩子,我们都能更了解自己一点点。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为,是孩子的“错”。后来慢慢发现,那都是自己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要。是孩子让我们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心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总是能看到更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被人为定义的欲望。孩子是榜样,提醒我们回到最初的、当下的、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东西。童心,就是喜悦的源头。
CHAPTER 2 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是你的失败
允许孩子“不听话”,这样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别再以爱为名,夺走他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允许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CHAPTER 3 能让孩子变好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当一个人对生活充满期待,热爱生活,愿意让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的时候,他才愿意去改变,去变得更好。最终的原因是,他有安全感,他感觉到被爱的时候,他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只有无条件的“爱的支持和爱”,才是让一个孩子成长的优秀动力。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越是严苛,长大后他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他们在这一生接受自己的时候也会有附加条件。而能够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价值。
CHAPTER 4 唯一正确的育儿观
这世界上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只有充分了解了利弊,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知识的“与时俱进”而怨天尤人。育儿观战争的根本原因:我们才是那个不安全感的来源。因为,只有在内心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知道应该如何尊重孩子。只有在生活中恪守自己的界限,才知道如何给孩子设定界限。只有对自己真正认可,爱上过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自己,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只有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满足,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指出一个通向幸福满足的方向。你怎么说不重要,孩子会学的,是你怎么做。你怎么对孩子也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真正学会的,是你怎么对待自己。所以,你对自己好吗
优秀的育儿观:妈妈的成长和幸福!
1.相信自己,爱自己。
接受自己的样子,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不焦虑,不遗憾,不纠结。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相信自己即使仅仅是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
2.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是完美的种子。自己可以对他产生影响,却不能决定他的命运。相信每个人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命运。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经历对孩子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为了让他成为完美的样子。
CHAPTER 5 不“辨”对错,才是好父母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不去纠缠于对方行为的“对错”,而是更多从自己地感受出发。当我们去谈感受而不是谈对错的时候,对方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同时也就没有办法去反驳你,因为我们说的只是一个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对方的评价。
当我们不能接纳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就是说——孩子做的事影响我们满足自己的需求了。也许并非孩子做的是“错”的,可能换个场合、时间,或者换个妈妈,他就“没有错”。所以,你只需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你产生的影响,或者你不舒服的感受就好了。
当我们不再用对错来判断每个人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世界变得更可爱了,因为我们不用再去争辩是非,只是讨论如何解决就好。
CHAPTER 6 如果明知道“逼着”孩子学钢琴一定会成功,这么做对不对
让一个人厌恶一件事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强迫他去做。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努力这回事,所有为了理想付出的,都是因为热爱。而所谓的‘不够努力’,是因为不够热爱。”
CHAPTER 7 行为背后的需求
在每个父母不能接纳的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属于孩子的强烈的需求。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只是人之常情。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孩子,在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找的解决方案和我们想的都不一样。因为,孩子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而相对贫乏的语言表达。
相信孩子内在有一个“需求”,而不是因为孩子“坏”所以导致这个行为。所以,不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是告诉他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不去责备孩子的行为,只是告诉他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影响,距离我们能了解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就更近一些。
无条件养育倡导的,并非“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而是用一颗无条件接纳的心,去拨开迷雾,让孩子愿意跟你敞开心扉,告诉你他做这些行为后面的理由和需求;去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的伤心和失望。
CHAPTER 8 如果孩子长大成为跟你一样的人,你开心吗
调整孩子的价值观,最有效的做法是做孩子的榜样。你最好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能身体力行地表现出这种生活方式带给你的快乐和价值。最深的内心中,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
“我是这样,但是你不许这样,因为我这样是不好的”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剧本。于是,很多孩子最终还是成为妈妈爸爸的样子——带着对他们的反对。当行为上反对他们时,自己会感到背叛的内疚。当行为上成为他们时,却会感觉到自己在反对自己。自己终于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怎么办? 唯一能让自己觉得有希望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别再成为自己的样子了。所以,他们一边“身教”着自己的人生范例,一边“言传”着对孩子的期待。
现在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样子的,而是你如何评价自己这个样子。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当你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认同自己,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耳濡目染,看到你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态度,以及你的生活方式和你的人生态度下的每一天,都过得多么快乐。
当你看到孩子身上有你不能接受的人生态度时,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不能接受的孩子的价值观,在你身上有吗?
2.你身上有的这个价值观,你自己接受吗?
3.你身上的这个价值观,曾经被父母接纳过吗?
如果孩子长大成为一个跟你一样的人,你开心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那就先暂停“亲子教育”这件事,用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个死而无憾的人,一个能配得上成为孩子的榜样的人。如果答案是“是”,那恭喜你。你可以永远都不用刻意做“亲子教育”这件事。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CHAPTER 9 养孩子不是抗日,不必结成统一战线
你如何解决和家人之间的冲突,对孩子解决和小朋友的争执,长大了解决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意见不合,是一个范例。如果孩子看到的是争吵,以及权力的争夺,于是他就学会了。下次看到他和小朋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开口吵架。别奇怪,因为这是他唯一学到的处理意见不一致的方法。如果吵架输了,就妥协,被迫同意对方的意见。但是私下可以继续实施自己的想法——但是要小心别被发现。 标准的“当人一面,背人一面”。
请允许跟你意见不同的家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吧,允许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多样。 是非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在家是这样,在社会是这样,在世界也是这样。身处“统一战线”、铁板一块的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只见过“唯一”,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没有唯一的社会生活。
家庭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孩子抗挫力的养成时机。我们都太习惯于告诉孩子“修饰过的想法”和“调整过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可以敞开心扉,跟孩子说实话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表达。问题本来就是属于孩子的,当“球”被还给孩子,孩子就会承担起本该属于他的责任。这正是“抗挫力”的养成。
CHAPTER 10 当孩子大哭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未必只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才能让他止住哭声。我们在有情绪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让对方看到我们的感受,理解我们的感受,接纳我们的感受。当孩子有情绪,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非常简单,看到他的需求,让他说出心里话就好。
CHAPTER 12 想要一个幸福的晚年,先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不要用压制威胁暴力等解决问题,这些被压制的能量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被激发,或者在自己的身体成长到足够反抗父母的“强权”时,来一次大爆发。当随着孩子身体和思想的不断成熟,家长也逐渐衰落,形势发生了变化。很多在孩子小时候耀武扬威的家长,会在孩子成年之后,逐渐露出颓势,直至屈从于孩子日渐增长的“权威”,变成一位驼背、弯腰、黯然神伤的孤单老人。
究竟怎样才能不打不骂地“搞定”孩子
1.在使用权威之前,先分清楚,究竟是为了满足你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
2.在使用权威之前,先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孩子总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他们需要的,是身边最亲爱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尊重孩子的需求,允许他们做他们自己。
CHAPTER 13 每天只剩半小时的自由时间,妈妈该怎么分配
独处时间会恢复我们对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让我们找回“做自己的女王”的感觉。
和孩子定期、高质量的一对一时间,能帮助孩子确认父母的爱
CHAPTER 14 为什么要跟孩子谈感受
孩子是通过感受,而不是头脑,去跟这个世界沟通的。感受,就是潜意识的语言。意识,就是我们用脑去思考、学习、逻辑分析和判断推理。潜意识,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意识通过大脑来工作,潜意识通过心灵和身体来工作。意识就是负责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部分,而潜意识是我们“想要什么”。意识的功能占大脑的5%左右,而潜意识占95%。 人类所有不快乐的根本原因,都来自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所以我们要学会跟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看到它,理解它。
如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别着急跟他讲道理,或者否定他的感受。试着感受到他的感受,看到他的情绪。当孩子感受到有人理解、接纳,就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CHAPTER 15 学了那么多育儿法,为什么“不管用”
“感情”总是比是非和好坏重要。因为我们是人。亲子关系,同理。
那么,如何营造更好的亲子关系呢?
1.不干涉属于孩子自己的事
2.当孩子的行为阻碍你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指责,不批判
所谓“亲子关系好”,一定是你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曾经给予孩子的尊重或者蔑视,鼓励或者打击,爱或者恐惧,迟早,都会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CHAPTER 16 究竟如何增强孩子的“抗挫力”
抵抗挫折,需要有真实的能力去处理它,也要有心理的勇气去面对它。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做着代替孩子解决问题的行为,说着否定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语言,无异于“斩草除根”。当孩子有机会去尝试各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时,他才有判断对错的可能。为了孩子,忍住满足自己的冲动,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
CHAPTER 18 看到自己的伤,是为了成长,不是为了责怪父母
“没有一对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仅仅局限在正面,或者负面,那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每一对家长,都是最好的家长。我们需要接纳父母对我们不完美却充满爱的表达。
CHAPTER 19 别再抱怨你为孩子做牺牲了,那只是做选择
妈妈的牺牲与孝顺,不应该是一种交换。孩子孝顺妈妈,天经地义。所有的“牺牲”,不过是“选择”。
CHAPTER 20 别用你的恐惧吓唬孩子
放在亲子教育领域就会呈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相信并且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另一种是,担心以及恐惧孩子成为更差的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出于爱,或者恐惧。爱和恐惧是我们心里的两极,此消彼长。当我们的心被爱填满,就没有恐惧的位置了。让成功者最终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正是爱,而非恐惧。
CHAPTER 21 我们该为孩子留下什么
我们没必要为孩子承担属于他的责任,就像我们的孩子也没必要去承担本该属于他的孩子的责任。因为承担了别人的责任,也是剥夺了别人的自由。
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还有没有比钱更有价值的呢?如果孩子能从我们这里学到了智慧、勇气、经验和爱,即使身无分文,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片天空。
CHAPTER 22 不同意老人的育儿方法,如何沟通
避免指责,只说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用自己真实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反而更加有助于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多面性,进而增强学习和不同世界观的人沟通的能力。
只要我们自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长,能给到孩子足够好的爱,他就能拥有强大的抵抗力,刀枪不入。这么说来,也许我们努力想让“别人”变得更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
CHAPTER 23 我们总是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有的时候,当我们长得足够大,我们会忘了自己曾经“小”过。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
越过孩子不配合的行为,看到行为后面的原因。孩子所有让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都不是“故意作对”,而是有他自己的原因。我们要做的,并非立即马上,强制、粗暴地改变那个行为,而是温柔、体贴、理解、接纳地去找到那个原因。
每个大人心里都有个孩子,每个孩子以后也都会成为大人。这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理解是相互的,爱是流动的。当我们心里有一个能懂得孩子的孩子,孩子眼中就有了一个让他喜欢的大人的榜样。当他发自内心地喜欢我们,想要成为我们的时候,教育还会是一件困难的事吗?
CHAPTER 24 那些孩子教给我的事儿
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全心全意地品味生活的每一种滋味,随遇而安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却不为情绪烦恼。
原来我们每个新生命的出厂配置中都具有这种能力,却在我们不断地“成熟”中,被磨损掉了。
已经懂得太多的我们,需要的是返璞归真。只在痛苦发生的当下痛苦,既往不咎,来者不拒。
CHAPTER 25 真正爱孩子,是允许他快乐而非完美
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
CHAPTER 1 感谢孩子,让我成为母亲
当我们本能地去威胁和惩罚孩子,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童年时被对待的方式; 当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脾气,我们看到的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当我们逼着孩子去实现我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理想,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深层的恐惧;每一次通过孩子,我们都能更了解自己一点点。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为,是孩子的“错”。后来慢慢发现,那都是自己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要。是孩子让我们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心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总是能看到更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被人为定义的欲望。孩子是榜样,提醒我们回到最初的、当下的、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东西。童心,就是喜悦的源头。
CHAPTER 2 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是你的失败
允许孩子“不听话”,这样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别再以爱为名,夺走他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允许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CHAPTER 3 能让孩子变好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当一个人对生活充满期待,热爱生活,愿意让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的时候,他才愿意去改变,去变得更好。最终的原因是,他有安全感,他感觉到被爱的时候,他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只有无条件的“爱的支持和爱”,才是让一个孩子成长的优秀动力。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越是严苛,长大后他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他们在这一生接受自己的时候也会有附加条件。而能够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价值。
CHAPTER 4 唯一正确的育儿观
这世界上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只有充分了解了利弊,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知识的“与时俱进”而怨天尤人。育儿观战争的根本原因:我们才是那个不安全感的来源。因为,只有在内心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知道应该如何尊重孩子。只有在生活中恪守自己的界限,才知道如何给孩子设定界限。只有对自己真正认可,爱上过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自己,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只有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满足,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指出一个通向幸福满足的方向。你怎么说不重要,孩子会学的,是你怎么做。你怎么对孩子也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真正学会的,是你怎么对待自己。所以,你对自己好吗
优秀的育儿观:妈妈的成长和幸福!
1.相信自己,爱自己。
接受自己的样子,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不焦虑,不遗憾,不纠结。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相信自己即使仅仅是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
2.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是完美的种子。自己可以对他产生影响,却不能决定他的命运。相信每个人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命运。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经历对孩子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为了让他成为完美的样子。
CHAPTER 5 不“辨”对错,才是好父母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不去纠缠于对方行为的“对错”,而是更多从自己地感受出发。当我们去谈感受而不是谈对错的时候,对方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同时也就没有办法去反驳你,因为我们说的只是一个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对方的评价。
当我们不能接纳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就是说——孩子做的事影响我们满足自己的需求了。也许并非孩子做的是“错”的,可能换个场合、时间,或者换个妈妈,他就“没有错”。所以,你只需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你产生的影响,或者你不舒服的感受就好了。
当我们不再用对错来判断每个人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世界变得更可爱了,因为我们不用再去争辩是非,只是讨论如何解决就好。
CHAPTER 6 如果明知道“逼着”孩子学钢琴一定会成功,这么做对不对
让一个人厌恶一件事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强迫他去做。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努力这回事,所有为了理想付出的,都是因为热爱。而所谓的‘不够努力’,是因为不够热爱。”
CHAPTER 7 行为背后的需求
在每个父母不能接纳的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属于孩子的强烈的需求。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只是人之常情。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孩子,在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找的解决方案和我们想的都不一样。因为,孩子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而相对贫乏的语言表达。
相信孩子内在有一个“需求”,而不是因为孩子“坏”所以导致这个行为。所以,不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是告诉他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不去责备孩子的行为,只是告诉他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影响,距离我们能了解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就更近一些。
无条件养育倡导的,并非“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而是用一颗无条件接纳的心,去拨开迷雾,让孩子愿意跟你敞开心扉,告诉你他做这些行为后面的理由和需求;去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的伤心和失望。
CHAPTER 8 如果孩子长大成为跟你一样的人,你开心吗
调整孩子的价值观,最有效的做法是做孩子的榜样。你最好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能身体力行地表现出这种生活方式带给你的快乐和价值。最深的内心中,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
“我是这样,但是你不许这样,因为我这样是不好的”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剧本。于是,很多孩子最终还是成为妈妈爸爸的样子——带着对他们的反对。当行为上反对他们时,自己会感到背叛的内疚。当行为上成为他们时,却会感觉到自己在反对自己。自己终于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怎么办? 唯一能让自己觉得有希望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别再成为自己的样子了。所以,他们一边“身教”着自己的人生范例,一边“言传”着对孩子的期待。
现在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样子的,而是你如何评价自己这个样子。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当你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认同自己,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耳濡目染,看到你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态度,以及你的生活方式和你的人生态度下的每一天,都过得多么快乐。
当你看到孩子身上有你不能接受的人生态度时,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不能接受的孩子的价值观,在你身上有吗?
2.你身上有的这个价值观,你自己接受吗?
3.你身上的这个价值观,曾经被父母接纳过吗?
如果孩子长大成为一个跟你一样的人,你开心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那就先暂停“亲子教育”这件事,用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个死而无憾的人,一个能配得上成为孩子的榜样的人。如果答案是“是”,那恭喜你。你可以永远都不用刻意做“亲子教育”这件事。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CHAPTER 9 养孩子不是抗日,不必结成统一战线
你如何解决和家人之间的冲突,对孩子解决和小朋友的争执,长大了解决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意见不合,是一个范例。如果孩子看到的是争吵,以及权力的争夺,于是他就学会了。下次看到他和小朋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开口吵架。别奇怪,因为这是他唯一学到的处理意见不一致的方法。如果吵架输了,就妥协,被迫同意对方的意见。但是私下可以继续实施自己的想法——但是要小心别被发现。 标准的“当人一面,背人一面”。
请允许跟你意见不同的家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吧,允许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多样。 是非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在家是这样,在社会是这样,在世界也是这样。身处“统一战线”、铁板一块的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只见过“唯一”,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没有唯一的社会生活。
家庭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孩子抗挫力的养成时机。我们都太习惯于告诉孩子“修饰过的想法”和“调整过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可以敞开心扉,跟孩子说实话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表达。问题本来就是属于孩子的,当“球”被还给孩子,孩子就会承担起本该属于他的责任。这正是“抗挫力”的养成。
CHAPTER 10 当孩子大哭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未必只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才能让他止住哭声。我们在有情绪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让对方看到我们的感受,理解我们的感受,接纳我们的感受。当孩子有情绪,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非常简单,看到他的需求,让他说出心里话就好。
CHAPTER 12 想要一个幸福的晚年,先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不要用压制威胁暴力等解决问题,这些被压制的能量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被激发,或者在自己的身体成长到足够反抗父母的“强权”时,来一次大爆发。当随着孩子身体和思想的不断成熟,家长也逐渐衰落,形势发生了变化。很多在孩子小时候耀武扬威的家长,会在孩子成年之后,逐渐露出颓势,直至屈从于孩子日渐增长的“权威”,变成一位驼背、弯腰、黯然神伤的孤单老人。
究竟怎样才能不打不骂地“搞定”孩子
1.在使用权威之前,先分清楚,究竟是为了满足你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
2.在使用权威之前,先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孩子总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他们需要的,是身边最亲爱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尊重孩子的需求,允许他们做他们自己。
CHAPTER 13 每天只剩半小时的自由时间,妈妈该怎么分配
独处时间会恢复我们对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让我们找回“做自己的女王”的感觉。
和孩子定期、高质量的一对一时间,能帮助孩子确认父母的爱
CHAPTER 14 为什么要跟孩子谈感受
孩子是通过感受,而不是头脑,去跟这个世界沟通的。感受,就是潜意识的语言。意识,就是我们用脑去思考、学习、逻辑分析和判断推理。潜意识,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意识通过大脑来工作,潜意识通过心灵和身体来工作。意识就是负责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部分,而潜意识是我们“想要什么”。意识的功能占大脑的5%左右,而潜意识占95%。 人类所有不快乐的根本原因,都来自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所以我们要学会跟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看到它,理解它。
如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别着急跟他讲道理,或者否定他的感受。试着感受到他的感受,看到他的情绪。当孩子感受到有人理解、接纳,就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CHAPTER 15 学了那么多育儿法,为什么“不管用”
“感情”总是比是非和好坏重要。因为我们是人。亲子关系,同理。
那么,如何营造更好的亲子关系呢?
1.不干涉属于孩子自己的事
2.当孩子的行为阻碍你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指责,不批判
所谓“亲子关系好”,一定是你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曾经给予孩子的尊重或者蔑视,鼓励或者打击,爱或者恐惧,迟早,都会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CHAPTER 16 究竟如何增强孩子的“抗挫力”
抵抗挫折,需要有真实的能力去处理它,也要有心理的勇气去面对它。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做着代替孩子解决问题的行为,说着否定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语言,无异于“斩草除根”。当孩子有机会去尝试各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时,他才有判断对错的可能。为了孩子,忍住满足自己的冲动,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
CHAPTER 18 看到自己的伤,是为了成长,不是为了责怪父母
“没有一对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仅仅局限在正面,或者负面,那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每一对家长,都是最好的家长。我们需要接纳父母对我们不完美却充满爱的表达。
CHAPTER 19 别再抱怨你为孩子做牺牲了,那只是做选择
妈妈的牺牲与孝顺,不应该是一种交换。孩子孝顺妈妈,天经地义。所有的“牺牲”,不过是“选择”。
CHAPTER 20 别用你的恐惧吓唬孩子
放在亲子教育领域就会呈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相信并且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另一种是,担心以及恐惧孩子成为更差的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出于爱,或者恐惧。爱和恐惧是我们心里的两极,此消彼长。当我们的心被爱填满,就没有恐惧的位置了。让成功者最终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正是爱,而非恐惧。
CHAPTER 21 我们该为孩子留下什么
我们没必要为孩子承担属于他的责任,就像我们的孩子也没必要去承担本该属于他的孩子的责任。因为承担了别人的责任,也是剥夺了别人的自由。
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还有没有比钱更有价值的呢?如果孩子能从我们这里学到了智慧、勇气、经验和爱,即使身无分文,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片天空。
CHAPTER 22 不同意老人的育儿方法,如何沟通
避免指责,只说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用自己真实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反而更加有助于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多面性,进而增强学习和不同世界观的人沟通的能力。
只要我们自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长,能给到孩子足够好的爱,他就能拥有强大的抵抗力,刀枪不入。这么说来,也许我们努力想让“别人”变得更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
CHAPTER 23 我们总是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有的时候,当我们长得足够大,我们会忘了自己曾经“小”过。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
越过孩子不配合的行为,看到行为后面的原因。孩子所有让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都不是“故意作对”,而是有他自己的原因。我们要做的,并非立即马上,强制、粗暴地改变那个行为,而是温柔、体贴、理解、接纳地去找到那个原因。
每个大人心里都有个孩子,每个孩子以后也都会成为大人。这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理解是相互的,爱是流动的。当我们心里有一个能懂得孩子的孩子,孩子眼中就有了一个让他喜欢的大人的榜样。当他发自内心地喜欢我们,想要成为我们的时候,教育还会是一件困难的事吗?
CHAPTER 24 那些孩子教给我的事儿
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全心全意地品味生活的每一种滋味,随遇而安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却不为情绪烦恼。
原来我们每个新生命的出厂配置中都具有这种能力,却在我们不断地“成熟”中,被磨损掉了。
已经懂得太多的我们,需要的是返璞归真。只在痛苦发生的当下痛苦,既往不咎,来者不拒。
CHAPTER 25 真正爱孩子,是允许他快乐而非完美
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