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与韩愈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06-16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一、张籍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是唐朝中后期著名诗人,他与王建为同窗好友,并一起在魏州学诗,后来他回到了和州。当时著名诗人孟郊回到和州时,曾专门去他家拜访他,从而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名气已经很大了。

张籍后来遇到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韩愈,那时他还很年轻,在孟郊的极力推荐下,韩愈对张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韩愈观看了张籍写的一些诗词后,对他才华赞不绝口,最重要的是韩愈当时任汴州进士考官,在韩愈的极力举荐下,从而让张籍平步青云,在长安进士及第。

后他被调到太常寺做太祝,在这里,他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白居易。因为白居易当时已经名满天下。

他们相识后,俩人很快成为了好友,白居易对张籍的诗词进行了评价,并自己的诗词也做了评价,俩位诗人互相写诗互相指点,互相学习,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在白居易的影响下,张籍的诗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著名诗词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喜欢用看似寻常之物来寄物托情,从古钗到游人,再到节妇,而其中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中的最后两句诗,也成为了千古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他以轻松写意的语言,把一位视贞洁为生命的女人生动的刻画了出来,而其中的“知心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一句,更是把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痴情女子生动的描述了出来。当然也生动地写出来了古代女人的悲哀,一旦失贞,只能以死来明志,也真实而生动写出了封建制度对于古代女性的残酷压迫。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只能成为男性繁衍生息的玩物与牺牲品!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作背景

823年的早春,是韩愈从兵部侍郎升迁到吏部侍郎的第一个早春,时年56岁的他刚刚立一个大功,官职也得到了升迁,内心的喜悦完全不亚于连续三年落榜之后,考中进士的心情。

为了抒发内心的喜悦,他特地邀请自己的学生兼好友张籍去长安城外踏春,张籍当时是水部员外郎,这其中还有韩愈的一份功劳。可是面对老师的邀约,张籍以公务繁忙拒绝了,韩愈当然不至于因为拒绝就生气,但心里还是有点不痛快的,因此写下两首七绝,来调侃和引诱张籍,一首成为了七绝名篇,选进了语文课本。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两首七绝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首,而且被选进小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极力描写了长安早春时的景色,可以说,这首诗一出来,再也没有写长安城早春的诗歌了。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将早春细雨的温润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传神。韩愈七绝的功力在这首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放在一起,再加上韩愈和张籍的故事,这首诗的意味完全变了。

这两首诗的背景是韩愈官位升迁,然后邀请张籍来踏春,可是张籍没有来,因此写下了这两首诗。也就是说,这两首诗的催生完全是因为张籍没有应邀前来,才出现的,这个在第二首诗就可以看出来。张籍以公务繁忙而推脱,韩愈就说:不要说自己公务繁忙,年龄大了,就没有年少时追逐春天的心情了,不信你去江头看一看,看看如今的柳色深还是不深。

从第二首诗中,完全可以读出一股调侃的意味,如果再加上韩愈的年龄,时年56岁,年近花甲,就可以读出一种童心未泯的感觉。而再联系第一首,就完全可以明白,韩愈为什么要将长安城的早春写的那么美了,完全就是想让张籍羡慕,仿佛就是说——你看着春天多美啊,小雨润如酥,你看那草色,远了是还可以看见,近了就看不见了,这样的景色可比六月烟柳满城的时候漂亮多了。而没有说出来的话是:张籍,你不看可就亏了。

而第二首语气一转,也彻底变成了一种过来人对后辈的劝告了,也就是不想让张籍太过忙于公务,丢失了少年时的心性。韩愈和张籍可是有着一层老师的关系存在的,贞元十四年,韩愈三次科举不中,成为了宣武节度使的幕僚,担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结识了张籍。两人说起年龄来,还是张籍大,要比韩愈大两岁,但架不住韩愈出道早,而且文采还好啊!韩愈虽然三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但人家是五岁读书,十三岁写文章,这是张籍比不了的。

所以张籍年龄虽大,却还是韩愈的学生,贞元十四年是两人的第一次碰面,不久之后,两人就走上了各自的仕途,而韩愈是有机会就提携张籍,两人的关系是越来越好。821年,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的第二个年头,升迁到了兵部,担任兵部侍郎。这边韩愈刚刚升迁,另一边就举荐张籍为国子博士,也正是韩愈的这次举荐,让张籍不久之后就升迁为水部员外郎了。

也在举荐张籍的同年,镇州发生叛乱,身为兵部侍郎的韩愈被派出宣抚叛军,实际上就是去诏安。这一趟是九死一生的,就连皇帝都担心韩愈的安危,让韩愈先不要直接去接触叛军,现在外面看看形式,可韩信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直接就去见叛军了,好在叛军也不是真的想叛乱,接受了诏安。鬼门关前走了一回的韩愈,内心是越发豁达了,加上几次科举失败,以及两次被贬,823年的韩愈心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一种看透一切才有得率真气。因此在邀约张籍踏春,张籍不来的情况下,写下来这两首诗,特别是第一首,已经到了无我的境界,平平淡淡地将长安早春写的如诗如画,成就了一篇千古七绝名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