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史中,“百日维新”是怎么回事?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当时,中国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解救民族危难,主张向西方学习,维新变法,达到中国自强的目的。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维新变法的思潮。早期倡导维新思想的主要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后来,维新变法运动的最主要领导人是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他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后来,又接受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正在北京会试。他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汉朝时,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公车上书”虽然由于顽固守旧官僚的阻挠,没有把它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这件事轰动了北京城,康有为也因此有了名声。此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派到处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宣传变法主张。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赞成变法的人越来越多。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时候,康有为又向光绪帝上书,痛陈变法的重要。当时,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很大。光绪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并企图通过变法从慈橹手中夺取实权,决心支持维新派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令变法,任用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主持变法事务。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许多变法的命令。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吏,澄清吏治。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改用新法操练,裁减旧军,力行保甲。文化方面,废八股,创立学堂,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等。因为1898年 是旧历戊戍年,所以这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使这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仍然极力破坏,他们提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在荣禄、袁世凯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宣布废除新法,并下令逮捕主张变法的人。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共一百零三天,所以又称为“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爱国和进步的。但是,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结果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唯一的出路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