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史中,“百日维新”是怎么回事?

 我来答
拾颀
2022-04-12 · TA获得超过5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万
展开全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当时,中国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解救民族危难,主张向西方学习,维新变法,达到中国自强的目的。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维新变法的思潮。早期倡导维新思想的主要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后来,维新变法运动的最主要领导人是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他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后来,又接受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正在北京会试。他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汉朝时,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公车上书”虽然由于顽固守旧官僚的阻挠,没有把它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这件事轰动了北京城,康有为也因此有了名声。此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派到处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宣传变法主张。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赞成变法的人越来越多。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时候,康有为又向光绪帝上书,痛陈变法的重要。当时,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很大。光绪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并企图通过变法从慈橹手中夺取实权,决心支持维新派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令变法,任用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主持变法事务。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许多变法的命令。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吏,澄清吏治。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改用新法操练,裁减旧军,力行保甲。文化方面,废八股,创立学堂,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等。因为1898年 是旧历戊戍年,所以这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使这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仍然极力破坏,他们提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在荣禄、袁世凯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宣布废除新法,并下令逮捕主张变法的人。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共一百零三天,所以又称为“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爱国和进步的。但是,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结果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唯一的出路是革命。

晓丹学姐
活跃答主

2022-04-13 · 爱答题,多聊点生活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是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的6月份,当时处于晚清时代,维新派的相关负责人想要通过光绪帝的方式学习西方的优秀先进技术,然后推动农业工商业的资产阶级改良,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但是最后导致民族危机加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长学姐
2022-04-13 · TA获得超过56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69%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就是在1898年的时候发生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兰运动,当时清朝的新派人士在光绪帝的同意之下进行科学文化的运动,但是最后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反对,才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失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啥地方322
活跃答主

2022-04-13 · 守护你的好奇心是我的星辰大海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百日维新就是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改良运动,主要提倡学习西方思想,学习西方的文化,改革政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番茄味鸡腿堡
活跃答主

2022-04-13 · 爱答题,多聊点生活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当时许多国家侵略清朝,想要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统治,只能够选择,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学习西方国家的模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