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教学相长?
教与学的关系:
1、教等于学,是教与学之间的第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意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学生所学多于教师之所教的情况,从而构成教与学的第二种关系。这种关系亦可谓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般而言,只要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对教师所提出的要点仔细咀嚼,并将这些新知识、新技能与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触类旁通,这样,“学多于教”是绝对可能的。
3、教大于学,是教与学的第三种逻辑关系。这种情况是说,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了。
扩展资料
一、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一种动力,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既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驾驭课堂教学,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有好奇、好问、喜欢听故事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从“跟我学”到“我要学”。
二、引导动手操作,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做到: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揭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使学生从“求异”到“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逐步从“求异”发展到“创新”。
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学
教、学,包含两个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过程:一个是开展教育的过程、一个是发挥自身能力主动学习的过程。
教、学,包含两对交互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施教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的交互。
从教的方面看:教师教学生,教师首先要先会,不仅要自己会,还要整理、准备教学内容,这是一方面;教师教学生,教师要会教,懂得把握教学过程、懂得根据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式;
从学的方面看: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无体验到有体验,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方面要认识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能配合施教者的教学过程、一方面要调动自己已有能力。
从交互关系上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否畅通,教师说的话,学生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会不会产生负面反应?孩子讲的话,教师能不能理解?教的内容、教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应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拥有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这些疑问在教学活动发生前,难以获知,只有在真正的教学活动开展时,才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