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历史、名称的由来
名称的由来:梅,字从木,从每,每亦声。
“每”意为“一种有机体自发生长并覆盖全身的黑暗物”。
“木”与“每”联合起来表示“霉雨季节果实黄熟”。
本义:果实成熟期与初夏时节江淮雨季重合的树。
历史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
《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
《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
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
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
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
《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
“。
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
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
”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扩展资料:
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
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
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
果实可食、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人药,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