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于

 我来答
优点教育17
2022-11-05 · TA获得超过763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80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98万
展开全部

1. 初中文言文中带“于”字的所有句子

于:

(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译作“在”“从”。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的“于”。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译作“比”。

例: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五)表原因

译为“由于”“因为”。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2. 【初中文言文课文目录】

苏教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目录(序号为排列的次序,不是课文的编号)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8《狼》七年级下册6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12《黔之驴》13《爱莲说》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5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7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上册7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8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1《田忌赛马》。

3. 初中的文言文中有那些“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之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向.例:然后驱而这善.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相当于“的”)轻伯夷之义者(定于后置的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例②: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倾之,烟炎张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4. 初中文言文的所字都应该怎么理解

名词:1.形声.2.“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例: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3.道理;方法例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所解的义理) 4.地方 5.着落;结果 例如: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助词:1.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2.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例如: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史记》3.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例如:臣唯命所试.——《列子》4.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例如: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例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6.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盏之所以距子者,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作量词1.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如:有房两所 2.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例如: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3.用于建筑物 例如: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作副词1.尚,还例如:江陵去 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乐府诗集》2.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作代词1.这,此 .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2.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例如: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3.若,如果 .如:所不(誓词.假使不)形容词:1.一切,所有 .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2.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例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3.许多的,多种的 例如: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4.可以的例如: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

5. 初中文言文,急

初中文言文文体汇总1.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2、志 古代文体一种 也是 记的意思.包括:一是山川景物 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二是以记事为主,他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闻遗事,文艺随笔 ,人物短论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另外,还有游志,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岳阳楼记》等就是这种文体.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相当于现在的警句格言,不过前者比较长.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6. 初中语文古文“于”字的解释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