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的关系(二)
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气和水两方面。
肺主气,脾益气,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提供物质基础。所以睥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肺和脾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脾运化的水液依靠肺气的宣降才能输布全身。所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病理上脾和肺相互影响,“肺虚累脾”和“脾虚及肺”都会引起脾肺气虚,常见症状为:少气懒言,咳喘,自汗恶风,抵抗力差,食少便溏,体型消瘦等。另外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聚为痰饮贮存在肺,就会出现久咳不愈且痰多稀白的症状,这类症状虽然表现在肺,但根本是在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出现问题。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运动和气血运行两方面。
肝肺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为,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升降得宜才能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气血运行方面,肺主气的功能需要肝血的濡养,肝血又依赖气的推动输送到全身。
病理上常见有肝火犯肺,肝为刚脏,易亢易逆,肝火过旺容易上犯于肺,由肝升太过肺降不及引起。常见症状有:胸胁灼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咳嗽、痰黄或咳血等实热症状。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呼吸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呼吸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纳于肾,这样呼吸才能保持一定的深度,肾不纳气就会呼吸表浅(气短)。
水液代谢
肺主行水,肾主水液,水液要靠肺来输布全身,经过肾的蒸腾重新利用后变成尿液排出体外,水液代谢需要肺和肾配合完成,整个过程中肾占主要地位。此外全身脏腑需要靠阴液滋养,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肾阴充足,肺阴才能充盛,所以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
金生水,肺金与肾水是母子关系,病理上常见肺肾两虚,滋肾可以补肺(金水相生),治疗时也可以一起治。常见有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肺肾阴虚主要体现在肺肾阴液不足,常见症状有: 干咳无痰、 骨蒸潮热 、 腰膝酸软 等 虚热症候 ;肺肾气虚主要体现在肺肾功能失常, 常见症状有:胸闷气短、咳嗽、自汗、痰如白沫、夜尿频数等。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和血两方面。
消化
肝主疏泄,肝升帮助脾升,脾运化功能得健,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又能滋养肝,发挥肝的疏泄功能。
血液
肝藏血,脾生血统血,都能控制血液运行防止出血(肝体现在肝火迫血旺行,脾体现在气不摄血)。肝血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生成,脾运化又靠肝来疏泄,肝和脾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生成。
病理上常见有肝脾不调,主要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常见症状有:泄泻、腹胀腹痛、胁痛、月经不调等。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和藏泄互用三方面。
肝肾同源
肝藏血,体阴用阳,水生木,肾水与肝木是母子关系,肾阴充足有助于肝阴抑制肝阳不会过亢,肝阴又能帮助再生肾阴。
精血互生
肝血和肾精都来源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两者可以相互滋生转化,相对来说更强调精生血(精生髓髓化血)。
藏泄互用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和肝相互抑制,使肾气开合有度,肝气不至于疏泄太过。两者关系主要体现在女性月经、排卵和男子排精功能上。
肾水与肝木是母子关系,所以可以肝肾同治,补肝可以养肾。常见有肝肾阴虚,肾阴不足,肝阴得不到滋养就会肝阳偏亢;反过来肝阴不足也会影响到肾阴的生成,导致肾阴不足。常见症状有:眩晕,耳鸣,失眠,眼睛干涩,腰酸胁痛,女子月经量少,男子遗精等。
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之本和水液代谢上。
先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靠肾阳温煦,肾精又靠水谷精微补充;先天之精要靠后天之精补充,后天之精的生成要靠先天之精温养。
水液代谢
脾运化水液,防止水液停滞生成水湿痰饮;肾主水,负责水液的气化蒸腾和排泄。脾和肾共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病理上常见有脾肾阳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会影响脾的运化,脾运化失常又会影响到肾精的生成。常见症状有:脸色苍白,腰酸无力,腹胀腹痛,便溏,小便不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