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文学常识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11-23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9万
展开全部
1.先秦诸子语录
当然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组成。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

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

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2.先秦诸子语录《孟子》译文
第一则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实词:时(按一定时间)、习:(实习、温习)、乐(快乐)、愠(恼怒)、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知(了解). 虚词:之(代词它,指学习的知识),而(顺承关系,转折关系“可是”). 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2)补充: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孔子、墨子、老子.《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指孔子,也可译为“先生”. 学:指学习礼(包括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 (3)句子翻译: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语录: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实词: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为(动词,成为,作为); 虚词: 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之”,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2)翻译句子:注意省略句式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语录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重点: 实词:殆(危险,也可译为疑惑,这里也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虚词:则(连词,就) 通假字:罔(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1) 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第四则语录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1)重点: 实词:通假字: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谓(称为).? (2)翻译句子: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自己所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第五则语录 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重点:实词:心(古代指头脑);虚词:则(就);之(表停顿、无意)? (2)翻译句子: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第六则语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重点词语:虚词:而(转连“可是”、顺连) (2) 翻译句: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花纹. 第七则语录 1、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1)重点词语: 实词:假(借助)虚词:固(本来).故(所以).之(的).以(介词,用来,来) (2)译句:事物都有长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第八则语录 1、以修身自强,则配尧舜. 2、(1)重点词语: 实词:配(与之相配) 虚词:以(能).则(就). (2)译句: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舜齐名.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能成为圣贤。
3.先秦诸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
4.《先秦诸子语录》中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怎么样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5.急求大学语文里先秦诸子语录(1)论语译文大侠们有谁有大学语文里
论语八则译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说,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使人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就会很危险.孔子说,仲由,我告诉你什么是“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依据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可以学习效法的人!选择其中好的,来跟他学习,对于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之.”这三则语录看似都是在讲学习,其实讲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做人功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来到河边上感叹道:流逝的岁月就象这流水啊!昼夜不停的在流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说: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说:富与贵(发财和做官)是人人所希求的,但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君子是决不接受的.贫穷与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手段来摆脱,那么就宁可不摆脱.君子失掉仁,怎么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就是在吃完一顿饭这样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这样.(这段话开头一句的意思后世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妨害仁德,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全仁.(这个意思在后世被概括成一个成语:杀身成仁.)下面这个是初中版的,附送了!这里是预备年级第二学期地三十八课《论语》八 则 (1 )学而知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得的学问知识,时时加以巩固,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道来相聚,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对于知识)了解他的人不如爱好他的人,爱好他的人不如以学习只是为快乐的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选择其中好的人向他学习,把其中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改正错误的借鉴.(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译文:温习以学习掌握的知识,学习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足以成为他人的老师.(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大事不成.译文: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不如去学习会更好.。
6.【根据《先秦诸子语录》所言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体会】
把原文的大意先了解然后把白话文解释穿插在里面就OK了举例如下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两则的感悟,不少于50字 问题补充: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5、君子养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7.先秦诸子语录(一) 论语
《论语》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思想深入浅出,覆盖面大,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以“仁”为基础,包含孝悌,交友,守仁等,下面我们逐一论之。 一、《论语》的伦理道德 “仁”是孔子人格理想的根本,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把“仁”看成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仁”,从而建构了仁学,仁学核心是爱人,主要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道理。

“仁”字从汉字构成来看,一人是“人”字,二人为“从”字,三个人则成“众”字;所谓“仁”,有二人便从产生的一种关系。因为,“仁”字是从人字旁加一个二字,两个人相处之道即为“仁”。

《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字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即像爱自己一样体贴,爱护别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是说要以周礼的标准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要人们从精神上做到自我控制,从视、听、言、动的感性经验上符合礼的规定,这种与“礼”相结合的“仁”带有伦理规范的意义。如果人的行为皆能符合与礼,这便是实现仁了,“仁者爱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从心理上把人的相爱感情发展为道德感情,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孝悌”、“忠恕”和爱有等差的道德行为。

从这种仁与礼的统一可看出,孔子在讲到“仁者爱人”时,总是贯穿着“礼”。 孔子爱人的道德感情是有等差的,对自己的父母要讲孝,对君主要忠,对贵族身份的大夫、士要讲友,与人交要守信。

(一)孝悌。孝指善事父母,即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悌指善事兄长,即弟弟对兄长的爱敬之心。

第一,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

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专心致力与更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会生出来,在家与社会之上,作到孝顺父母,外出尊敬兄长。如“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论语·学而》);在国家上,君子有厚道,百姓也按仁道生活,如“君子笃与亲,则兴与仁”(《论语·泰伯》。 第二,孝悌不仅是尽赡养义务,而且有爱敬之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而不仅仅是供给衣食或帮助干点体力活就行了。

再说,子女对父母应该关切。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的年龄,不可不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他们年高而担心。

而且,不远游,以尽养亲,事亲之责;不得已而远游,也该有一定的去处,以免双亲挂念。另外,他还认为,从父母赋予自己血缘关系和养育之恩上升到孝道的“三年之丧”不是礼仪形式,而是从道德感情上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才是“仁'(《阳货》)。

第三,孝悌是继承遗志和恪守遗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第四,孝悌是按礼节来做。孔子认为孝不能违背礼节。

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非常重视对于孝的礼节,也有政治的考虑,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慎终指办理丧事,追远指办理祭事。这些事办理的好,对于收拾人心,维系社会,关系极大。

(二)友仁。孔子对于交友原则,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

因为它不是政治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而是近与一般的人际关系。

孔子说:“居是邦也,事起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妄,损矣”(《论语·季氏》)。“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语·公冶长》)。

这是说,应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如果整天和小人混在一起,说得话却没有一句合乎道理的正经话,只喜欢耍小聪明,是孔子所反对的,即“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卫灵公》)交友要没看对象,更重要的是严与律己,虚心谨慎,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这与自我为中心,以是否与自己有利为出发点,去品评和要求别人的高低长短的态度,显然不是一个思想路数。但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无友不如己者”(《学而》)。

(三)守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之一,其本义是诚实,不欺骗。

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忠信”,“谨而信”,“敬事而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行得通。

所以,把“朋友信之”作为自己的志向之一。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

信又是立国的根本,孔子说:“能行五者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恭,宽,信,敏,蕙。
8.《先秦诸子散文有哪些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 小说《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春秋末期:《论语》《墨子》 语录体为主战国中期:《孟子》 《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战国末期:《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第一阶段:《论语》 《墨子》语录体为主《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

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

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第二阶段:《孟子》 《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

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

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第三阶段:《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1,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3,不是以驳论文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述为主。
9.学习《先秦诸子语录》有何启发
1、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一个问题:执政者必须率先正己,站得直,行得正,在道德上成为百姓的榜样,以执政者私德的高尚带来社会公德的高尚。毫无疑问,孔子创立了一条千古不易的原则,即执政者的高尚、廉洁、公正是良好政治的先决条件。

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群体和谐,自强不息,体己与体人相统一,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要孝敬自己家的老人,也要同样地对待别的老人;爱自己的小孩,也要同样的爱护别的孩子。老吾老及其人之老,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具有的最起码的品德,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传统美德。

建议你还是看看这个网页吧:/dxyw/Article_View?id=47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