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键的小人物
1.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影响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有哪些
小人物不同于小人,他们或许不像小人那样奸同鬼蜮、行若狐鼠,只是看起来人微言轻,无足轻重,但是手握乾坤的大人物们一旦忽视了他们的利益或作用,那后果就可能难以预料、不堪设想了。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军事行动比演习都多。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
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排骨。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
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领导好处多,怎么我就那么背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有仇不报非君子,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的好看。
次日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
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吃羊肉,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
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使几百年后的中山国的国君也重蹈了华元的覆辙。
中山国国君某次设宴款待群臣的时候,上了一大锅羊汤,为了方便,国君让仆人把汤分到客人们各自的碗里。不过人多汤少,当轮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汤已经没了。
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么,但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司马子期一怒之下叛逃到了楚国,并怂恿楚王攻打中山。
楚王听了司马子期的一面之词,便把中山君当成了虐待臣下的暴君,派出军队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解放”了中山。中山君因一碗羊汤丢了王位,只能出逃外国、四海为家了。
小人物也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
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不但部队人数远少于袁绍,而且更要命的是军粮奇缺。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曹操屡次向留守许都(今河南许昌)的荀彧写信告急,荀彧是巧臣难为无米之炊,拿不出粮食,只能回信给曹操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曹操只好每天拿着荀彧的书信画饼充饥。功夫不负饿肚人,不久以后,曹军还真的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原来袁绍手下有个叫许攸的谋士,他经常喋喋不休地给袁绍出谋划策。不过袁绍是个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主儿,许攸的主意又恰好不合他的口味,于是袁绍就对许攸表现出一副爱搭不理、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态度。
许攸得不到重用,伤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军乌巢粮仓的详细虚实。曹操听了后喜出望外,急忙派军夜袭乌巢,把袁绍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连烧带拿,折腾了个精光,从而一举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袁绍在官渡输了老底,气得吐血而亡。没几年,曹操就击败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集团,在雄踞北方十几年后,被许攸的一张嘴吹得烟消云散了。 历史总是喜欢让相似的情景重演,一百余年后,前秦皇帝苻坚也尝到了小人物给他带来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经一统北方的苻坚把矛头指向了偏居江南的东晋,他打算消灭这个苟延残喘的政权,以成就自己并吞八荒的伟业。苻坚为了让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上演得华丽一些,一口气征调了90万大军南下。
他骑在马上看着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队伍,豪气冲天地对大臣们说道:“长江天堑算什么,我军将士把马鞭投到水里,长江恐怕就得断流了吧。” 苻坚跟随着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到达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和晋军隔淝水相望。
他派出东晋的降将朱序去现身说法,劝说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放弃无谓的抵抗。没想到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二谢建议,应该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速战速决,歼灭其先头部队。
晋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主动向前秦军挑战。谢玄派人对苻坚说,前秦军应该后撤,以便晋军过河后能腾出一块决战的场地。
苻坚答应了谢玄的请求,命令前秦军后撤。前秦军人多,在战前突然接到了后撤的命令,立即阵势大乱,这时朱序又在后方煽风点火,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这样一来,前秦军将士们顿时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后撤变成了逃命,全军大溃。
晋军趁势抢渡淝水,追赶溃不成军的前秦军,前秦军人马相踏,引发了连锁反应,不可遏制地一溃千里。苻坚本人也受伤挂彩,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洛阳。
志在必得的苻坚败在了朱序的手中,他建立的强盛的前秦帝国也因遭受重创而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又重新回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中国统一的良机,被朱序的一声叫喊大大地推迟了。也许羊斟、司马子期、许攸、朱序等人在各自的主子眼里,都是无关痛痒之辈,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给了大人物们以当头棒喝。
老子说过:“天。
2.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完璧归赵”是蔺相如的成名作。此前作为宦官门客的他,地位可谓极低,正常途径想要做官是绝无可能的,可他偏偏就等来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当时赵国朝堂对于是否交易玉璧犹豫不决,他把握住“秦强赵弱”的现实,用“曲直”的标准来取舍。说明他看问题肯深刻,政治头脑敏锐。
到了秦国朝堂,他的口才、勇气、智谋、演技俱佳,成功夺回了玉璧。
再基于对秦王祖上六代都不守信用的判断,他决定让从者变装带着玉璧从小路逃回国,自己留下来等死。
最终成就了一世英名,从门客一跃成为赵国上大夫。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玉璧没能回到赵王手里,那么蔺相如不仅不会加官进爵,还很可能白死。
所以这个从者,是送出关键助攻,成就蔺相如的贵人!
当他衣褐怀璧,走在通往赵国的径道上会不会产生贪念,带着玉璧逃跑?会不会转身献给秦王换取金钱地位?会不会逃到其他国家靠玉璧谋求官职?
就算他忠心耿耿,从秦都咸阳回到赵都邯郸,今天走国道也要将近800公里。而这位从者恐怕无法大摇大摆地通关、走官道。如果他一路穿山越岭,将会面临多少虎豹豺狼、追捕的官兵和劫道的响马?毕竟蔺相如只争取到五天时间(秦王斋五日后),秦王一定要追击未必捉不到。
但他就这么“神奇”地回到了赵国。
“完璧归赵”的功劳分一半给他,恐怕也不过分。
但是,他在历史长河中却连名字也没留下。
我们只知道,他叫“从者”。
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
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善举改变了历史
一:其一: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其二:刘秀进至下博城西,惶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城守,去此八十里。”秀即驰赴之。——《资治通鉴.汉纪》
项羽问路被坑了,刘秀问路被救了。随手一指路,影响了两位帝王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二:其一: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史记.淮阴侯列传》
其二:自成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明史.流寇传》
韩信饿了,出门碰见漂母来补血。李自成饿了,出门被农民反杀。死后衣服被扒,看到龙印才知道是李自成,看来这次事故纯属误杀。碰见要饭的能给就给点,说不定就改变历史了。
4.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完璧归赵”是蔺相如的成名作。此前作为宦官门客的他,地位可谓极低,正常途径想要做官是绝无可能的,可他偏偏就等来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当时赵国朝堂对于是否交易玉璧犹豫不决,他把握住“秦强赵弱”的现实,用“曲直”的标准来取舍。说明他看问题肯深刻,政治头脑敏锐。
到了秦国朝堂,他的口才、勇气、智谋、演技俱佳,成功夺回了玉璧。再基于对秦王祖上六代都不守信用的判断,他决定让从者变装带着玉璧从小路逃回国,自己留下来等死。
最终成就了一世英名,从门客一跃成为赵国上大夫。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玉璧没能回到赵王手里,那么蔺相如不仅不会加官进爵,还很可能白死。
所以这个从者,是送出关键助攻,成就蔺相如的贵人!当他衣褐怀璧,走在通往赵国的径道上会不会产生贪念,带着玉璧逃跑?会不会转身献给秦王换取金钱地位?会不会逃到其他国家靠玉璧谋求官职?就算他忠心耿耿,从秦都咸阳回到赵都邯郸,今天走国道也要将近800公里。而这位从者恐怕无法大摇大摆地通关、走官道。
如果他一路穿山越岭,将会面临多少虎豹豺狼、追捕的官兵和劫道的响马?毕竟蔺相如只争取到五天时间(秦王斋五日后),秦王一定要追击未必捉不到。但他就这么“神奇”地回到了赵国。
“完璧归赵”的功劳分一半给他,恐怕也不过分。但是,他在历史长河中却连名字也没留下。
我们只知道,他叫“从者”。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
5.问三国演义当中小人物的问题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西晋人陈寿采纳的是曹魏的正统意见,曹操本人就一直宣称父亲曹嵩是被徐州陶谦杀害,并因此发动了一场对徐州地区的屠城战。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更加详细一些:“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范晔指出了曹嵩死亡的准确时间,是在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3年。而具体经过是曹操邀请父亲曹嵩从琅琊入泰山,并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去迎接护卫自己的父亲。可是应劭还没有赶到,徐州牧陶谦因为怨恨曹操多次进攻徐州,就派遣轻骑追杀曹嵩、曹德,并且将曹嵩全家老小全部杀害。杀害的地点就在徐州的边界。范晔认为是陶谦主动派兵追杀曹嵩,并因此挑起了与曹操之间的徐州争夺战。
《后汉书·曹腾传》记载“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在曹操祖父曹腾的传记中,对于曹嵩的死,范晔继续认定是陶谦所害。
《世说新语》的记载就更加生动了。同为南朝宋人的刘义庆和范晔观点相同,认为是陶谦授意,张闿奉命追杀,而曹嵩以为是曹操的部下应劭到来,没有防备,于是被围杀。在追杀时在门中杀死曹操弟弟曹德,而曹嵩率领家人逃跑,要翻过后墙,曹嵩先让自己的小妾爬出去,可惜小妾太胖,曹嵩不忍心丢下小妾,于是一起躲在厕所里,结果两人在厕所一起被杀。
不过,裴松之却引用东吴人韦曜所著的《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认为曹嵩的死和陶谦关系不大,至少不是陶谦直接下令,杀害曹嵩的主要责任人是陶谦的部将张闿。而张闿杀害曹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曹嵩一路走来,带着一百多辆车子,都是金银财宝,张闿贪图钱财,在华县地界杀害了曹嵩全家,然后投奔了淮南。可是曹操却故意把责任退到陶谦的头上,发动了对徐州的进攻。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综合了各家的意见,尤其是《世说新语》的细节,张闿的出身也被细化为黄巾余党,勉强投靠陶谦,陶谦命令张闿护送曹嵩一家人离开徐州,可是张闿看到曹嵩财产,产生邪念,杀人劫财逃到淮南去了。
但是,我觉得以上的东西还是存在着一些疑点:
首先,陶谦为什么要密遣数千骑捕杀曹嵩?
其次,曹嵩是大诸侯曹操的父亲,即便财产众多,区区张闿又何敢于被诸侯仇杀为代价而杀人越货?
再次,事实上,曹嵩死后,曹操并没有任何追杀张闿的行动。(至少史书中无处寻找)
按现在的破案推理来看,最大的受益者应最先受到怀疑。曹嵩之死,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如果不出陈宫的叛变、刘备当上徐州牧的意外,曹嵩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正是曹操。他师出有名,可以借机扩大势力范围。
那么,曹父是何人所杀,则多了一条思路。是否是曹嵩途中被贼人所害,曹操栽赃陶谦,以获得出兵徐州的借口呢?这一点似乎与刘备以庞统之死借口入蜀一样呢?还得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