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放手一搏,能否击败司马懿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7-24 · TA获得超过958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7万
展开全部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时,因为太子曹芳年幼,于是遗命让曹真之子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然而曹爽后来却在心腹的撺掇下,先是晋升司马懿为太傅夺取了他的实权,又以自己的弟弟曹羲和曹训分别出任中领军、武卫将军,掌握了宫中的禁军,命亲信丁谧等人入尚书台,将司马懿完全架空,自己独揽曹魏军政大权。司马懿见曹爽大权在握,于是称病在家休养,等待时机进行反击,而这个机会很快就让他等到了。

曹爽掌控曹魏朝政期间为了提升自己声望,于是出兵伐蜀,希望以战功巩固自己的地位。可是此战却以魏军大败而告终,征发的牛马骡驴也多半折损,民间怨声载道。而且曹爽重用自己的亲信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这些人华而不实,能力有限,朝堂上下和士族对此大多极为不满。后来曹爽又逼着郭太后移宫,限制她和曹芳见面,这么一来就把郭太后也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于是司马懿秘密联络郭太后和太尉蒋济等朝中重臣,在正始十年趁曹爽带着党羽陪曹芳去平陵扫墓的机会,联手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随即司马懿又派使者告诉曹爽,只要交出手中权力,那么就可以保留他的爵位,安享余生。

曹爽是个纨绔子弟,面对如此局面根本就束手无策。虽然大司农桓范力劝他挟持皇帝去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和手中的兵权调动大军勤王。可是曹爽经过一夜思考,最终决定向司马懿投降。不想司马懿最后却食言而肥,将曹爽杀死,连三族都没放过,都被尽数诛杀。

从曹爽的结果来看,他当然应该采纳桓范的建议,拼死一搏。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他这么做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曹爽独揽大权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两个弟弟曹羲、曹训掌管禁军,将洛阳城内最主要的武装力量控制在自己手中。然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三兄弟都一起出城,不在军中。而蒋济曾经担任中护军、护军将军多年,在禁军中有不少旧部,此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是中护军,同样在禁军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因此很快接管了洛阳城内各部军马。

曹爽毕竟只是陪着曹芳去祭扫高平陵而已,没想到会有人发动政变,所带军马不多。因此事发以后,只能仓促征发高平陵附近的屯田军士数千人,发给他们武器以自卫,可是靠这么点人马显然根本无法和进军抗衡。

司马懿不急着以武力解决曹爽,只是因为了解曹爽的性格,知道可以劝服他投降,不愿意以武力相比,落下惊扰圣驾的骂名。可是如果曹爽要是真的敢负隅顽抗,或者逃到许昌去的话,司马懿这种人可不会再有什么顾忌,必定会全力发起猛攻。曹爽兵力不足,战斗力又差,自己也没什么临战经验,毫无胜算。

而且虽然司马懿和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期间,曹魏多次发生反对司马家的叛乱。不过这主要是那些还忠于曹魏的大臣不满司马一家专权而已,并非这些人和司马懿他们有什么个人恩怨。

而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魏上下大多不满曹爽独断专行,所以司马懿才会得到朝中诸多大臣的支持。甚至就是曹爽身边的人,大多也不愿意表态对他表示支持。这种情况下,即使曹爽侥幸带着曹芳逃到洛阳,在郭太后和朝中多数大臣都已经公开站在司马懿一边以后,那些忠于曹魏的地方官员也不会轻易服从他的命令。曹爽真正能调动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还是无法和司马懿抗衡。

所以曹爽即使放手一搏,也没法击败司马懿。当然,不管怎么说,也要比 历史 上白白送死要好一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