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有什么真实的功绩
剥下神话的外衣,谈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首先,不能不承认,关羽的武力应该是很高的,当时所谓“万人敌”是也。
考据汉代还没有长柄刀,所以青龙偃月那种武器,应该是后世编的。
关羽使用的武器,据专家考证应是长矛、马槊、汉戟,之类。
但是,武力高并不象演义中所描绘的,对战争胜负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演义中往往是两阵对开,各出一将单挑,赢方挥旗掩杀,先胜一阵,其实毕竟是演义事实并不如此。
演义中几乎每仗必有单挑,而《三国志》上所记载的可以确定的单挑,总数目也不过三五回,还基本上都是和参与者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分不开的。
将领凭借较量个人武力来推动战斗的胜利,这是野蛮时代的战争方式。
而中国自从车战退离了历史舞台,孙武、吴起等军事家开始驱动步兵方阵,通过诡道来夺取胜利以后,单挑的旧俗就已经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识中了。
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将领个人的好武力,在战场上只可能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率先冲入敌阵,砍翻大纛几面,夺槊数条,以振奋本军的士气;二,是训练并统领一支禁卫部队,来保护主君家族或者指挥中心——典韦、许褚,以及长坂坡救阿斗以前的赵云,就都是做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其实关羽也是这样的,,勇,可是当大将是缺乏一些智谋的。
关羽和张飞都是从起兵就跟着刘备的心腹将领,“恩若兄弟”——注意,仅仅是“若”,史书上也并没有桃园结义这种浪漫主义故事的记载。
正史上在关羽传记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刘备和曹操合力围吕布于下邳前后发生的。
可以说,在这以前,关羽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可记录。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至今正史没有找到记载。
华雄,史书上记载是被孙坚在阳人聚干掉的。
而著名的不公平对战(三挑一)现场虎牢关,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西汜水镇,汉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关。
在历史上,虽然诸侯合兵讨董,但除去孙坚、曹操、王匡等几部人马还进攻过几回外,大多在河南周围屯兵观望,根本不可能合力在虎牢关前与董卓军恶战。
何况,就算按照演义来讲,三打一才赶跑了吕布,不知道有什么可炫耀的?
回过头来再说关羽。
刘备逃出许昌,袭杀车胄,再占徐州,派关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职务。
不久,曹操大军来攻,刘备败走,关羽则被擒了。
这里没有屯土山约三事,忠义护嫂的感人事迹,史书上很简单的一句话——“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曹操待关羽不错,还给他请了个汉寿亭侯的爵位。
演义中说,曹操把寿亭侯的印信送给关羽,关羽看了不高兴,非要在前面添上一个“汉”字,以表示“降汉不降曹”。
这就是小说家的想当然了。
所谓亭侯,是汉代列侯的一种,上面还有乡侯和县侯,就是把一县、一乡或者一亭(低级行政单位)作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税收归此侯)。
比如吕布封温侯,温县在司隶河内郡;蜀国马忠封博阳亭侯,博阳在豫州汝南郡。
注意,诸葛亮是武乡侯,武乡是县,在徐州琅琊郡,所以他是县侯不是乡侯。
汉寿是荆州武陵郡的一个亭名,所以应该是汉寿·亭侯,而不是汉·寿亭侯。
再往后,就是千古传扬的“斩颜良,诛文丑”了。
《魏书》中记载:“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这时候,荀攸献计,先假装渡河之后袁军后路,吸引袁军西进,然后精兵奇袭白马。
颜良果然中计,仓促应战,曹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没有说谁杀的颜良。
《蜀书》中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
此仗胜利,主要靠荀攸的献计和曹操的决断,而关羽是执行者之一,仗着武艺高强,取得敌将首级,这说明关羽确是骁将,不能完全证明他是大将之才。
接着,战场转移到了延津南。
曹操解鞍下马以骄敌,抛弃辎重以诱敌,“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根本没提有关羽的功劳。
按照《蜀书》中的记载,关羽是在斩了颜良以后,就立刻归刘备的。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