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
展开全部
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如下:
在人性论这一问题上,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是相对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
由于人性论的差异,孟子和荀子在教育功能这一问题上观点也是不同的。孟子认为,人性原本就是善良的,不需要教育加以改变,所以教育的功能在于扩充善性。
荀子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任由其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抢掠不断,社会动乱,需要教育加以改变,即“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人为作用转化人的本性,使其由恶变善,最终的结果是“其善者伪也”。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动力来源问题上,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孟子认为“良知、良能”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来源。
即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的善性,属于内发论的观点;荀子则认为后天的人为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来源,即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的教育,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在词源这一问题上,孟子和荀子分别是“教育”和“道德”一词的提出者。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书中提出了君子之三乐。
其中第三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育”一词的首次提出;荀子在《劝学》中提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是“道德”一词的首次提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