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造鱼雷的国家竟比能造导弹的都少?
能造鱼雷的国家竟比能造导弹的都少?
早在1866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便已诞生,发明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怀特黑德,为了纪念第一枚鱼雷的诞生,便以该工程师的名字命名该鱼雷,也称该鱼雷为“白头”鱼雷,虽然白头鱼雷的实际性能并不可靠,但仍有不俗的威力,有一击必杀的能力。
因此鱼雷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武器出现在世界上,很快引起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注意,但“白头”鱼雷也仅仅是解决了鱼雷有无的问题,想要鱼雷在实战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必须将鱼雷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才行,因此,鱼雷便一步步变为了武器中数一数二的“奢侈品”。
早期的白头鱼雷没有安装定深器和控制方向的舵机,在发射后很容易一头栽近水里,也容易因为海浪而偏离目标,射程也仅有200米到600米的距离,后来的人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便发明了直航鱼雷,直航鱼雷的最大特点就是,鱼雷能够在固定的深度航行。
同时自动修正航线,使自己的航迹是一条笔直的直线,为了让直航鱼雷具备以上性能,需要在鱼雷上安装并调试一系列的精密机械仪器,例如陀螺仪和定深器。
陀螺仪可以避免鱼雷发射后因为偏转而走偏,甚至打转,在陀螺仪感觉到偏转后,就会控制鱼雷修正航向,使其航行出一条直线,虽然陀螺仪到今天已经非常普及。
但是在当年,一具高精度、高性能的陀螺仪也是非常昂贵的,别看陀螺仪的结构相对简单,可是对其生产国家的机床工艺、铣削技术、加工精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生产一具高精度的陀螺仪的难度,并不比著名的瑞士机械表低多少,甚至更高,在二战时,能够生产鱼雷的国家就少之又少,可以说,鱼雷一开始就不是小国家能够玩得起的。
这么高的标准,还只是二战流行的直航鱼雷的配置,到了二战后,鱼雷也随着制导技术而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制导方式,如声导鱼雷、线导鱼雷以及现在最先进的末端制导鱼雷。
末端制导鱼雷在发射后的前段时间,是通过潜艇上的线来控制其大致航向的,而到了攻击阶段,鱼雷自主进行探测并攻击目标,这分为声呐探测和尾流探测,前者通过自身的传感器,来探测敌方舰艇的声呐信号,从而自导并进行攻击。
但是极易被干扰弹干扰,因此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而尾流探测,则需要鱼雷通过自身传感器,来探测舰艇尾流气泡对声光散射的影响,和水体内电磁状态的不同,来追踪舰艇的航迹,进入对方的尾流并跟随,直到最终攻击成功,采用末端制导+尾流探测的鱼雷具有极佳的隐蔽性和准确性。
但很显然,这不仅仅是在制造工艺上的简单要求了,还需要研发它的国家,在制导科技、流体理论、探测器灵敏度上都拥有极高的水平。
能研发制导鱼雷的国家就少之又少,仅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9个国家,比能够研发导弹的国家还要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研发末端制导+尾流探测的鱼雷难度较高,但中国目前大量装备的鱼7、8、9、10都应用了这些技术,其实力在同型鱼雷中是数一数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