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贡问时原文翻译
子贡问时原文和翻译如下:
一、原文:
《论语·颜渊》之子贡问时【孔子及其弟子】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翻译: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呢?孔子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三、注释:
子贡:孔子的弟子。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
孔子介绍: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别称孔夫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
2、主要成就: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言论可以终身行之的?”孔子回答说:“恕是可以做到的。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这句话强调了"恕"的重要性,即待人宽容、体谅和善良。它强调了我们应该对待他人时要以自己的感受为参照,并尽量不去做对方不愿意或不喜欢的事情,以达到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