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帮我找一找一些科学家的资料?????急!急!急!急!急! 10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牛顿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他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为牛顿,经典力学又名为“牛顿力学”,而力的单位也叫做“牛顿”,另外,以牛顿命名的数学和科学术语还有“牛顿方程”、“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牛顿法”、“高斯-牛顿最小二乘法”、“牛顿环”、“非牛顿流体”等。
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求学岁月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哪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
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
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
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
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当于求时间和路程关系得在某点的切线斜率。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路程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求积分相当于求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曲线下面的面积。牛顿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应该说,一门科学的创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它必定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微积分也是这样,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建立起来的。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伟大的成就~对光学的三大贡献
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
伟大的成就~构筑力学大厦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皇家学会经费不足,出不了这本书,后来靠了哈雷的资助,这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够在1687年出版。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在化学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同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竟那么不一样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学科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学方面,因为正确的道路还没有开辟出来,牛顿没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
怪异的牛顿
牛顿并不善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
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
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他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为牛顿,经典力学又名为“牛顿力学”,而力的单位也叫做“牛顿”,另外,以牛顿命名的数学和科学术语还有“牛顿方程”、“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牛顿法”、“高斯-牛顿最小二乘法”、“牛顿环”、“非牛顿流体”等。
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求学岁月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哪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
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
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
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
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当于求时间和路程关系得在某点的切线斜率。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路程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求积分相当于求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曲线下面的面积。牛顿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应该说,一门科学的创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它必定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微积分也是这样,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建立起来的。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伟大的成就~对光学的三大贡献
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
伟大的成就~构筑力学大厦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皇家学会经费不足,出不了这本书,后来靠了哈雷的资助,这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够在1687年出版。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在化学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同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竟那么不一样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学科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学方面,因为正确的道路还没有开辟出来,牛顿没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
怪异的牛顿
牛顿并不善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
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
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2006-12-23
展开全部
韩德培
著名法学教授,博导
1911年2月生,江苏如皋人,法学家、法学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以及国际公法和法理学。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主编的统编教材《国际私法》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图书提名奖;任总主编的《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曾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0年主编的新的法学核心课程教材《国际私法》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是建国后第一部有关环境法的教材;还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协助解决重大的涉外经济纠纷,使国家避免了数亿美元的损失。曾赴美国、日本等多国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均博得很高赞誉,获美国密苏里州首府堪萨斯市市长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被公认为是我国当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德高望重的法学家、教育家,特别是国际私法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法学界久负盛名。1984年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专条之一。
谭崇台
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教授、博导
1920年6月生,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家。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7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8年回校任教。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认为是将西方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校长办公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武汉大学学报》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美经济学交流委会员中方委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会领导小组成员,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顾问,对外经贸大学荣誉教授,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专著《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先后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和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被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D. Perkins)评价为“一本标准教科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他于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文艺文法学院名誉院士,1987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7年从院长岗位上退下后,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主席团名誉主席。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任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会理事、副院长等职。他还先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86岁。
卢嘉锡一生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著名科学家霍金访港:“有生命就有希望”
“有生命就有希望。”因病导致全身瘫痪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斯蒂芬·霍金以亲身体会向香港市民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
13日下午,霍金出席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记者会。患有肌肉萎缩症的霍金,全身瘫痪且丧失语言能力,只能通过电脑系统和语音合成器回答记者的提问。
虽然身体严重残障,但霍金不怕艰辛,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除了关于宇宙、黑洞的理论外,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他如何战胜巨大的挑战而获得不朽的业绩。
有一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又怎么克服的?
“他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霍金说,“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听来像老生常谈,然而这发自霍金的心声,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勉励,因为他的行动已证明了一切。
到底人类可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此等疑问由这位宇宙论大师解答最为适合。霍金认为,估计人类大约在20年后便可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40年后就可到火星。但这两个星球都缺乏甚至没有大气,而且体积太小,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恐怕再找不到比地球更好的地方了。
霍金还表示,人类现在面对温室效应,疾病和核战的威胁越来越大,只要人类不自相残杀,就可以在100年内,找到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体。
当被问及科学研究对发展经济的效用时,霍金表示,科学研究只是基于科学研究的考虑,但科研有时能带动经济效益,例如计算机及遗传基因等。
对于有兴趣研究科学和宇宙论的香港年轻人,霍金则鼓励可以仿效他本人,不断探访生命的起源,“若能发现前人未为的事情时,那种振奋和乐趣是无可比拟的。”他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多年来身躯不能动弹且不能说话,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但这些因素并没有成为霍金与孩子之间的阻隔,他的两个儿子和1个女儿个个在霍金心目中迷人可爱。
“即使孩子都已经长大独立了,我与他们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他透露,此次同行来港的女儿露西正与他合著一本儿童科学读物。他笑言,经常与子女分享宇宙奥秘,就像哈里波特一样,但他漫游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魔术境界。
在短短约20分钟的记者会上,霍金回答了4个预先挑选的媒体提问,全部由香港科大校长朱经武代问。
霍金平日与人沟通时是通过眼球的活动控制计算机打字组句以表达意思,他的速度为1分钟选出3到5个字,可谓字字千金。
会后,霍金出席了一项植树仪式,在科大即将兴建的高等研究院的地皮上栽种了一棵“福木”,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霍金将于6月15日在科大主持一场题为“宇宙的起源”的公开演讲。
女科学家有:
玛丽·居里(波兰)
金庆民(中国)
吴健雄(中国)
古道尔(英国)
蕾切尔·卡逊(美国)
何泽慧(中国)
乔治亚娜·西加尔·琼斯(美国)
蒙如玲(华裔[不用我说是哪国的吧?])
钟端玲(同上)
沈骊英(中国)
最早的女科学家--希帕蒂娅
最早的女科学家一〔古罗马〕希帕蒂娅(370-415)
公元400年左右,在罗马亚历山大城中心的广场上,经常可见黑压压的人群围着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听他滔滔不绝、充满智慧的哲学演讲。这似乎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形成并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同样身着斗篷(古代哲学家似乎都爱穿斗篷)、同样雄辩博学的哲学家却是一个年纪不大的美貌女子。在政界和学界都极度歧视妇女的当时,年仅30岁的她却已是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人物和最受爱戴的学者,其学术成就之大和所历经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她,就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女科学家——希帕蒂娅。
追求科学、思想自由
希帕蒂娅(Hypatia)是古罗马著名的女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公元370年,希帕蒂娅出生于罗马帝国的亚历山大城。其父塞昂是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院从事科研和讲学工作。小希帕蒂娅不仅长得美丽可爱,而且资质聪颖、乐学好问,故深得父亲的喜爱和器重。虽然当时的罗马正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本没有科学的地位,但思想开明、独具慧眼的赛昂还是顶着宗教迫害和对妇女歧视的压力,悉心教导自己的女儿,鼓励她要从小热爱科学,培养独立自由的思想,将来成为一个毫不逊色于男人的大学者。
在父亲的指引下,希帕蒂娅在科学之路上前进得很快。10岁左右她就掌握了许多数学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不到20岁,她已读过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丢番图的《算术》。 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等几乎所有当时能读到的数学名著。 此外,她的兴趣和研究还涉及物理学、天文学,甚至哲学领域。
犹如羽翼渐丰的雏燕总想搏击长空,随着希帕蒂娅及其思想的日渐成熟,亚历山大的天空已显狭小了,为了了解更前沿的科学成果,刚满20岁的希帕蒂娅毅然只身登上了北去雅典的航船。此后的5年,她先在雅典的学院里研习历史、哲学和数学,继而又去意大利访问。她所到之处,人们无不对其年轻美貌和博学多才交口称赞。
公元395年,希帕蒂娅学成回乡,继承父业开始在亚历山大博物院进行科学研究和讲授数学、哲学等课程。她的讲学雄辩而生动,既富有知识性,又极具思想性,而且辅之以多种她为数学及大文学名著所写的评注作为教科书,不久,她就成为亚历山大最受欢迎的学者。
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希帕蒂娅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不为宗教所禁锢,一心追求科学和思想的自由,即使面对某些基督教徒的恐吓,也毫无惧色,而是义正辞严地加以驳斥。她的自由精神和人格魁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学生,其中不乏正直的基督徒。亚历山大城的领主奥雷斯特甚至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希帕蒂娅对科学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贡献越大,受尊敬的程度越高,则居心叵测的教会就越发愤怒,领主的政敌——亚历山大的大主教西瑞卡也越将她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公元415年3月的一天,惨案终于发生了。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读经师所述,他亲眼看见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西瑞卡的一伙信徒拦截,拖人旁边的教堂,用极为卑鄙残忍的手段杀害并烧为灰烬。
这一年,她才45岁。然而由于教会的纵容包庇,此案竟然不了了之。
希帕蒂娅的冤案至今仍未得到昭雪。但不管怎样,希帕蒂娅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博学多才、热爱科学、思想自由、勇于探索而又不惧反动权威的女科学家和哲学家,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留存下了永远美丽的身影。她用生命为科学播下的珍贵种子,也早已在后人的世界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情钟科学 至死不渝
希帕蒂娅在雅典求学时,曾无数次拒绝了登门求婚的青年男子。
并非她无情,而是她实在太热爱科学了,无法挤出时间和精力分给个人的爱情和婚姻。她至死未嫁,自始至终都把全部忠贞的爱倾注在科学当中。
她一生致力于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曾协助父亲以及单独为一些数学和天文学名著做了仔细的修订和评注工作。她的不懈追求为这两方面学术成果的广泛流传和继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希帕蒂娅,早在20岁前就同父亲一道出色地完成了对欧几里得的传世名作《几何原本》的修订工作。由于这本著作流传有六七百年,那时又没有印刷技术,靠手抄就难免互不统一,错处也多。因而她与父亲花了不少精力,找来所有的版本,互相参照比较,对其差异之处仔细琢磨,力图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他们还做了大量的文字加工和评述工作。这个版本在史书上被称为“赛昂版”,深受读者的好评并得到学界的高度肯定,而成为今天《几何原本》通行版本的基础。
此后,在亚历山大博物院进行教学和研究期间,希帕蒂娅又独立完成了《丢番图<算术>评注》一书和对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的评注。丢番图和阿波罗尼奥斯都是3世纪亚历山大的大数学家。
丢番图的《算术》由189个代数问题构成,这些可归纳为50多种类型的题目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用方程求解。在这些方程中,以被称为“丢番图方程”的不定方程最为著名。但有些方程及其解法深奥难懂,不易被大众普遍理解和接受,希帕蒂娅就在教学过程中写下了详细的评注,那既是她多年苦心研究的心得,又添增了许多全新的看法和问题。她之所以评注八卷本的《圆锥曲线论》,一方面是由于她自身对圆锥曲线的痴迷和偏爱,另一方面同样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看似深奥实则美妙的数学知识。
希帕蒂娅的这些评注和论文行文流畅,文笔优美,理解深刻而又通俗易懂,因为她始终把广泛的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古希腊的学术遗产,作为自己钻研科学的一大目的。所以,她的研究著作都可作为后人的教科书阅读。这对古希腊数学著作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天文学方面,希帕蒂亚与父亲合写了《天文学大成》评注和《实用天文表》评注。这两部著作的原著都是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研究成果:前者将已知的数学同天文学知识相结合,故被后人命名为《天文学大成》,后者是供天文工作者查阅而记载的翔实数据。他们的评注深入浅出,极大地推动了天文知识在当时的普及。
此外,希帕蒂娅写的《天文准则》一书列出了一些重要的天文数表,可惜现已失传,只有小部分内容收人《天文学大成》评注中。
作为一个敬业的科学家,希帕蒂娅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她在实践上的不少成果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她研制的一种既可测量恒星位置又能推算时间的“星盘”,以及在物理学方面设计的作为计时器的''滴漏“、提取蒸馏水的装置和测定物体水平的水平仪等。所有这些,无论在科研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哲学家女儿”
仿佛是古希腊大学者的遗传,希帕蒂娅也自幼表现出对哲学同样的爱好。小时候,她除了阅读大量的数学著作外,还阅读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著作。因为她觉得哲学问题是如此引人人胜——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人是上帝创造的吗?
人的知识从哪里来?人应该如何生活?……它们乍看起来很简单,甚至不值得一问,可是却没有人能做出完满的解答;它们似乎是科学的问题,却又仿佛比科学更复杂。通过独立的思考,希帕蒂娅渐渐地偏向于认同柏拉图的“理念”论,特别是''理念数论“的主张。
年轻的希帕蒂娅不但善于独立思考,更有哲学家的雄辩之才。
为了求知,她经常与前辈学者进行辩论,毫无羞怯忸怩之态。父亲骄傲地称她为自己的“哲学家女儿”。
17岁时,她参加了关于芝诺悖论的辩论。芝诺悖论是公元前5世纪爱利亚学派哲学家芝诺为否认运动而提出的论证,其中有一个“阿基里与龟悖论”,是说全希腊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永远追不上慢慢爬行的乌龟。因为每当阿基里抵达龟的一个出发点时,龟却又已往前爬了一小段路,所以阿基里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赶上它。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希帕蒂娅指出,这一悖论的错误关键在于它预先设定了两者所用的时间(从阿基里起跑后算起)是不同的,阿基里的时间明显不足。
在雅典的学院里学习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时,希帕蒂娅也经常与前来拜访的青年学者们进行讨论交流,表明自己独立的见解。
她认为哲学应该与科学尤其是数学互相结合,但新柏拉图主义中认为世界不可知的神秘主义成分却并不可取,它只可能带来禁锢科学脚步的负面影响。可见,无论是对待科学还是哲学,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自然的真理始终是希帕蒂娅的惟一出发点的行事准则。
从雅典回到家乡后,除了数学,希帕蒂娅还主讲哲学,传播其独特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不久,她的学识、见地和辩才就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听讲的学生。公元前400年左右,年仅30岁的她就已成为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了。
父亲没有说错,美丽的女儿果然是让他骄傲的“哲学家女儿”。
比容颜更美丽的精神
回顾希帕蒂娅短暂、简单然而无比充实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她每时每刻都是同“科学”一起度过的:年幼时,她学习科学;长大了,她发展科学、传播科学。我们之所以称她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科学家,并不仅仅因为她有渊博的学问,更是因为她身上闪耀着那种真正的。
科学的人格精神——追求思想的自由,宣扬思想的自由,鼓舞思想的自由。因为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有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懈前进的步伐。
希帕蒂娅生活在一个宗教专制的时空中。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早在3世纪就开始利用宗教来蒙蔽民心以维护其统治。随着基督教在政治上地位的抬升,原本导人向善的基督教教义却成了压制和迫害一切自由思想和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怕工具。公元392年(一说380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从此,一切其他宗教的教徒和不信教的人或被迫改宗或被斥为“异教徒”而遭受迫害;连希腊神庙也难逃厄运,被改为基督教的修道院。许多思想自由的学者也被斥为异教徒,从此生活再无宁日,甚至为了保全性命而四处逃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希帕蒂姬却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不让宗教的顽固信念妨碍她对真理的追求。同时,她要让科学的精神成为整个时代的特征。她倾其所学,为自己钻研过的数学、天文学名著写评注、论文,就是为了能让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科学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发展。她领导新柏拉图学派,全力向人们传播的也是追求自由、让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思想。
不合时宜的思想总是处境艰难。希帕蒂妞悲惨的死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但她至死也没有向专制的宗教屈服。她用生命本身告诉人们:只有维护自由和捏卫真理才是一个人应该勇敢去做的。
希帕蒂娅——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科学家——不仅为古希腊的数学和天文学成果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领导了亚历山大的新柏拉图学派,从而使未能在雅典得到发展的哲学在亚历山大昌盛起来。虽然她距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对她的纪念却没有也不应该被淡忘。由她传承的科学知识依然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她那美丽的容颜,更难忘她那誓死捍卫真理和自由的科学精神。
著名法学教授,博导
1911年2月生,江苏如皋人,法学家、法学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以及国际公法和法理学。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主编的统编教材《国际私法》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图书提名奖;任总主编的《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曾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0年主编的新的法学核心课程教材《国际私法》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是建国后第一部有关环境法的教材;还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协助解决重大的涉外经济纠纷,使国家避免了数亿美元的损失。曾赴美国、日本等多国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均博得很高赞誉,获美国密苏里州首府堪萨斯市市长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被公认为是我国当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德高望重的法学家、教育家,特别是国际私法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法学界久负盛名。1984年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专条之一。
谭崇台
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教授、博导
1920年6月生,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家。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7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8年回校任教。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认为是将西方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校长办公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武汉大学学报》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美经济学交流委会员中方委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会领导小组成员,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顾问,对外经贸大学荣誉教授,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专著《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先后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和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被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D. Perkins)评价为“一本标准教科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他于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文艺文法学院名誉院士,1987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7年从院长岗位上退下后,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主席团名誉主席。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任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会理事、副院长等职。他还先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86岁。
卢嘉锡一生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著名科学家霍金访港:“有生命就有希望”
“有生命就有希望。”因病导致全身瘫痪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斯蒂芬·霍金以亲身体会向香港市民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
13日下午,霍金出席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记者会。患有肌肉萎缩症的霍金,全身瘫痪且丧失语言能力,只能通过电脑系统和语音合成器回答记者的提问。
虽然身体严重残障,但霍金不怕艰辛,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除了关于宇宙、黑洞的理论外,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他如何战胜巨大的挑战而获得不朽的业绩。
有一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又怎么克服的?
“他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霍金说,“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听来像老生常谈,然而这发自霍金的心声,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勉励,因为他的行动已证明了一切。
到底人类可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此等疑问由这位宇宙论大师解答最为适合。霍金认为,估计人类大约在20年后便可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40年后就可到火星。但这两个星球都缺乏甚至没有大气,而且体积太小,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恐怕再找不到比地球更好的地方了。
霍金还表示,人类现在面对温室效应,疾病和核战的威胁越来越大,只要人类不自相残杀,就可以在100年内,找到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体。
当被问及科学研究对发展经济的效用时,霍金表示,科学研究只是基于科学研究的考虑,但科研有时能带动经济效益,例如计算机及遗传基因等。
对于有兴趣研究科学和宇宙论的香港年轻人,霍金则鼓励可以仿效他本人,不断探访生命的起源,“若能发现前人未为的事情时,那种振奋和乐趣是无可比拟的。”他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多年来身躯不能动弹且不能说话,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但这些因素并没有成为霍金与孩子之间的阻隔,他的两个儿子和1个女儿个个在霍金心目中迷人可爱。
“即使孩子都已经长大独立了,我与他们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他透露,此次同行来港的女儿露西正与他合著一本儿童科学读物。他笑言,经常与子女分享宇宙奥秘,就像哈里波特一样,但他漫游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魔术境界。
在短短约20分钟的记者会上,霍金回答了4个预先挑选的媒体提问,全部由香港科大校长朱经武代问。
霍金平日与人沟通时是通过眼球的活动控制计算机打字组句以表达意思,他的速度为1分钟选出3到5个字,可谓字字千金。
会后,霍金出席了一项植树仪式,在科大即将兴建的高等研究院的地皮上栽种了一棵“福木”,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霍金将于6月15日在科大主持一场题为“宇宙的起源”的公开演讲。
女科学家有:
玛丽·居里(波兰)
金庆民(中国)
吴健雄(中国)
古道尔(英国)
蕾切尔·卡逊(美国)
何泽慧(中国)
乔治亚娜·西加尔·琼斯(美国)
蒙如玲(华裔[不用我说是哪国的吧?])
钟端玲(同上)
沈骊英(中国)
最早的女科学家--希帕蒂娅
最早的女科学家一〔古罗马〕希帕蒂娅(370-415)
公元400年左右,在罗马亚历山大城中心的广场上,经常可见黑压压的人群围着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听他滔滔不绝、充满智慧的哲学演讲。这似乎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形成并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同样身着斗篷(古代哲学家似乎都爱穿斗篷)、同样雄辩博学的哲学家却是一个年纪不大的美貌女子。在政界和学界都极度歧视妇女的当时,年仅30岁的她却已是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人物和最受爱戴的学者,其学术成就之大和所历经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她,就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女科学家——希帕蒂娅。
追求科学、思想自由
希帕蒂娅(Hypatia)是古罗马著名的女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公元370年,希帕蒂娅出生于罗马帝国的亚历山大城。其父塞昂是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院从事科研和讲学工作。小希帕蒂娅不仅长得美丽可爱,而且资质聪颖、乐学好问,故深得父亲的喜爱和器重。虽然当时的罗马正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本没有科学的地位,但思想开明、独具慧眼的赛昂还是顶着宗教迫害和对妇女歧视的压力,悉心教导自己的女儿,鼓励她要从小热爱科学,培养独立自由的思想,将来成为一个毫不逊色于男人的大学者。
在父亲的指引下,希帕蒂娅在科学之路上前进得很快。10岁左右她就掌握了许多数学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不到20岁,她已读过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丢番图的《算术》。 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等几乎所有当时能读到的数学名著。 此外,她的兴趣和研究还涉及物理学、天文学,甚至哲学领域。
犹如羽翼渐丰的雏燕总想搏击长空,随着希帕蒂娅及其思想的日渐成熟,亚历山大的天空已显狭小了,为了了解更前沿的科学成果,刚满20岁的希帕蒂娅毅然只身登上了北去雅典的航船。此后的5年,她先在雅典的学院里研习历史、哲学和数学,继而又去意大利访问。她所到之处,人们无不对其年轻美貌和博学多才交口称赞。
公元395年,希帕蒂娅学成回乡,继承父业开始在亚历山大博物院进行科学研究和讲授数学、哲学等课程。她的讲学雄辩而生动,既富有知识性,又极具思想性,而且辅之以多种她为数学及大文学名著所写的评注作为教科书,不久,她就成为亚历山大最受欢迎的学者。
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希帕蒂娅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不为宗教所禁锢,一心追求科学和思想的自由,即使面对某些基督教徒的恐吓,也毫无惧色,而是义正辞严地加以驳斥。她的自由精神和人格魁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学生,其中不乏正直的基督徒。亚历山大城的领主奥雷斯特甚至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希帕蒂娅对科学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贡献越大,受尊敬的程度越高,则居心叵测的教会就越发愤怒,领主的政敌——亚历山大的大主教西瑞卡也越将她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公元415年3月的一天,惨案终于发生了。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读经师所述,他亲眼看见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西瑞卡的一伙信徒拦截,拖人旁边的教堂,用极为卑鄙残忍的手段杀害并烧为灰烬。
这一年,她才45岁。然而由于教会的纵容包庇,此案竟然不了了之。
希帕蒂娅的冤案至今仍未得到昭雪。但不管怎样,希帕蒂娅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博学多才、热爱科学、思想自由、勇于探索而又不惧反动权威的女科学家和哲学家,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留存下了永远美丽的身影。她用生命为科学播下的珍贵种子,也早已在后人的世界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情钟科学 至死不渝
希帕蒂娅在雅典求学时,曾无数次拒绝了登门求婚的青年男子。
并非她无情,而是她实在太热爱科学了,无法挤出时间和精力分给个人的爱情和婚姻。她至死未嫁,自始至终都把全部忠贞的爱倾注在科学当中。
她一生致力于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曾协助父亲以及单独为一些数学和天文学名著做了仔细的修订和评注工作。她的不懈追求为这两方面学术成果的广泛流传和继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希帕蒂娅,早在20岁前就同父亲一道出色地完成了对欧几里得的传世名作《几何原本》的修订工作。由于这本著作流传有六七百年,那时又没有印刷技术,靠手抄就难免互不统一,错处也多。因而她与父亲花了不少精力,找来所有的版本,互相参照比较,对其差异之处仔细琢磨,力图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他们还做了大量的文字加工和评述工作。这个版本在史书上被称为“赛昂版”,深受读者的好评并得到学界的高度肯定,而成为今天《几何原本》通行版本的基础。
此后,在亚历山大博物院进行教学和研究期间,希帕蒂娅又独立完成了《丢番图<算术>评注》一书和对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的评注。丢番图和阿波罗尼奥斯都是3世纪亚历山大的大数学家。
丢番图的《算术》由189个代数问题构成,这些可归纳为50多种类型的题目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用方程求解。在这些方程中,以被称为“丢番图方程”的不定方程最为著名。但有些方程及其解法深奥难懂,不易被大众普遍理解和接受,希帕蒂娅就在教学过程中写下了详细的评注,那既是她多年苦心研究的心得,又添增了许多全新的看法和问题。她之所以评注八卷本的《圆锥曲线论》,一方面是由于她自身对圆锥曲线的痴迷和偏爱,另一方面同样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看似深奥实则美妙的数学知识。
希帕蒂娅的这些评注和论文行文流畅,文笔优美,理解深刻而又通俗易懂,因为她始终把广泛的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古希腊的学术遗产,作为自己钻研科学的一大目的。所以,她的研究著作都可作为后人的教科书阅读。这对古希腊数学著作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天文学方面,希帕蒂亚与父亲合写了《天文学大成》评注和《实用天文表》评注。这两部著作的原著都是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研究成果:前者将已知的数学同天文学知识相结合,故被后人命名为《天文学大成》,后者是供天文工作者查阅而记载的翔实数据。他们的评注深入浅出,极大地推动了天文知识在当时的普及。
此外,希帕蒂娅写的《天文准则》一书列出了一些重要的天文数表,可惜现已失传,只有小部分内容收人《天文学大成》评注中。
作为一个敬业的科学家,希帕蒂娅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她在实践上的不少成果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她研制的一种既可测量恒星位置又能推算时间的“星盘”,以及在物理学方面设计的作为计时器的''滴漏“、提取蒸馏水的装置和测定物体水平的水平仪等。所有这些,无论在科研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哲学家女儿”
仿佛是古希腊大学者的遗传,希帕蒂娅也自幼表现出对哲学同样的爱好。小时候,她除了阅读大量的数学著作外,还阅读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著作。因为她觉得哲学问题是如此引人人胜——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人是上帝创造的吗?
人的知识从哪里来?人应该如何生活?……它们乍看起来很简单,甚至不值得一问,可是却没有人能做出完满的解答;它们似乎是科学的问题,却又仿佛比科学更复杂。通过独立的思考,希帕蒂娅渐渐地偏向于认同柏拉图的“理念”论,特别是''理念数论“的主张。
年轻的希帕蒂娅不但善于独立思考,更有哲学家的雄辩之才。
为了求知,她经常与前辈学者进行辩论,毫无羞怯忸怩之态。父亲骄傲地称她为自己的“哲学家女儿”。
17岁时,她参加了关于芝诺悖论的辩论。芝诺悖论是公元前5世纪爱利亚学派哲学家芝诺为否认运动而提出的论证,其中有一个“阿基里与龟悖论”,是说全希腊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永远追不上慢慢爬行的乌龟。因为每当阿基里抵达龟的一个出发点时,龟却又已往前爬了一小段路,所以阿基里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赶上它。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希帕蒂娅指出,这一悖论的错误关键在于它预先设定了两者所用的时间(从阿基里起跑后算起)是不同的,阿基里的时间明显不足。
在雅典的学院里学习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时,希帕蒂娅也经常与前来拜访的青年学者们进行讨论交流,表明自己独立的见解。
她认为哲学应该与科学尤其是数学互相结合,但新柏拉图主义中认为世界不可知的神秘主义成分却并不可取,它只可能带来禁锢科学脚步的负面影响。可见,无论是对待科学还是哲学,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自然的真理始终是希帕蒂娅的惟一出发点的行事准则。
从雅典回到家乡后,除了数学,希帕蒂娅还主讲哲学,传播其独特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不久,她的学识、见地和辩才就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听讲的学生。公元前400年左右,年仅30岁的她就已成为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了。
父亲没有说错,美丽的女儿果然是让他骄傲的“哲学家女儿”。
比容颜更美丽的精神
回顾希帕蒂娅短暂、简单然而无比充实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她每时每刻都是同“科学”一起度过的:年幼时,她学习科学;长大了,她发展科学、传播科学。我们之所以称她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科学家,并不仅仅因为她有渊博的学问,更是因为她身上闪耀着那种真正的。
科学的人格精神——追求思想的自由,宣扬思想的自由,鼓舞思想的自由。因为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有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懈前进的步伐。
希帕蒂娅生活在一个宗教专制的时空中。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早在3世纪就开始利用宗教来蒙蔽民心以维护其统治。随着基督教在政治上地位的抬升,原本导人向善的基督教教义却成了压制和迫害一切自由思想和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怕工具。公元392年(一说380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从此,一切其他宗教的教徒和不信教的人或被迫改宗或被斥为“异教徒”而遭受迫害;连希腊神庙也难逃厄运,被改为基督教的修道院。许多思想自由的学者也被斥为异教徒,从此生活再无宁日,甚至为了保全性命而四处逃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希帕蒂姬却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不让宗教的顽固信念妨碍她对真理的追求。同时,她要让科学的精神成为整个时代的特征。她倾其所学,为自己钻研过的数学、天文学名著写评注、论文,就是为了能让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科学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发展。她领导新柏拉图学派,全力向人们传播的也是追求自由、让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思想。
不合时宜的思想总是处境艰难。希帕蒂妞悲惨的死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但她至死也没有向专制的宗教屈服。她用生命本身告诉人们:只有维护自由和捏卫真理才是一个人应该勇敢去做的。
希帕蒂娅——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科学家——不仅为古希腊的数学和天文学成果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领导了亚历山大的新柏拉图学派,从而使未能在雅典得到发展的哲学在亚历山大昌盛起来。虽然她距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对她的纪念却没有也不应该被淡忘。由她传承的科学知识依然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她那美丽的容颜,更难忘她那誓死捍卫真理和自由的科学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张衡
(78~139)
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
1911.12.11~ 著名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系毕业。1935年留学美国,入麻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中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196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高级顾问。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被中国科协四届一次全委会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1956年初,主持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3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设》报告书,并在1956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参与领导创建火箭、航天科学研究机构和系统工程队伍;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许多领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6月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⑿勰7督闭隆V�小豆こ炭刂坡邸贰ⅰ段锢砹ρЫ惨濉贰ⅰ缎羌屎叫懈怕邸贰ⅰ堵巯低彻こ獭返取?
(78~139)
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
1911.12.11~ 著名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系毕业。1935年留学美国,入麻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中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196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高级顾问。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被中国科协四届一次全委会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1956年初,主持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3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设》报告书,并在1956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参与领导创建火箭、航天科学研究机构和系统工程队伍;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许多领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6月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⑿勰7督闭隆V�小豆こ炭刂坡邸贰ⅰ段锢砹ρЫ惨濉贰ⅰ缎羌屎叫懈怕邸贰ⅰ堵巯低彻こ獭返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生平和学术生涯
早年活动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1583年,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由此创制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1585年因家贫退学,担任家庭教师,但仍奋力自学。1586年,他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论文《小天平》。
1587年他带着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到罗马大学学求见著名数学家和历法家C.克拉维乌斯教授,大受称赞和鼓励。克拉维乌斯回赠他罗马大学教授P.瓦拉的逻辑学讲义与自然哲学讲义,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1588年他在佛罗伦萨研究院做了关于A.但丁《神曲》中炼狱图形构想的学术演讲,其文学与数学才华大受人们赞扬。次年发表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其中包括若干静力学新定理。由于有这些成就,当年比萨大学便聘请他任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第二年他发现了摆线。当时比萨大学教材均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所撰,书中充斥着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条。伽利略经常发表辛辣的反对意见,由此受到校内该学派的歧视和排挤。1591年其父病逝,家庭负担加重,他便决定离开比萨。帕多瓦时期 1592年伽利略转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帕多瓦属于威尼斯公国,远离罗马,不受教廷直接控制,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在此良好气氛中,他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与具有各种思想观点的同事论辩。此时他一面吸取前辈如N.F.塔尔塔利亚、G.B.贝内代蒂、F.科门迪诺等人的数学与力学研究成果,一面经常考察工厂、作坊、矿井和各项军用民用工程,广泛结交各行业的技术员工,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从中吸取生产技术知识和各种新经验,并得到启发。
在此时期,他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落体运动、抛射体运动、静力学、水力学以及一些土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发现了惯性原理,研制了温度计和望远镜。
1597年,他收到J.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但这时他对柏拉图的圆运动最自然最完善的思想印象太深,以致对开普勒的行星椭圆轨道理论不感兴趣。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18个月之久。他便趁机在威尼斯作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学说。由于讲得精采动听,听众逐次增多,最后达千余人。
1609年7月,盛传一荷兰眼镜工人发明了供人玩赏的望远镜。他未见到实物,思考竟日后,用风琴管和凸凹透镜各一片制成一具望远镜,倍率为3,后又提高到9。他邀请威尼斯参议员到塔楼顶层用望远镜观看远景,观者无不惊喜万分。参议院随后决定他为帕多瓦大学的终身教授。1610年初,他又将望远镜放大率提高到33,用来观察日月星辰,新发现甚多,如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4颗卫星,银河原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土星有多变的椭圆外形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是年3月,出版了他的《星空信使》一书,震撼全欧。随后又发现金星盈亏与大小变化,这对日心说是一强有力的支持。伽利略日后回顾在帕多瓦的18年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开展、精神最舒畅的时期。事实上,这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就最多的时期。
托斯卡纳时期 20年来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激起了他学术上的更大企求。为了取得充裕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1610年春,他辞去大学教职,接受托斯卡纳公国大公聘请,担任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的闲职与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的荣誉职位。
为了使科学免受教会干预,伽利略曾多次去罗马活动。1611年他第二次去罗马,目的在于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界认可他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他在罗马受到包括教皇保罗五世和若干高级主教在内的上层人物的热情接待,并被林赛研究院接纳为院士。当时耶稣会的神父们承认他的观测事实,只是不同意他的解释。这年5月,在罗马大学的大会上,几个高职位的神父公开宣布了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
同年,他观察到太阳黑子及其运动,对比黑子的运动规律和圆运动的投影原理,论证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表面上;他还发现了太阳有自转。1613年他发表了3篇讨论太阳黑子问题的通信稿。另外,1612年他又出版了《水中浮体对话集》一书。
1615年,一诡诈的教士集团和教会中许多与伽利略敌对的人联合攻击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的论点,控告他违反基督教义。他闻讯后,于是年冬第三次去罗马,力图挽回自己的声誉,企求教廷不因自己保持哥白尼观点而受到惩处,也不公开压制他宣传哥白尼学说,教廷默认了前一要求,但拒绝了后者。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禁止他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
1624年,他第四次去罗马,希望故友新任教皇乌尔邦八世能够同情并理解他的意愿,以维护新兴科学的生机。他先后谒见6次,力图说明日心说可以与基督教教义相协调,说“圣经是教人如何进天国,而不是教人知道天体是如何运转的”;并且试图以此说服一些大主教,但毫无效果。乌尔邦八世坚持“1616年禁令”不变;只允许他写一部同时介绍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书,但对两种学说的态度不得有所偏倚,而且都要写成数学假设性的。在这辛勤奔波的一年里,他研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可将苍蝇放大成母鸡一般。”
此后6年间,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1630年他第5次到罗马,取得了此书的“出版许可证”。此书终于在1632年出版了。此书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为哥白尼体系辩护,并多处对教皇和主教隐含嘲讽,远远超出了仅以数学假设进行讨论的范围。全书笔调诙谐,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列为文学名著。
教廷的迫害和晚年生活 《对话》出版后6个月,罗马教廷便勒令停止出售,认为作者公然违背“1616年禁令”,问题严重,亟待审查。原来有人在教皇乌尔邦八世面前挑拨说伽利略在《对话》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使他大为震怒。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了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申辩。几经折磨,终于在 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伽利略既是勤奋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深信科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教会的职能是管理人们的灵魂,不应互相侵犯。所以他受审之前不想逃脱,受审之时也不公开反抗,而是始终服从教廷的处置。他认为教廷在神学范围之外行使权力极不明智,但只能私下有所不满。显然,G.布鲁诺的被处火刑和T.康帕内拉的被长期打入死牢,这两位意大利杰出的哲学家的遭遇,给他精神上投下了可怕的阴影。宗教裁判所的判决随后又改为在家软禁,指定由他的学生和故友A.皮柯罗米尼大主教在锡耶纳的私宅中看管他,规定禁止会客,每天书写材料均需上缴等。在皮柯罗米尼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伽利略重行振作起来,接受皮柯罗米尼的建议继续研究无争议的物理学问题。于是他仍用《对话》中的三个对话人物,以对话体裁,和较朴素的文笔,将他最成熟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撰写成《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两门新科学是指材料力学(见弹性力学)和动力学。这部书稿1636年就已完成,由于教会禁止出版他的任何著作,他只好托一位威尼斯友人秘密携出国境,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
伽利略在皮柯罗米尼家中刚过了5个月,便有人写匿名信向教廷控告皮柯罗米尼厚待伽利略。教廷乃勒令伽利略于当年12月迁往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切特里他自已的故居,由他的大女儿维姬尼亚照料,禁例依旧。她对父亲照料妥贴,但4个月后竟先于父亲病故。
伽利略多次要求外出治病,均未获准。1637年双目失明。次年才获准住在其子家中。在这期间探望他的除托斯卡纳大公外,还有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J.弥尔顿和法国科学家、哲学家P.伽桑迪。他的学生和老友B.卡斯泰里还和他讨论过利用木卫星计算地面经度的问题。这时教廷对他的限制和监视已明显放松了。
杜林白先生在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他以出类拔萃的成绩取得了物理学学士之衔。
当杜先生在史丹福大学修毕两年研究学位后,他加入了美国西海岸的一所规模宏大的研究实验室。他在电离层和太空物理方面的工作范围,包括大气层内的无线电通讯问题、雷达与射电天文学、及发展用作研究的先进仪器。
他是电子及电机工程学会的成员,也是美国航空及宇宙航行学学会、美国科学促进社、美国音响学协会、美国地球物理学协会的成员。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生平和学术生涯
早年活动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1583年,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由此创制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1585年因家贫退学,担任家庭教师,但仍奋力自学。1586年,他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论文《小天平》。
1587年他带着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到罗马大学学求见著名数学家和历法家C.克拉维乌斯教授,大受称赞和鼓励。克拉维乌斯回赠他罗马大学教授P.瓦拉的逻辑学讲义与自然哲学讲义,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1588年他在佛罗伦萨研究院做了关于A.但丁《神曲》中炼狱图形构想的学术演讲,其文学与数学才华大受人们赞扬。次年发表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其中包括若干静力学新定理。由于有这些成就,当年比萨大学便聘请他任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第二年他发现了摆线。当时比萨大学教材均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所撰,书中充斥着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条。伽利略经常发表辛辣的反对意见,由此受到校内该学派的歧视和排挤。1591年其父病逝,家庭负担加重,他便决定离开比萨。帕多瓦时期 1592年伽利略转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帕多瓦属于威尼斯公国,远离罗马,不受教廷直接控制,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在此良好气氛中,他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与具有各种思想观点的同事论辩。此时他一面吸取前辈如N.F.塔尔塔利亚、G.B.贝内代蒂、F.科门迪诺等人的数学与力学研究成果,一面经常考察工厂、作坊、矿井和各项军用民用工程,广泛结交各行业的技术员工,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从中吸取生产技术知识和各种新经验,并得到启发。
在此时期,他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落体运动、抛射体运动、静力学、水力学以及一些土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发现了惯性原理,研制了温度计和望远镜。
1597年,他收到J.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但这时他对柏拉图的圆运动最自然最完善的思想印象太深,以致对开普勒的行星椭圆轨道理论不感兴趣。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18个月之久。他便趁机在威尼斯作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学说。由于讲得精采动听,听众逐次增多,最后达千余人。
1609年7月,盛传一荷兰眼镜工人发明了供人玩赏的望远镜。他未见到实物,思考竟日后,用风琴管和凸凹透镜各一片制成一具望远镜,倍率为3,后又提高到9。他邀请威尼斯参议员到塔楼顶层用望远镜观看远景,观者无不惊喜万分。参议院随后决定他为帕多瓦大学的终身教授。1610年初,他又将望远镜放大率提高到33,用来观察日月星辰,新发现甚多,如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4颗卫星,银河原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土星有多变的椭圆外形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是年3月,出版了他的《星空信使》一书,震撼全欧。随后又发现金星盈亏与大小变化,这对日心说是一强有力的支持。伽利略日后回顾在帕多瓦的18年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开展、精神最舒畅的时期。事实上,这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就最多的时期。
托斯卡纳时期 20年来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激起了他学术上的更大企求。为了取得充裕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1610年春,他辞去大学教职,接受托斯卡纳公国大公聘请,担任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的闲职与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的荣誉职位。
为了使科学免受教会干预,伽利略曾多次去罗马活动。1611年他第二次去罗马,目的在于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界认可他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他在罗马受到包括教皇保罗五世和若干高级主教在内的上层人物的热情接待,并被林赛研究院接纳为院士。当时耶稣会的神父们承认他的观测事实,只是不同意他的解释。这年5月,在罗马大学的大会上,几个高职位的神父公开宣布了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
同年,他观察到太阳黑子及其运动,对比黑子的运动规律和圆运动的投影原理,论证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表面上;他还发现了太阳有自转。1613年他发表了3篇讨论太阳黑子问题的通信稿。另外,1612年他又出版了《水中浮体对话集》一书。
1615年,一诡诈的教士集团和教会中许多与伽利略敌对的人联合攻击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的论点,控告他违反基督教义。他闻讯后,于是年冬第三次去罗马,力图挽回自己的声誉,企求教廷不因自己保持哥白尼观点而受到惩处,也不公开压制他宣传哥白尼学说,教廷默认了前一要求,但拒绝了后者。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禁止他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
1624年,他第四次去罗马,希望故友新任教皇乌尔邦八世能够同情并理解他的意愿,以维护新兴科学的生机。他先后谒见6次,力图说明日心说可以与基督教教义相协调,说“圣经是教人如何进天国,而不是教人知道天体是如何运转的”;并且试图以此说服一些大主教,但毫无效果。乌尔邦八世坚持“1616年禁令”不变;只允许他写一部同时介绍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书,但对两种学说的态度不得有所偏倚,而且都要写成数学假设性的。在这辛勤奔波的一年里,他研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可将苍蝇放大成母鸡一般。”
此后6年间,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1630年他第5次到罗马,取得了此书的“出版许可证”。此书终于在1632年出版了。此书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为哥白尼体系辩护,并多处对教皇和主教隐含嘲讽,远远超出了仅以数学假设进行讨论的范围。全书笔调诙谐,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列为文学名著。
教廷的迫害和晚年生活 《对话》出版后6个月,罗马教廷便勒令停止出售,认为作者公然违背“1616年禁令”,问题严重,亟待审查。原来有人在教皇乌尔邦八世面前挑拨说伽利略在《对话》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使他大为震怒。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了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申辩。几经折磨,终于在 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伽利略既是勤奋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深信科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教会的职能是管理人们的灵魂,不应互相侵犯。所以他受审之前不想逃脱,受审之时也不公开反抗,而是始终服从教廷的处置。他认为教廷在神学范围之外行使权力极不明智,但只能私下有所不满。显然,G.布鲁诺的被处火刑和T.康帕内拉的被长期打入死牢,这两位意大利杰出的哲学家的遭遇,给他精神上投下了可怕的阴影。宗教裁判所的判决随后又改为在家软禁,指定由他的学生和故友A.皮柯罗米尼大主教在锡耶纳的私宅中看管他,规定禁止会客,每天书写材料均需上缴等。在皮柯罗米尼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伽利略重行振作起来,接受皮柯罗米尼的建议继续研究无争议的物理学问题。于是他仍用《对话》中的三个对话人物,以对话体裁,和较朴素的文笔,将他最成熟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撰写成《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两门新科学是指材料力学(见弹性力学)和动力学。这部书稿1636年就已完成,由于教会禁止出版他的任何著作,他只好托一位威尼斯友人秘密携出国境,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
伽利略在皮柯罗米尼家中刚过了5个月,便有人写匿名信向教廷控告皮柯罗米尼厚待伽利略。教廷乃勒令伽利略于当年12月迁往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切特里他自已的故居,由他的大女儿维姬尼亚照料,禁例依旧。她对父亲照料妥贴,但4个月后竟先于父亲病故。
伽利略多次要求外出治病,均未获准。1637年双目失明。次年才获准住在其子家中。在这期间探望他的除托斯卡纳大公外,还有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J.弥尔顿和法国科学家、哲学家P.伽桑迪。他的学生和老友B.卡斯泰里还和他讨论过利用木卫星计算地面经度的问题。这时教廷对他的限制和监视已明显放松了。
杜林白先生在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他以出类拔萃的成绩取得了物理学学士之衔。
当杜先生在史丹福大学修毕两年研究学位后,他加入了美国西海岸的一所规模宏大的研究实验室。他在电离层和太空物理方面的工作范围,包括大气层内的无线电通讯问题、雷达与射电天文学、及发展用作研究的先进仪器。
他是电子及电机工程学会的成员,也是美国航空及宇宙航行学学会、美国科学促进社、美国音响学协会、美国地球物理学协会的成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钱学森,中国著名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出生,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次年转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1939年获博士学位。在这期间参加了美国早期火箭的研究工作。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以后,他随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去欧洲考察欧洲国家火箭发展情况。从1950年开始,他受到美国政府的拘留、监视长达5年之久。
1955年9月l?日回国后.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1956年他给国务院写了《关于我国国防航空事业的意见书》,被任命为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1957年钱学森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从此开始他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经历。为新中国的导弹和卫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6年,钱学森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生平和学术生涯
1955年9月l?日回国后.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1956年他给国务院写了《关于我国国防航空事业的意见书》,被任命为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1957年钱学森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从此开始他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经历。为新中国的导弹和卫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6年,钱学森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生平和学术生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