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何解释?
哲理来讲,人生犹如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完整的人生,怎么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走出完美的人生呢?
人生就像一出戏,戏演完了人生也就结束了。其实我们大家演的都是同一出戏,只是有人戏份多点,有人少点,有人做主角,有人做配角,有人做好人,有人做坏人,有人长命百岁,有人昙花一现,有人荣华富贵,有人饱受饥苦,有人一帆风顺,有人一世坎坷。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他所演的戏也就不同。如果你出身富贵人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富家弟子,如果你出身贫困之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在底层挣扎向上爬的人。我们不要相信命运,我们要相信努力;我们不要抱怨命运,我们要勇敢面对;我们不要奢望永远,我们要把握现在;我们不要期望太远,我们要珍惜眼前。
每一场戏都有落幕的时候,正如每个生命都有走向终结的时候。当你演完戏后,得到的是雷鸣般的掌声还是鸦雀无声,表示着你的戏是成功还是失败,人生是有价值还是毫无意义。很多时候,我们的戏还没演完,我们的生命却结束了,我们或许还想着这出戏我要这样演,我可以演得更好,但我们已经没有机会了。我们不应该生气也没得遗憾,因为那场戏就要求我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或许我们死得不那么光荣,不那么情愿,但我们只能接受,因为一场戏的闭幕往往预示着另一场戏的开锣,我们用自己的离去成就了另一出戏的产生,我们用自己的伤痛成全另一个生命的诞生。我们延续了生命,没有死亡就不会有新生,我们的离开必会换来一出更好的戏。
生命真的很脆弱,一次不小心的摔伤,一次小小的感冒,一次无心的争吵,一次无意的疏忽……就让一个昨天还活生生的生命转眼消失。听说过太多的生死,看到过太多的悲剧,感受过太多的离别,我们已经失去了对未来的过高期待,失去了对人生的过高憧憬。生命就好像演戏一样,有人落场,有人出场,有人死亡,有人重生。然而生活毕竟不是演戏,戏里人死能复生,而现实中,人死而难生。面对真实生活里的生生死死,我们只能像戏里一样,坦然从容的接受,按照要求好好演下去。如果一切是不能强求,我们就没必要挽留,我们只能把握那一刻的存在,把自己的角色演好,表现出自己的风采,演绎出自己的价值。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两者那么相近却又不可能相同,如幻如真。谁也不能预测自己的将来,谁也不能控制别人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开心过好今天,勇敢面对明天。戏里的人生可以更改,我们现实的人生无法改变,我们知道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就要好好的活这一次。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里反映人生,人生映射于戏中,做人就如同演戏,都要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纵然演的只是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蚂蚁,一粒尘土,我们都要做好那个自己。
感慨了一句:人生如戏,也看演技。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人:
在医院陪朋友看病,结果拍了医院照片,写道:好难受。
表演台上说着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因为自己会说,自己有名,所以自己的就是真理。
在与人交换信息(包括:聊天、咨询等)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偶尔夸张吹嘘一下自己。
我们潜意识喜欢通过比喻、排比、拟人、借讽等等来凸显一些信息,从而达到现场一种“(⊙o⊙)哇”的气氛,从而产生一种细微的效能感。因为我们改变了世界,当下你与我共在的小世界,因为我有如此如此的信息和想法,我与你不同,甚至更牛逼些……
然而,这样会导致一些问题:语言的漏洞和对方自尊的损伤。
人之经验有限,说错很正常,把持不住的容易说大了、漏了、错了,现场或者后面被证伪就是打脸。
每个人都想展示和表现自己想法的,当下的空间和时间都TMD被你说了,给别人的机会就少了。且有的人有时会不自觉打断别人或者否定别人的东西来凸出自己,当下对方也许被你说服鼓掌,但心理一定是憋屈的。
所以呢,特别是咨询、聊天,学着多听多引导对方说,才是一门学问。你可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核心在于对自己的把持。
过犹不及,张弛有度,进退自如。
写作和演说,或者简单的发微博朋友圈,是单向的主场,是可以开始你的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