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宋代的词
如果说宋代的古、近体诗就其整体还不足与唐诗比肩,那么宋代的另一种诗歌体裁——词,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词,起源于唐代民间,称“曲子词”,后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种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时期,这种诗歌体裁渐趋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到两宋时代大发展,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宋代以词名家的人很多,如张先、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姜夔、刘克庄、吴文英、张炎等等。近人唐圭璋编辑的《全宋词》收入一千余家作者的近两万首作品。在讲具体作品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关于词的格律特点。
词,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等别称。它是一种格律诗的样式,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还叫“长短句”。习惯上又把词分为三类:58字以内的称“小令”,59字至90字的称“中调”,91字以上的称“长调”。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后两种不多见。每首词都有词牌,如《如梦令》、《蝶恋花》、《木兰花慢》、《贺新郎》之类,原来是曲调名称,后来词和音乐脱离,这些词牌便只成了填词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进任何内容,所以词牌不是标题,和内容无必然联系。词有自己的一套格律要求,我们看看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投降宋朝后,做了阶下囚,回想当年帝王生活,写下这首充满留恋、悔恨感情的词。全词五句,27个字,三处用韵(中、龙、风)。其平仄格式是: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对用韵的要求比近体诗宽(19个韵部),但平仄要求严格。至于对仗,词里用的很少。据清代的《钦定词谱》等书统计,词牌多至800余种(也就是说有800多种格式),常用的只有100多种。
我们知道,宋代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大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里,国家民族的境遇很不相同,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下面分两个时期简介宋代词人与其作品。
1北宋词
北宋统一中国后,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尤其是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普遍繁荣。词的创作和发展,适应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需要。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写男女之情和闲愁离恨的,并认为这是词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词仍是这样,多写花月闲愁之类的有闲阶级情感。其中也有写得很精致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大意是:作了一首新词再喝上一杯酒(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天气同于去年,亭台依然如旧,可是夕阳已经西沉,又一天过去了,明天什么时候开始呢?花儿虽然鲜美可爱,可是谁也无法挽回它的凋零;那和去年一模一样的燕子又飞回来了(眼看美好的春天就要逝去),我独自一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来回漫步沉思。对月伤情,看花流泪,这是旧时代文人中时髦的感情。或由于失意,或由于无聊,他们经常写这类诗词排遣落寞的情绪。晏殊这首词由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被誉为名作。再读一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去年热闹的元宵月夜,与情人有过一次甜蜜的约会,快乐难忘;今年元宵夜一如去年,然而心上人不见了(可能是暂别,也可能是分手),孤独寂寞中不禁哭了一场。看样子是个女孩,“泪湿春衫袖”,可见是偷偷哭的,这是不好大哭大叫的。这首词在有的书中说是朱淑贞作的。不管作者是谁,它写得情真意切,轻灵自然,是首好词。
柳永是北宋时期影响很大的一位词人。他官当得很不顺利,失意无聊,就和歌儿妓女混在一起,过着颓废放荡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写作,善写羁旅别情,发展了“长调”词,语言通俗流畅,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他的名作《雨霖铃》、《望海潮》等至今仍为大家所熟悉。我们欣赏他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抒写自己奔波于仕途,飘泊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词人看到江间天上飘下一场大雨,秋天的景物像被洗刷过一遍一样清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山河冷落萧条,落日的余晖映照楼头,益发令人惆怅。到处花残叶落,万物都收敛了生机。长江水也不再掀起波涛,默默无声地向东流去。此时此刻词人不愿意去登高远眺,因家乡万里,渺茫遥远,思归的心情无法抑制。自问:一年来四处飘泊,到底是为了什么?想象中妻子(佳人)正在梳妆楼上企望着我的归来,多次错认天边的来船,一再失望。她怎么能知道我现在倚着栏杆(阑干),也为想她而这样愁思不解呢?用妻子的思念反衬自己的思念,很巧妙。上阕写景寓情,下阕写情寓景,全词情景交融,层层递进,语言晓畅,一气呵成,确是难得的好作品。
对宋词,人们习惯上把其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早期的词,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属婉约派。到苏轼出现在词坛,词风为之一变,他学博才大,拓宽了词的境界,凭吊古代人物,抒发爱国怀抱,描绘农村风光,笔力纵横,气势粗豪,成为豪放派的开山祖。
我们先读他的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于1079年因作诗获罪,被宋神宗赵顼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常到东坡游玩,便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即作于黄州。词中说:夜里东坡和友人喝得酩酊大醉,回到住所迷迷糊糊地觉得好像是三更天了。小仆人已沉沉入睡,鼾声如雷,梆梆敲门都叫不醒。苏轼无奈,只好拄着手杖侧头倾听长江方向传来的波涛声。这时他想起官场的半生遭遇,感慨油然而生:经常遗憾的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名利的羁绊呢?此刻夜已深,风已静,池塘里的水都不起一丝波纹。在这万籁俱寂中,又一个念头钻进他的心中:乘一叶扁舟从此逃离这扰攘的尘世,到大江大海中去无拘无束地度过后半生,那有多好啊!据说,苏轼作完这首词后,和朋友高唱数遍,然后各自归家。第二天在黄州就传说苏轼把官服挂在江边,夜里乘小船逃走了。郡守徐君猷听说大吃一惊:在他的州里把皇帝贬来的罪人丢了,吃罪不起。于是赶到苏轼住所察看,发现苏轼在屋里鼾声大作,还没起床呢。
苏东坡与李白有共同处,就是都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苏词《念奴娇》(中秋)一词表现得很鲜明: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中秋夜登高远望,长空万里不见一丝云影。一轮明月(桂魄是月的代称)飞上天来,银辉四射,使秋天碧蓝的夜空浸在清冷之中。想象月亮上的广寒宫中,乘着鸾凤的白衣仙女正来来往往,生活在清凉世界里。月亮上的山川美如图画,看去烟霭树木历历分明。我乘醉拍手高歌,举杯邀请明月共饮,连同我的影子恰成三位伙伴(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在清风冷露中往来起舞,这美好的夜晚使我忘却一切。真想就此乘风翩然飞到月亮上去,不必借助《庄子》里说的那个大鹏的力量。站在晶莹透明的月宫中,一声接一声地吹起横笛,该是多么美妙!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境遇不自由,但他心胸洒脱,用美好的幻想慰藉自己,“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在精神世界里自己解放自己。这是苏东坡与其诗文的魅力。
周邦彦在北宋词人中修养很高,名气很大,学习他的人很多。他属于婉约一派,多写男女情思。他的写景的词,清新淡雅,富有美感,多有精品,我们读他一首《苏幕遮》:
燎沈香,消溽〔rù入〕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阕写景:烧起沉香(一种木质香料),驱散一下潮热的暑气。鸟雀似乎也盼天晴,天亮时在房檐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昨夜经雨的树叶在朝阳照射下很快晒干,水面上清润的圆圆的荷叶,一个一个挺起身来在晨风中摇曳。下阕抒情:故乡在远方,哪天才能归去?家住苏州(吴门),可是长期旅居在汴京(北宋首都。“长安”是首都的代称)。家乡的渔郎还记得我吗?我做梦还梦见五月里我们一起划着小桨,荡着轻舟,进入荷花塘捉鱼的情景。写鸟、雨、荷,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夏日晨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被学者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下阕用“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件典型回忆,就把对故乡怀念之深写了出来。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两个时代的人。她与丈夫赵明诚(学者)年轻时有过一段极为幸福的生活。北宋灭亡后,夫妇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无聊中度过后半生。她的词语丽意新,通俗流畅,独标一格。国破家亡流落南方后,词中多写身世飘零之感,凄苦动人。下面是她的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hàměng炸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暮春时节,微风中再闻不到落花(尘香)的香气,百花都已凋零净尽;太阳已经老高,起床后毫无心思梳妆打扮。四周景物如旧,可是人事已发生巨大变化(国破,夫亡),一切都完了!话未出口,泪已先流出来。听人说双溪(在今浙江金华)地方春色还很美,很想去泛舟游玩一番;只怕双溪里小小的游船,载不动我这满腹的忧愁呢。一个流落异乡新寡的才女百无聊赖的情态和浓郁的忧思,全在词中表现出来。忧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在词人笔下,不但有了重量,而且能把小船压翻,这是多么新奇的想象!
2南宋词
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到南宋时代才大发展起来。被金人赶到江南的文人们,看到山河破碎,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再也无心留连光景、嘲风弄月,而把一腔爱国衷情倾注在词作中,写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具有代表性: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ōu欧〕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中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到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人站在淮河岸边向沦陷的中原方向远望,但见边关莽莽苍苍一派荒凉景象。飞尘蔽空,秋风劲吹,静悄悄无一点声响(由于南宋王朝不抵抗,战事平息),使词人无比颓丧和悲愤!回想当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中原沦陷的往事,这大约是命定的劫数,不是人力可挽回的,致使孔圣人当年讲学的洙水、泗水一带神圣的地方也被女真人牛羊的膻气所污染。隔着淮水的对面,金人用毛毡搭起帐篷,成了他们的居住之地,日落时成群的牛羊放牧归来,到处纵横排列着军事哨所。夜里金兵将领(名王)出来打猎(也是练兵和示威),骑兵举着火把照得满野通明,胡笳和鼓声汇成一片,使人听了心惊肉跳。上阕写景,下阕转入抒情。作者想到腰中佩带的雕翎箭和匣中宝剑本是杀敌用的,然而由于投降派的不抵抗,使它们落满尘埃和被蛀虫蛀坏,到头来竟一事无成。时光白白流失,报国之志徒然壮烈,一年又到尽头,故都神京依然不能收复。投降派们仍在玩弄所谓怀柔政策,实际是自欺欺人。“干羽方怀远”用的是《尚书·大禹谟》里的典故:大禹曾对不臣服的苗族采取攻心策略,让人拿着干(盾牌)和羽(羽毛)跳舞,就使苗民族俯首称臣了。这是个很难考信的传说,用这个典故是对投降派的辛辣讽刺。这样,边界上的烽火已经熄灭,休兵不战了。同时南宋派出的戴着礼帽(冠)、坐着带有华盖(盖)车子的和谈使臣纷纷在两国间跑来跑去,难道不感到耻辱吗?听说中原地区的遗民引领南望,盼着宋朝皇帝的华盖(翠葆,羽毛装饰的华盖)和仪仗(霓旌,像彩虹般的仪仗旌旗)归来,然而年年落空。有正义感的使臣(行人)看到这种情形,忠愤之气填满胸膛,泪水也倾泻下来。这首词感情充溢,奔流直泻,气势豪壮,慷慨悲凉,读后令人心潮激荡,堪称是南宋词中的一篇杰作。
在豪放派词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弃疾。在词人中他与北宋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沦陷区的济南,自幼接受其祖父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立下为光复故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22岁时,他召集2000人马,起义抗金,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他手刃叛徒义端和尚,曾带50名骑兵,闯入杀死耿京、投降金人的张安国的五万人的军营中,生擒张安国,押到南京斩首。以后在南宋做官,曾长期被免官闲居,恢复中原的志愿终于未能实现,67岁时赍〔jī基〕志以殁。他本来可以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却以词人留名后世。他的词流传下来的有600多首,名作甚多。最能代表他词作风格的要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辛弃疾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作的。他登上北固亭(在镇江市东北),四望大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人物,思绪滔滔而来,写下这首词:江山千古依然,但再也看不到曾在这里打败曹操、建立吴国的英雄孙权了。他当年歌舞娱乐的风流余韵,也在历史风雨的剥蚀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人们说,这夕阳映照的草树和普通街道中,居住过南朝时代勇武有为的宋武帝刘裕(寄奴是刘裕小名)。想当年他曾金戈铁马,率师北伐胡人,收复中原万里国土,何等威武雄壮!可是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却是个草包,在元嘉年间轻率出师北进,想要建立武功(“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北伐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刻石纪功。此代指武功),被北魏拓跋焘打得大败,狼狈逃归(刘义隆诗有“北顾涕交流”句)。辛弃疾回想起43年前自己带兵南来,路过扬州一带时烽火连天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往事已不堪回首,遥看北边瓜步山上的“佛狸祠”里,乌鸦的聒噪和祭祀的钟鼓声响成一片,北方仍在金人统治之下。自己已像廉颇一样老了,报国大志仍在,可是有谁来看视一下我,看我还是否食量如故,能否上马杀敌呢?这里用的典故是:战国时的赵国名将廉颇老年时依然壮心不已。赵王想起用他抗秦,派使者去观察他。廉颇很高兴,一顿饭吃了一斗米10斤肉,披甲上马,表示仍可打仗。可是使者被廉颇的政敌收买,回去向赵王作了假汇报:“廉颇老了,还挺能吃,不过坐了一会儿就解三次大便。”赵王以为廉颇不中用了,就没再用他。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慨叹自己比廉颇还不如。这首词,上阕借赞颂孙权、刘裕来表达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下阕借刘义隆来讽刺南宋当权者的无能;最后借廉颇慨叹自己没有报国的机会了,愤懑之情溢于言表。辛弃疾除这类大气磅礴的词之外,还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词,也广泛被人喜爱。
南宋时代仍有部分词人沿婉约派的路子走下来,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写了许多哀婉缠绵、情感低回的词。如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都是这类词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姜夔。他的词如《暗香》、《疏影》等虽然有名,但内容空洞,语意模糊,晦涩难懂,除少数专家外,并不为更多读者喜爱。他的《扬州慢》一词影响很大,但稍难懂些。我们先来读一下它前面的一段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这天,我路过扬州。下了一夜的雪刚停,望去到处是荠菜和麦苗。进了城,所到之处是一片萧条荒凉景象,凄清的水边寂无行人,暮色渐浓,城头吹起悲凉的画角。一股悲怆的情绪向我袭来,感慨扬州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衰败,因而谱写了这首歌曲,千岩老人萧德藻读过后,认为和《诗经》里《黍离》篇悲悼故国的感情一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60万大军分四路攻打南宋,江北许多地方遭到惨重的破坏。姜夔在15年后看到的残破的扬州,就是这场战事造成的。下面是这首词的本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代词人中有人喜欢把前人诗文的好句拿来化用到自己词中用以抒情,苏东坡、辛弃疾都有这类作品。姜夔这首《扬州慢》就化用了唐代杜牧歌咏扬州的四首诗的句子。杜牧原诗的句子是:“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杜牧曾长期生活在扬州,终日与青楼妓女厮混,上面的诗句都与他的浪荡生活有关。
《扬州慢》这首词说:我来到这号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卸下马鞍短住一段时间。从当年“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走过,荠菜和麦苗一片青青。自从金人骑兵打到长江退去之后,荒废的池塘和树木,都害怕说起战争。黄昏降临,寒风中吹起凄凉的 号角,回荡在空城。杜牧曾热情赞美扬州,如果他今天再到此地会大吃一惊。纵然他“豆蔻梢头”的诗笔再巧妙,对“青楼”好梦再留恋,对此残破的扬州也难以抒发深情了。“二十四桥”完好无恙,但已荒凉无人,夜里只有月影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可怜桥旁无知的芍药花年年仍在默默开放,可是有谁来欣赏它呢?全词以有景有情的画面,展示了扬州残破凄凉的景象,沉痛地控诉了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对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的破坏,很有感人的力量。
宋代的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在唐诗之后开辟了抒情诗歌的新领域,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直到今天仍为广大读者喜爱。宋词和唐诗一样,其精华应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借鉴。
如果说宋代的古、近体诗就其整体还不足与唐诗比肩,那么宋代的另一种诗歌体裁——词,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词,起源于唐代民间,称“曲子词”,后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种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时期,这种诗歌体裁渐趋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到两宋时代大发展,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宋代以词名家的人很多,如张先、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姜夔、刘克庄、吴文英、张炎等等。近人唐圭璋编辑的《全宋词》收入一千余家作者的近两万首作品。在讲具体作品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关于词的格律特点。
词,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等别称。它是一种格律诗的样式,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还叫“长短句”。习惯上又把词分为三类:58字以内的称“小令”,59字至90字的称“中调”,91字以上的称“长调”。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后两种不多见。每首词都有词牌,如《如梦令》、《蝶恋花》、《木兰花慢》、《贺新郎》之类,原来是曲调名称,后来词和音乐脱离,这些词牌便只成了填词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进任何内容,所以词牌不是标题,和内容无必然联系。词有自己的一套格律要求,我们看看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投降宋朝后,做了阶下囚,回想当年帝王生活,写下这首充满留恋、悔恨感情的词。全词五句,27个字,三处用韵(中、龙、风)。其平仄格式是: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对用韵的要求比近体诗宽(19个韵部),但平仄要求严格。至于对仗,词里用的很少。据清代的《钦定词谱》等书统计,词牌多至800余种(也就是说有800多种格式),常用的只有100多种。
我们知道,宋代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大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里,国家民族的境遇很不相同,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下面分两个时期简介宋代词人与其作品。
1北宋词
北宋统一中国后,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尤其是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普遍繁荣。词的创作和发展,适应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需要。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写男女之情和闲愁离恨的,并认为这是词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词仍是这样,多写花月闲愁之类的有闲阶级情感。其中也有写得很精致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大意是:作了一首新词再喝上一杯酒(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天气同于去年,亭台依然如旧,可是夕阳已经西沉,又一天过去了,明天什么时候开始呢?花儿虽然鲜美可爱,可是谁也无法挽回它的凋零;那和去年一模一样的燕子又飞回来了(眼看美好的春天就要逝去),我独自一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来回漫步沉思。对月伤情,看花流泪,这是旧时代文人中时髦的感情。或由于失意,或由于无聊,他们经常写这类诗词排遣落寞的情绪。晏殊这首词由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被誉为名作。再读一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去年热闹的元宵月夜,与情人有过一次甜蜜的约会,快乐难忘;今年元宵夜一如去年,然而心上人不见了(可能是暂别,也可能是分手),孤独寂寞中不禁哭了一场。看样子是个女孩,“泪湿春衫袖”,可见是偷偷哭的,这是不好大哭大叫的。这首词在有的书中说是朱淑贞作的。不管作者是谁,它写得情真意切,轻灵自然,是首好词。
柳永是北宋时期影响很大的一位词人。他官当得很不顺利,失意无聊,就和歌儿妓女混在一起,过着颓废放荡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写作,善写羁旅别情,发展了“长调”词,语言通俗流畅,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他的名作《雨霖铃》、《望海潮》等至今仍为大家所熟悉。我们欣赏他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抒写自己奔波于仕途,飘泊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词人看到江间天上飘下一场大雨,秋天的景物像被洗刷过一遍一样清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山河冷落萧条,落日的余晖映照楼头,益发令人惆怅。到处花残叶落,万物都收敛了生机。长江水也不再掀起波涛,默默无声地向东流去。此时此刻词人不愿意去登高远眺,因家乡万里,渺茫遥远,思归的心情无法抑制。自问:一年来四处飘泊,到底是为了什么?想象中妻子(佳人)正在梳妆楼上企望着我的归来,多次错认天边的来船,一再失望。她怎么能知道我现在倚着栏杆(阑干),也为想她而这样愁思不解呢?用妻子的思念反衬自己的思念,很巧妙。上阕写景寓情,下阕写情寓景,全词情景交融,层层递进,语言晓畅,一气呵成,确是难得的好作品。
对宋词,人们习惯上把其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早期的词,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属婉约派。到苏轼出现在词坛,词风为之一变,他学博才大,拓宽了词的境界,凭吊古代人物,抒发爱国怀抱,描绘农村风光,笔力纵横,气势粗豪,成为豪放派的开山祖。
我们先读他的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于1079年因作诗获罪,被宋神宗赵顼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常到东坡游玩,便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即作于黄州。词中说:夜里东坡和友人喝得酩酊大醉,回到住所迷迷糊糊地觉得好像是三更天了。小仆人已沉沉入睡,鼾声如雷,梆梆敲门都叫不醒。苏轼无奈,只好拄着手杖侧头倾听长江方向传来的波涛声。这时他想起官场的半生遭遇,感慨油然而生:经常遗憾的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名利的羁绊呢?此刻夜已深,风已静,池塘里的水都不起一丝波纹。在这万籁俱寂中,又一个念头钻进他的心中:乘一叶扁舟从此逃离这扰攘的尘世,到大江大海中去无拘无束地度过后半生,那有多好啊!据说,苏轼作完这首词后,和朋友高唱数遍,然后各自归家。第二天在黄州就传说苏轼把官服挂在江边,夜里乘小船逃走了。郡守徐君猷听说大吃一惊:在他的州里把皇帝贬来的罪人丢了,吃罪不起。于是赶到苏轼住所察看,发现苏轼在屋里鼾声大作,还没起床呢。
苏东坡与李白有共同处,就是都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苏词《念奴娇》(中秋)一词表现得很鲜明: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中秋夜登高远望,长空万里不见一丝云影。一轮明月(桂魄是月的代称)飞上天来,银辉四射,使秋天碧蓝的夜空浸在清冷之中。想象月亮上的广寒宫中,乘着鸾凤的白衣仙女正来来往往,生活在清凉世界里。月亮上的山川美如图画,看去烟霭树木历历分明。我乘醉拍手高歌,举杯邀请明月共饮,连同我的影子恰成三位伙伴(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在清风冷露中往来起舞,这美好的夜晚使我忘却一切。真想就此乘风翩然飞到月亮上去,不必借助《庄子》里说的那个大鹏的力量。站在晶莹透明的月宫中,一声接一声地吹起横笛,该是多么美妙!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境遇不自由,但他心胸洒脱,用美好的幻想慰藉自己,“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在精神世界里自己解放自己。这是苏东坡与其诗文的魅力。
周邦彦在北宋词人中修养很高,名气很大,学习他的人很多。他属于婉约一派,多写男女情思。他的写景的词,清新淡雅,富有美感,多有精品,我们读他一首《苏幕遮》:
燎沈香,消溽〔rù入〕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阕写景:烧起沉香(一种木质香料),驱散一下潮热的暑气。鸟雀似乎也盼天晴,天亮时在房檐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昨夜经雨的树叶在朝阳照射下很快晒干,水面上清润的圆圆的荷叶,一个一个挺起身来在晨风中摇曳。下阕抒情:故乡在远方,哪天才能归去?家住苏州(吴门),可是长期旅居在汴京(北宋首都。“长安”是首都的代称)。家乡的渔郎还记得我吗?我做梦还梦见五月里我们一起划着小桨,荡着轻舟,进入荷花塘捉鱼的情景。写鸟、雨、荷,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夏日晨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被学者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下阕用“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件典型回忆,就把对故乡怀念之深写了出来。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两个时代的人。她与丈夫赵明诚(学者)年轻时有过一段极为幸福的生活。北宋灭亡后,夫妇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无聊中度过后半生。她的词语丽意新,通俗流畅,独标一格。国破家亡流落南方后,词中多写身世飘零之感,凄苦动人。下面是她的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hàměng炸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暮春时节,微风中再闻不到落花(尘香)的香气,百花都已凋零净尽;太阳已经老高,起床后毫无心思梳妆打扮。四周景物如旧,可是人事已发生巨大变化(国破,夫亡),一切都完了!话未出口,泪已先流出来。听人说双溪(在今浙江金华)地方春色还很美,很想去泛舟游玩一番;只怕双溪里小小的游船,载不动我这满腹的忧愁呢。一个流落异乡新寡的才女百无聊赖的情态和浓郁的忧思,全在词中表现出来。忧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在词人笔下,不但有了重量,而且能把小船压翻,这是多么新奇的想象!
2南宋词
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到南宋时代才大发展起来。被金人赶到江南的文人们,看到山河破碎,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再也无心留连光景、嘲风弄月,而把一腔爱国衷情倾注在词作中,写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具有代表性: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ōu欧〕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中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到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人站在淮河岸边向沦陷的中原方向远望,但见边关莽莽苍苍一派荒凉景象。飞尘蔽空,秋风劲吹,静悄悄无一点声响(由于南宋王朝不抵抗,战事平息),使词人无比颓丧和悲愤!回想当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中原沦陷的往事,这大约是命定的劫数,不是人力可挽回的,致使孔圣人当年讲学的洙水、泗水一带神圣的地方也被女真人牛羊的膻气所污染。隔着淮水的对面,金人用毛毡搭起帐篷,成了他们的居住之地,日落时成群的牛羊放牧归来,到处纵横排列着军事哨所。夜里金兵将领(名王)出来打猎(也是练兵和示威),骑兵举着火把照得满野通明,胡笳和鼓声汇成一片,使人听了心惊肉跳。上阕写景,下阕转入抒情。作者想到腰中佩带的雕翎箭和匣中宝剑本是杀敌用的,然而由于投降派的不抵抗,使它们落满尘埃和被蛀虫蛀坏,到头来竟一事无成。时光白白流失,报国之志徒然壮烈,一年又到尽头,故都神京依然不能收复。投降派们仍在玩弄所谓怀柔政策,实际是自欺欺人。“干羽方怀远”用的是《尚书·大禹谟》里的典故:大禹曾对不臣服的苗族采取攻心策略,让人拿着干(盾牌)和羽(羽毛)跳舞,就使苗民族俯首称臣了。这是个很难考信的传说,用这个典故是对投降派的辛辣讽刺。这样,边界上的烽火已经熄灭,休兵不战了。同时南宋派出的戴着礼帽(冠)、坐着带有华盖(盖)车子的和谈使臣纷纷在两国间跑来跑去,难道不感到耻辱吗?听说中原地区的遗民引领南望,盼着宋朝皇帝的华盖(翠葆,羽毛装饰的华盖)和仪仗(霓旌,像彩虹般的仪仗旌旗)归来,然而年年落空。有正义感的使臣(行人)看到这种情形,忠愤之气填满胸膛,泪水也倾泻下来。这首词感情充溢,奔流直泻,气势豪壮,慷慨悲凉,读后令人心潮激荡,堪称是南宋词中的一篇杰作。
在豪放派词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弃疾。在词人中他与北宋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沦陷区的济南,自幼接受其祖父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立下为光复故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22岁时,他召集2000人马,起义抗金,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他手刃叛徒义端和尚,曾带50名骑兵,闯入杀死耿京、投降金人的张安国的五万人的军营中,生擒张安国,押到南京斩首。以后在南宋做官,曾长期被免官闲居,恢复中原的志愿终于未能实现,67岁时赍〔jī基〕志以殁。他本来可以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却以词人留名后世。他的词流传下来的有600多首,名作甚多。最能代表他词作风格的要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辛弃疾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作的。他登上北固亭(在镇江市东北),四望大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人物,思绪滔滔而来,写下这首词:江山千古依然,但再也看不到曾在这里打败曹操、建立吴国的英雄孙权了。他当年歌舞娱乐的风流余韵,也在历史风雨的剥蚀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人们说,这夕阳映照的草树和普通街道中,居住过南朝时代勇武有为的宋武帝刘裕(寄奴是刘裕小名)。想当年他曾金戈铁马,率师北伐胡人,收复中原万里国土,何等威武雄壮!可是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却是个草包,在元嘉年间轻率出师北进,想要建立武功(“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北伐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刻石纪功。此代指武功),被北魏拓跋焘打得大败,狼狈逃归(刘义隆诗有“北顾涕交流”句)。辛弃疾回想起43年前自己带兵南来,路过扬州一带时烽火连天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往事已不堪回首,遥看北边瓜步山上的“佛狸祠”里,乌鸦的聒噪和祭祀的钟鼓声响成一片,北方仍在金人统治之下。自己已像廉颇一样老了,报国大志仍在,可是有谁来看视一下我,看我还是否食量如故,能否上马杀敌呢?这里用的典故是:战国时的赵国名将廉颇老年时依然壮心不已。赵王想起用他抗秦,派使者去观察他。廉颇很高兴,一顿饭吃了一斗米10斤肉,披甲上马,表示仍可打仗。可是使者被廉颇的政敌收买,回去向赵王作了假汇报:“廉颇老了,还挺能吃,不过坐了一会儿就解三次大便。”赵王以为廉颇不中用了,就没再用他。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慨叹自己比廉颇还不如。这首词,上阕借赞颂孙权、刘裕来表达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下阕借刘义隆来讽刺南宋当权者的无能;最后借廉颇慨叹自己没有报国的机会了,愤懑之情溢于言表。辛弃疾除这类大气磅礴的词之外,还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词,也广泛被人喜爱。
南宋时代仍有部分词人沿婉约派的路子走下来,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写了许多哀婉缠绵、情感低回的词。如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都是这类词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姜夔。他的词如《暗香》、《疏影》等虽然有名,但内容空洞,语意模糊,晦涩难懂,除少数专家外,并不为更多读者喜爱。他的《扬州慢》一词影响很大,但稍难懂些。我们先来读一下它前面的一段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这天,我路过扬州。下了一夜的雪刚停,望去到处是荠菜和麦苗。进了城,所到之处是一片萧条荒凉景象,凄清的水边寂无行人,暮色渐浓,城头吹起悲凉的画角。一股悲怆的情绪向我袭来,感慨扬州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衰败,因而谱写了这首歌曲,千岩老人萧德藻读过后,认为和《诗经》里《黍离》篇悲悼故国的感情一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60万大军分四路攻打南宋,江北许多地方遭到惨重的破坏。姜夔在15年后看到的残破的扬州,就是这场战事造成的。下面是这首词的本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代词人中有人喜欢把前人诗文的好句拿来化用到自己词中用以抒情,苏东坡、辛弃疾都有这类作品。姜夔这首《扬州慢》就化用了唐代杜牧歌咏扬州的四首诗的句子。杜牧原诗的句子是:“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杜牧曾长期生活在扬州,终日与青楼妓女厮混,上面的诗句都与他的浪荡生活有关。
《扬州慢》这首词说:我来到这号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卸下马鞍短住一段时间。从当年“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走过,荠菜和麦苗一片青青。自从金人骑兵打到长江退去之后,荒废的池塘和树木,都害怕说起战争。黄昏降临,寒风中吹起凄凉的 号角,回荡在空城。杜牧曾热情赞美扬州,如果他今天再到此地会大吃一惊。纵然他“豆蔻梢头”的诗笔再巧妙,对“青楼”好梦再留恋,对此残破的扬州也难以抒发深情了。“二十四桥”完好无恙,但已荒凉无人,夜里只有月影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可怜桥旁无知的芍药花年年仍在默默开放,可是有谁来欣赏它呢?全词以有景有情的画面,展示了扬州残破凄凉的景象,沉痛地控诉了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对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的破坏,很有感人的力量。
宋代的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在唐诗之后开辟了抒情诗歌的新领域,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直到今天仍为广大读者喜爱。宋词和唐诗一样,其精华应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借鉴。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宋词简介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脂粉气浓烈,以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了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有重大突破,从而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但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清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1.宋词的流派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
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人,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词集《南唐二主词》 。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人,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于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词集《乐章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人, 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诗为词,词境阔大,笔力纵横,气势磅薄。 词集《东坡乐府》。
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人, 格律精严,颇有法度,多以唐人诗语入词,怀古伤今,擅写咏物之作 。词集《清真集》(又名《片玉词》) 。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北/南宋人, 前期多反映闺情,感情真挚细腻;后期多写漂泊流离之痛苦。词集《漱玉词》。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人,词作意境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擅以民间口语入词,擅于用典,擅写农村风光 。词集《稼轩长短句》。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人,擅创新调(自度曲),多记游、咏物之作,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密。词集 《白石道人歌曲》。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脂粉气浓烈,以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了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有重大突破,从而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但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清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1.宋词的流派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
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人,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词集《南唐二主词》 。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人,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于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词集《乐章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人, 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诗为词,词境阔大,笔力纵横,气势磅薄。 词集《东坡乐府》。
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人, 格律精严,颇有法度,多以唐人诗语入词,怀古伤今,擅写咏物之作 。词集《清真集》(又名《片玉词》) 。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北/南宋人, 前期多反映闺情,感情真挚细腻;后期多写漂泊流离之痛苦。词集《漱玉词》。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人,词作意境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擅以民间口语入词,擅于用典,擅写农村风光 。词集《稼轩长短句》。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人,擅创新调(自度曲),多记游、咏物之作,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密。词集 《白石道人歌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12-24
展开全部
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907—960,繁荣于北宋(960—1127),派生于南宋(1127—1279)。这样分期当然是极为简略粗疏的,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能不在历史的大墙上暂时插几个钩子,以便挂上一些史实,看清它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免得抽象设想,不易捉摸,甚至弄得时代错误,史实乖舛。
从词的兴起到北宋末年,大约在二个世纪之中,词作为一种民间爱好,文人竞写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它的黄金时代。也可以说,全部词中较好的那一半,产生在这一时期。以后,即在南宋时期,尽管派别滋生,作者增加,但就总的质量而论,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着自晚唐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写作的。这个传统简单明了,即是后世所谓的“小调”。小调是民间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内容也颇为单纯,大都以有关男女相爱或咏赞当地风景习俗为主题。这本来是《三百篇》以来几千年的老传统、旧题材,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宋词与乐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词集有时就称为“乐府”,如《东山寓声乐府》、《东坡乐府》、《松隐乐府》、《诚斋乐府》等。晏几道自称其词集为《补亡》,他自己解释道:“《补亡》一卷,补“乐府”之亡也。”意思是说,他的词正是宋代的“乐府”。
从词的兴起到北宋末年,大约在二个世纪之中,词作为一种民间爱好,文人竞写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它的黄金时代。也可以说,全部词中较好的那一半,产生在这一时期。以后,即在南宋时期,尽管派别滋生,作者增加,但就总的质量而论,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着自晚唐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写作的。这个传统简单明了,即是后世所谓的“小调”。小调是民间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内容也颇为单纯,大都以有关男女相爱或咏赞当地风景习俗为主题。这本来是《三百篇》以来几千年的老传统、旧题材,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宋词与乐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词集有时就称为“乐府”,如《东山寓声乐府》、《东坡乐府》、《松隐乐府》、《诚斋乐府》等。晏几道自称其词集为《补亡》,他自己解释道:“《补亡》一卷,补“乐府”之亡也。”意思是说,他的词正是宋代的“乐府”。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17250.html?si=1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