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5
学习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积累知识就像建房子所需要的材料,运用知识就相当于用材料把房子盖好。
知识建构
一、知识的含义与作用:
(一)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应该把知识当成是一种看法,一种解释,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学习常是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的。
联系: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把这一过程叫知识编辑。
(三)知识的作用: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
二、知识的表征存储: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语义网络)。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由一系列“条件—行动”规则构成,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能自动激活。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所谓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人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一般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些概念、规则、原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高,处在认知结构的上层,而有些知识则相对更为具体,概括水平较低,它们处在认知结构的下层。
当然,由于人具有各种具体的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联想、推理,各种知识经验之间会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送转移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
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做新知识的同化。一旦学习者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了逻辑的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论和预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互动过程, 学习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学生通过自我经验的结合形成的对自己知识的一种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吸收或者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传授, 学习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三点: 学生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具体情境性。学生的主动建构性即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吸收, 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 对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概念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
参考资料: 李锦. 建构主义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方法[ J ]. 高等建筑教育,
慢慢地体会
每个人对知识的构件的理解都不一样,坚持学习下去就会有自己的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