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鸡、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 今日拜上贵厅堂, 恭喜主家生贵子, 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 今日拜上贵阿庭, 恭喜主家福气好, 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 来到你家拜猪牛, 恭喜主家猪快大, 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 恭喜主家多福气, 有福六畜得兴旺, 有鹅有鸭又有鸡。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 今日拜上贵厅堂, 恭喜主家生贵子, 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 今日拜上贵阿庭, 恭喜主家福气好, 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 来到你家拜猪牛, 恭喜主家猪快大, 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 恭喜主家多福气, 有福六畜得兴旺, 有鹅有鸭又有鸡。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展开全部
桂林捕鱼习俗
古时桂林地区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库不多,除桂北几县盛养禾花鱼,山区少数民族用坑塘养鱼外,其余多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鱼类捕捞,以作食用。桂林地区江河虽少,但鱼类诸多,除主要捕捞的鲢、鳙、青、草、鲤、鲫、鳊鱼等外,河溪中还有泥鳅、黄鳝、湖鲇、班醴,光倒剌鲅针、桂花鱼、白甲鱼、白鳝、鳖鱼,山区深山溪中还有娃娃、扒石鱼等等。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人们为捕捞这些天然美食,便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鱼刀、鱼叉、鱼箭、竹梁、竹筌、竹虾拔、罩网、鱼罾、钓竿、拦江网、鸬鹚、竹筏、鱼船等。捕鱼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最简单是放水捉鱼,翻泥巴捉鱼,用钓竿钓鱼,晚上用灯火照着,拿鱼刀砍鱼,用鱼叉叉鱼,撒网捕鱼,用罾搬鱼,用拦江网拦捕,放鸬鹚鸟追捕鱼等等。
最土俗、最简单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黄鳝和泥鳅了。这两种鱼不光生活在水里,而且会钻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乡村里就是有精通捉鱼绝技的人。相传从前有个捉泥鳅的渔翁,他进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里一弹,就看出田里有多少条大泥鳅。他在水田里边走边看,见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鱼的水泡,将一只手伸进泥里,用两个手指,就把泥里的鲜鱼夹出来,那鳅鱼在他的指头间,象条面片一般,一点也不动弹,直码码地吊在两指之间,乖乖地凭他丢进鱼篓里。这还不算功夫,更胜者是,下到大田角后,渔翁知道哪里是泥鳅的窝。他站在鱼窝中间,两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条大泥鳅,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将它丢进田里,渔翁再重新捉鱼,把田里所有的鱼捉完了,最后,捉到那条咬了尾巴的鳅鱼,这渔翁才肯离开这块田,再到别的田里去。渔翁不能在动手捉鱼时与别人讲话,据说一旦讲话就砍了封彩,田里的鳅鱼就拿不完。所以用这种方法捉鱼的人,总是个人单独行动,很少有结伴、合伙捕泥鳅的。
老人说捉泥鳅的渔翁晓得软功,这话谁也难以断定是真是假,但渔翁捉黄鳝的硬功,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转青到抽穗这段时间,是黄鳝在田埂边出入最频繁的时节,它钻的洞穴,很容易让人辩认出来。
这时,趁大白天黄鳝在自己筑造的泥窝里睡觉时,捉黄鳝的人沿着田埂一路察看,见到黄鳝钻的洞就捞衣卷袖,下到水里,伸出手指顺洞道推进,触摸到黄鳝时,就伸手紧紧地抓住不放,即可将黄鳝捉住。这种捉法,一动手黄鳝会迅速窜泥潜逃,难以抓住。凡有经验的老手,他不轻易下田,在田埂上走着时就注意观察黄鳝的行踪了。只要发现有黄鳝洞穴,他站在田埂上轻重适度地跺上一脚,那黄鳝受到突如奇来的震动,就会吓得从洞口逃出来。渔翁等它一窜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夹,就把黄鳝拦腰夹住。这种提法俗称“惊鱼捉鳝”。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讲技术,脚跺轻了黄鳝不出来;脚跺重了黄鳝受惊一窜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满田乱窜,捕捉就会难上加难。
田埂宽的地方,土质较硬,跺脚惊动不了黄鳝窜的洞穴,用手抠泥也不便,就要用“赶鱼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穴的进口处拨弄一下,黄鳝受惊,就会从出口处窜出来,照用“惊鱼捉鳝”招式,便可手到擒来。
若是两种方法都失去效果,那只有用“钓鱼法”了。这种方法在池塘、水库特别适用。只要找一根缝衣针,如姜太公钓鱼_般用直钩即可。依四时季节,在钓钩上穿上蚯蚓、菜虫、粪蛆、蜻蜓为饵,寻着黄鳝洞穴,或估计黄鳝出入之处,将钓放下,黄鳝就会上钩,且钓着的黄鳝都是大条的。
捕捉黄鳝除白天的惊、赶、钓之外,到了天高气爽或气候闷热的晚上,黄鳝出洞乘凉,可用灯笼烧起松光火或用电筒照明工具,走到田问、清水塘中或河边照鱼,只要一发现,可用鱼刀一砍,便十拿九稳,顺顺当当地把黄鳝、泥鳅捉入笼中。
捕捉黄鳝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鳅一般无擒拿手艺的人,就多藉用捉鱼工具鱼筌,这鱼筌是用竹篾织成的,一头留有入口。织有倒签,鱼进去后就出不来。放筌捉泥鳅、黄鳝都是在插完田后进行。其方法是:先把螺丝、蚯蚓和韭菜加细糠锤溶成鱼铒,用小钵子装好备用。将近傍晚,把鱼筌提到田垌放进禾田的小槽里,将鱼饵放在鱼筌上面,并用泥巴覆盖好,然后将鱼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后,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边。有的人一晚安放数十个鱼筌。第二天清早,赶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里放有鱼筌,走过去把鱼筌拿起,就可得到鱼筌中的鳅鱼和黄鳝。这样捉拿到的鱼又无伤害,又鲜活,自己吃味道鲜美,变卖价好, 有的农民一夜间能捉几斤。故有鱼筌捉鱼,无本利足之说。
在龙胜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种个小味美的扒石鱼,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狭缝之中。侗家人为捕获这种爽口味美的佳肴,就用铜丝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发射的鱼箭,再戴自制的防水眼镜,潜入一米多深的水里,见到扒石鱼就抠动扳机,把扒石鱼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鱼老手,一沉下水后,可得五六条扒石鱼。这种在工余时间的射鱼活动,不仅可解疲劳和烦恼,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鱼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闲的欢乐之中。
恭城的瑶乡风行闹鱼。他们不仅要选好藏鱼的河段,还要选择闹鱼的日子。更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捞鱼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每个人还要带上午餐,到用餐时好多人围在一起,将各自带来的午餐摆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这种闹鱼又热闹,又有趣味。
桂北地区的农户风兴养鱼、捕鱼,除鱼的口味甚佳,有“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俗语外,再就是有一种传统习俗和吉祥的潜在意念。那就是“鱼”与“余”谐音,含有剩余、多余、用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寓意。于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设宴,都要有鱼上席。而且节的鱼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之意。办酒席鱼是最后一道压席菜,有“鱼到酒止”的传统礼俗。
古时桂林地区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库不多,除桂北几县盛养禾花鱼,山区少数民族用坑塘养鱼外,其余多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鱼类捕捞,以作食用。桂林地区江河虽少,但鱼类诸多,除主要捕捞的鲢、鳙、青、草、鲤、鲫、鳊鱼等外,河溪中还有泥鳅、黄鳝、湖鲇、班醴,光倒剌鲅针、桂花鱼、白甲鱼、白鳝、鳖鱼,山区深山溪中还有娃娃、扒石鱼等等。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人们为捕捞这些天然美食,便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鱼刀、鱼叉、鱼箭、竹梁、竹筌、竹虾拔、罩网、鱼罾、钓竿、拦江网、鸬鹚、竹筏、鱼船等。捕鱼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最简单是放水捉鱼,翻泥巴捉鱼,用钓竿钓鱼,晚上用灯火照着,拿鱼刀砍鱼,用鱼叉叉鱼,撒网捕鱼,用罾搬鱼,用拦江网拦捕,放鸬鹚鸟追捕鱼等等。
最土俗、最简单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黄鳝和泥鳅了。这两种鱼不光生活在水里,而且会钻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乡村里就是有精通捉鱼绝技的人。相传从前有个捉泥鳅的渔翁,他进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里一弹,就看出田里有多少条大泥鳅。他在水田里边走边看,见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鱼的水泡,将一只手伸进泥里,用两个手指,就把泥里的鲜鱼夹出来,那鳅鱼在他的指头间,象条面片一般,一点也不动弹,直码码地吊在两指之间,乖乖地凭他丢进鱼篓里。这还不算功夫,更胜者是,下到大田角后,渔翁知道哪里是泥鳅的窝。他站在鱼窝中间,两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条大泥鳅,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将它丢进田里,渔翁再重新捉鱼,把田里所有的鱼捉完了,最后,捉到那条咬了尾巴的鳅鱼,这渔翁才肯离开这块田,再到别的田里去。渔翁不能在动手捉鱼时与别人讲话,据说一旦讲话就砍了封彩,田里的鳅鱼就拿不完。所以用这种方法捉鱼的人,总是个人单独行动,很少有结伴、合伙捕泥鳅的。
老人说捉泥鳅的渔翁晓得软功,这话谁也难以断定是真是假,但渔翁捉黄鳝的硬功,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转青到抽穗这段时间,是黄鳝在田埂边出入最频繁的时节,它钻的洞穴,很容易让人辩认出来。
这时,趁大白天黄鳝在自己筑造的泥窝里睡觉时,捉黄鳝的人沿着田埂一路察看,见到黄鳝钻的洞就捞衣卷袖,下到水里,伸出手指顺洞道推进,触摸到黄鳝时,就伸手紧紧地抓住不放,即可将黄鳝捉住。这种捉法,一动手黄鳝会迅速窜泥潜逃,难以抓住。凡有经验的老手,他不轻易下田,在田埂上走着时就注意观察黄鳝的行踪了。只要发现有黄鳝洞穴,他站在田埂上轻重适度地跺上一脚,那黄鳝受到突如奇来的震动,就会吓得从洞口逃出来。渔翁等它一窜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夹,就把黄鳝拦腰夹住。这种提法俗称“惊鱼捉鳝”。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讲技术,脚跺轻了黄鳝不出来;脚跺重了黄鳝受惊一窜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满田乱窜,捕捉就会难上加难。
田埂宽的地方,土质较硬,跺脚惊动不了黄鳝窜的洞穴,用手抠泥也不便,就要用“赶鱼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穴的进口处拨弄一下,黄鳝受惊,就会从出口处窜出来,照用“惊鱼捉鳝”招式,便可手到擒来。
若是两种方法都失去效果,那只有用“钓鱼法”了。这种方法在池塘、水库特别适用。只要找一根缝衣针,如姜太公钓鱼_般用直钩即可。依四时季节,在钓钩上穿上蚯蚓、菜虫、粪蛆、蜻蜓为饵,寻着黄鳝洞穴,或估计黄鳝出入之处,将钓放下,黄鳝就会上钩,且钓着的黄鳝都是大条的。
捕捉黄鳝除白天的惊、赶、钓之外,到了天高气爽或气候闷热的晚上,黄鳝出洞乘凉,可用灯笼烧起松光火或用电筒照明工具,走到田问、清水塘中或河边照鱼,只要一发现,可用鱼刀一砍,便十拿九稳,顺顺当当地把黄鳝、泥鳅捉入笼中。
捕捉黄鳝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鳅一般无擒拿手艺的人,就多藉用捉鱼工具鱼筌,这鱼筌是用竹篾织成的,一头留有入口。织有倒签,鱼进去后就出不来。放筌捉泥鳅、黄鳝都是在插完田后进行。其方法是:先把螺丝、蚯蚓和韭菜加细糠锤溶成鱼铒,用小钵子装好备用。将近傍晚,把鱼筌提到田垌放进禾田的小槽里,将鱼饵放在鱼筌上面,并用泥巴覆盖好,然后将鱼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后,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边。有的人一晚安放数十个鱼筌。第二天清早,赶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里放有鱼筌,走过去把鱼筌拿起,就可得到鱼筌中的鳅鱼和黄鳝。这样捉拿到的鱼又无伤害,又鲜活,自己吃味道鲜美,变卖价好, 有的农民一夜间能捉几斤。故有鱼筌捉鱼,无本利足之说。
在龙胜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种个小味美的扒石鱼,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狭缝之中。侗家人为捕获这种爽口味美的佳肴,就用铜丝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发射的鱼箭,再戴自制的防水眼镜,潜入一米多深的水里,见到扒石鱼就抠动扳机,把扒石鱼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鱼老手,一沉下水后,可得五六条扒石鱼。这种在工余时间的射鱼活动,不仅可解疲劳和烦恼,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鱼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闲的欢乐之中。
恭城的瑶乡风行闹鱼。他们不仅要选好藏鱼的河段,还要选择闹鱼的日子。更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捞鱼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每个人还要带上午餐,到用餐时好多人围在一起,将各自带来的午餐摆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这种闹鱼又热闹,又有趣味。
桂北地区的农户风兴养鱼、捕鱼,除鱼的口味甚佳,有“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俗语外,再就是有一种传统习俗和吉祥的潜在意念。那就是“鱼”与“余”谐音,含有剩余、多余、用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寓意。于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设宴,都要有鱼上席。而且节的鱼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之意。办酒席鱼是最后一道压席菜,有“鱼到酒止”的传统礼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需要的是关于哪方面的风俗习惯啊
婚丧嫁娶 还是走亲访友
或者是新春佳节??
这很多啊
===================
补充回答 :
我的天啊 这东西很难说啊 单说桂林 就有十二个县城
这县城和县城的风俗习惯都大不相同的啊
一个城市的风俗习惯 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表达的
如果真想了解 那么请您到桂林来 住上一段时间 多走走多看看
这不就好了
婚丧嫁娶 还是走亲访友
或者是新春佳节??
这很多啊
===================
补充回答 :
我的天啊 这东西很难说啊 单说桂林 就有十二个县城
这县城和县城的风俗习惯都大不相同的啊
一个城市的风俗习惯 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表达的
如果真想了解 那么请您到桂林来 住上一段时间 多走走多看看
这不就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