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车行的背景
展开全部
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单复认为i时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钱谦益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见《钱注杜诗》卷一),两种说法均可通。[9]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中后期(《杜臆》: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公元749(天宝八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6][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