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指挥的“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擅自发动发动还是刘备授权?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几个个问题的探讨 1. 是关羽擅自发动了进攻襄樊的进攻吗?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的这次进攻不是刘备安排和部署的,而是他自己的擅自行动。根据是: 在史料对关羽的历次作战行动的记载中,除这一次外,均使用了刘备“遣、留、使”等派遣的动词。比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还小沛。”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为留营司马,……。”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关羽守下邳。”“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三国志关羽传:“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而这次进攻,没有任何刘备派遣的记载。例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 三国志先主传:“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 三国志关羽传:“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我分析,这并不是史料遗漏了动词,而是关羽并没有得到刘备的指令,是擅自发动了对襄阳和樊城的进攻。 关羽为什么要突然在这个时候擅自进攻魏国的襄阳和樊城呢?由于史料中没有记载,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到当时的真实原因了。但我们可以根据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以及其所处的位置和实力进行分析,从而大致推断出其擅自进攻襄樊的原因。 第一, 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是比较自负和骄傲。由于刘备率领大军刚刚打退了曹操,占领了汉中,许多将领均在此次战役中立下了大功。比如:黄忠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飞在巴中击败了魏将张郃,马超、赵云也跟在刘备身边不同程度的立了不少功。而关羽作为刘备的第一大将,却数年来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虽然刘备在封官时仍把关羽排在将领中的第一位,但以关羽的秉性,必定要立下超过黄忠等人的赫赫战功,来证明自己无愧于刘备第一大将的名号。 第二, 关羽可能也将进攻计划报给了刘备,但是刘备当时正忙于准备称汉中王以及分封功臣、整顿内务和稳定益州的许多工作(因为益州、汉中都是刚刚占领,人心不稳),加上汉中争夺战打了一年半,部队非常疲劳,不想马上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没有批准关羽的行动计划。这也是后来刘备为什么一直不对关羽进行增援的原因之一。一则,刘备对关羽在他刚称王的时候就不听指挥而擅做主张比较生气,又相信关羽能够很快打赢这场局部战役,所以在长达6个月的战役期间,刘备既没有从四川派一兵一卒增援关羽,也没有指令距离关羽最近的刘封、孟达等人沿汉水南下援助关羽,结果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第三, 虽然没有刘备的批准和援助,关羽认为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荆州地区打赢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而他的进攻目标,只能是北面的襄阳和樊城。东面的孙权,虽然关羽看不起他们,但是毕竟还是盟军。而西面、南面均是自己的地盘。如果占有襄阳和樊城,那么就完全控制了汉水流域,并与上庸、房陵等地的刘封军连为一体,为今后进军中原占领了极好的出发基地,在战略格局上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不知道一开始关羽是否就准备攻占襄阳和樊城,或者仅仅是打算向北进攻消灭一些魏军壮壮面子。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关羽只是在于禁军被水淹覆灭后,才决定趁势攻占襄樊的,结果越陷越深。 第四, 襄樊的曹军并不是很强大,曹仁、吕常等人率领的部队不超过1万人(各有数千人,合计约7~8千人左右),而关羽能够使用的进攻兵力为3万人,同时还有水军。他认为:他的威名在曹军中是比较大的,加上曹操在汉中刚刚失败,必定比较害怕他关羽的部队。或许曹操也会采取如汉中一样的方法,即放弃襄樊。这样关羽就可以立下以孤军独自夺取襄阳和樊城重镇的大功了。而后来曹操也确实差一点就被关羽的攻势逼迫的向北迁都,而曹仁也险些就放弃樊城北撤。关羽的这一战略险些成功。 2. 参加襄樊战役的各军有多少人马? 曹军 我们已经知道,参战的曹军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曹仁、吕常的襄樊守军,两城各有数千人,合计不到万人,估计8千左右;第二部分,于禁、庞德的援军,3万余人;第三部分,徐晃的第二批援军,兵力不详。我们主要分析这一部分的兵力: 徐晃的直属部队估计在5千人左右,而且多是新兵,另外派来的两名将军徐商、吕建名气不大,带兵不会很多,大约每人2500左右。由于这部分兵力太少,所以曹操命令必须等后续部队到达后才能行动。随后赶到殷署、朱盖的12营部队有多少人马呢?有一个记载,殷署此前得到曹操的指示,曾经选拔了5000韩遂、马超的投降军进行训练。故可以认为殷署军有5千人,而朱盖与其并列,兵力应当差不多。所以推断这12营部队有1万人。这样,就得出徐晃军总兵力2万左右的结论。 全部参加襄樊战役的曹军兵力为不到6万人,比关羽的3.5万多出不少。不过是分批投入。 关羽军 关羽的部队,在战役开始前估计为:关羽的进攻兵团3万人(曾经在与孙权争夺荆州时率3万人与鲁肃对抗,因此判断关羽的机动兵力为3万人);公安、江陵的留守部队各3~4千人,其它地区估计还有数千人(因不处于第一线,估计兵力不多),合计4.5万人弱。战役中期,关羽不仅需要围城还要阻援和押送俘虏,因此感到兵力不足,而孙权又示弱于关羽,使其从两城分别抽调部分兵力开往襄阳增援,人数史书没有记载,估计数千人以上。这样,关羽在襄阳一线的部队仍然保持在3万人左右(减去押运俘虏的人马),而公安和江陵仅有各2~3千人防守。 孙权军 孙权派来偷袭的部队大致包括三部分:陆逊军数千人,吕蒙军2万人(偷袭的主力),孙权随后还带来一些部队,数量不详,估计在1万以上,合计3.5万左右。 由于孙权军的兵力没有记载,以上数字是根据将领情况推测出来的。 3. 关羽此时进攻襄樊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吗? 首先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如何构想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于秦川,……”条件有三: a、 关键的是需待“天下有变”——此乃前提条件; b、 基本条件一是占据荆州,做好进军宛洛之准备; c、 基本条件二是占据益州,做好进军关中之准备; 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已经完成一个基本条件,另一个基本条件还差襄阳没有占领。因为诸葛亮在构想隆中对时,是以全据刘表的荆州地盘为第一个基本条件的。这时只有襄阳、樊城还在敌人手里。所以刘备下一步的行动确实应当是攻占襄樊,准备好两个基本条件。 但是关羽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是不合适的。 首先,刘备的主力虽然占领了汉中,但是在与曹军一年半的争夺中,已经打的筋疲力尽了。这时刘备急需一些时间来恢复元气,修养士兵; 其次,曹操已经主动从汉中撤退,其基本主力并没有遭到很大的损失(除夏侯渊军)。由于曹操在汉中投入的只是其部分军队(刘备基本是所有在四川的主力),还有许多军队并没有作战的疲劳和伤亡,可以很快投入荆州战区(徐晃军就是典型例子); 第三,关羽的后方并不稳固,还有许多隐患,需要有新的水平高的镇守大将来帮助他; 第四,与孙权的关系并没有搞好,应当在进一步缓和关系上做工作或有所准备。 所以关羽发动进攻的时机,或者在这之前——至少可以吸引曹操的注意力,减轻汉中方面的压力;或者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由刘备统一调配、安排。 虽然刘备授予关羽假节钺,但是发动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还是应得到其批准或由刘备在统筹规划。如果是敌人来进攻,关羽当然有权利进行反击或决定一些其他战术性的军事行动,但决没有权利决定这种战略性的问题。同样是假节钺的曹真,在进攻汉中时不仅请示了魏帝,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所以,我认为关羽的这次行动虽然是符合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可是实行的时间不对。 4. 在四川的刘备军主力为何不对关羽进行支援? 自公元216年7月关羽开始进攻襄阳和樊城,到12月最后败亡,前后一共有将近6个月的时间。而刘备的主力军在本年5月即已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胜利,接着刘备在7月称汉中王。如果从占领汉中算起,刘备的部队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增援襄樊的关羽,即使从刘备称王以后算起,也有近4个月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刘备不对关羽进行增援,也不派任何一位将领去帮助关羽呢? 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 正如在第一个问题中的分析那样,关羽的这次进攻是未经刘备批准的擅自行动,刘备对此比较生气,所以后来没有主动对关羽进行增援。刘备在汉中和成都,不会不知道关羽已经开始了进攻,襄樊距离汉中、成都虽然遥远,但是信使至多十天半月就可以到达。而且刘封、孟达所在的上庸郡距离襄阳并不远。因此是刘备根本就没有准备增援关羽军,也没有下令刘封等人进行增援。 第二, 而关羽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并没有要求刘备给他增派援军。在战役开始的阶段,关羽的进展确实非常顺利:不仅利用洪水全部消灭了曹操派来的精锐增援部队——于禁、庞德的7军(3万多人),还趁大水围攻襄阳、樊城的曹军。因为当时关羽的进攻部队也不过3万人,一下子消灭魏军3万多,包围近1万人,确实震动了朝野,连许昌以南的不少地方都跟着响应起来。 第三, 刘备、关羽均没有考虑到孙权——这个盟军朋友,会在后面偷袭,一下子就占领了关羽在荆州的所有主要据点:公安、江陵、夷陵等地,切断了通过长江与益州的联系,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关羽就已经陷入进退失据、全线崩溃的局面。这样一来,刘备在得到关羽身陷险境的消息后,已经来不及从成都发兵。 第四, 即使刘备后来想发兵增援,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关羽撤退方向的错误,导致增援部队很难到达关羽所在的地方:绕道上庸南下增援将会遭到襄阳一线魏军的攻击,沿长江东进则需要通过孙权军刚刚占领的夷陵、江陵等地。二是关羽失败的太快,主要据点一下子全部丢失,使关羽失去了利用坚固城池防御以待援军可能。 5. 孙权为什么要突然背弃与刘备的盟约偷袭关羽? 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是如此的关系密切,可以说达到了唇齿相依的地步。仅仅才过了十一年,两家就翻脸为仇,这真是验证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就是关系双方今后生存、发展的重大利益导致了这次偷袭行动。 双方在荆州地区有什么利益能使两家不惜以兵戎相间呢?分析如下: 第一, 荆州地区特殊而极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是这次行动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了解军事地理学就会明白,荆州地区在地理上对双方乃至三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孙权方面来说:荆州的归属关系到江东根据地的安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根据军事地理学和历史的经验,守江东则必须守荆州。荆州地处江东的上游,据有荆州就与江东共享长江天险,江东所依赖的天然屏障就不复存在了。而自荆州顺流而下,具有地利上的优势,是进攻江东最好的基地。历史上多次进攻江东的成功战例大部分是由荆州发起的。所以荆州对于孙权集团来说,是必须争夺的。 对刘备方面来说:荆州即是益州的东大门,又是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占有荆益两州,两路夹击魏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失去荆州,虽然对益州并不构成太大的威胁,但毕竟是使益州在东面直接与敌人相连了,而最关键的是。丢失了荆州,就只剩下自汉中一条进攻魏国的路线,基本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诸葛亮“北伐中原,光复汉室”的计划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对曹操方面来说:荆州即是防守中原的南大门,又是进攻江东的重要基地。在防御阶段,只要能保有荆州,哪怕是一部分,就可以保障中原地区南面的安全。在进攻阶段,据有荆州,则能够较便利地顺流而下,消灭江东的敌人。因此,曹操方面在针对孙刘联军的整个漫长战线上,确立了三个战略要点:东线的合肥、南线的襄阳和西线的祁山。 但是,三家之中,荆州对孙权方面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系的是生存的问题。这才是孙权为什么要偷袭关羽的最关键原因。 以上问题在饶有文先生的《布局天下》一书中论述的很详尽。 第二, 刘备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孙权感到了严重的威胁,是这次行动的次重要的原因。 在孙刘刚开始联合的时候,孙权对刘备是非常好的。不仅在刘备最危急的关头,冒着可能一起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挡住了曹操对刘备的穷追猛打,又在刘备发展困难的时候,将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给刘备,使其能够逐步向西发展壮大,还将年轻的妹妹嫁给刘备。应该讲是很够意思的。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偷袭荆州,与刘备翻脸呢? 最主要的是,开始的时候,刘备力量弱小,对孙权不构成威胁,等到刘备占领了益州、应该说实力已经与孙权比较接近了。这个时候,孙权就感到来自荆州的威胁了,何况荆州的守将还是威名远扬而又对孙权不友好的关羽。所以当刘备刚占据益州,孙权就马上向刘备讨还荆州了。 在关羽进攻襄樊的时期,是蜀军力量最强大的一个阶段。刘备在四川有10.5万人,刘封在上庸有1万人,关羽在荆州有4.5万人,合计有16万的兵力呀。 在讨还荆州失败后,孙权是一直在等待机会来夺回荆州。而关羽的出击行动正好给了孙权这样的机会。孙权偷袭荆州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三, 孙权经过与魏国的连年作战,发现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保守江东的目的(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吴国基本上是独自与曹军作战)。而要想进入中原地区作战,自己的陆军还是与曹操的精锐陆军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孙权就采取了与曹操讲和的手段,以减少与曹操的冲突。同时也就降低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所以在吕蒙建议偷袭荆州时,孙权根本就没有犹豫,马上批准了这一计划。 6. 关羽的部队为何如此容易溃散和投降? 关羽在遭到孙权偷袭,丢失了基地以后,手中还有3万多的军队(包括部分水军后后来从江陵、公安抽调的援军)。为什么在向南撤退的时候,竟然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最后溃散到关羽仅剩十几名骑兵的境地呢? 而且关羽安排留守江陵、公安等重镇的将领均很快就投降了孙权,连让他回军增援的机会都没有。这恐怕需要从关羽的为人、带兵水平、部将的任用以及环境等方面来探讨了。 第一, 关羽的为人,史料记载是对上层人员(士大夫,也包括将领)比较傲慢和苛刻,而对士兵是很关心的。他经常训斥处罚部下将领,看不起他们,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水平最高,结果,许多部将对其心怀不满,平常也不向关羽表达内心的情绪,在关键的危急时刻,恶果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 关羽本来对士兵很好,但是这些士兵大部分是荆州本地人(真正的精锐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等带去四川了),一听说后方被敌人占领,他们就只关心其家人是否安好。而孙权、吕蒙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对关羽士兵的家属都很好,并且利用信使之口将这些情况传给了这些士兵。结果士兵均无心作战,全都溃散逃跑回家了。 第三, 关羽的士兵作战能力一般,也没有为其拼死作战的信念,中级指挥官的水平也较差,根本控制不住部队。关羽的部队在这次战役中并没有打赢什么激烈的战斗,除了开始第一阶段利用大水用水军包围消灭了于禁的陆军(没有经过什么激战,因为于禁的3万多人差不多都投降了),第二阶段攻城没有什么进展,第三阶段还被增援的魏军击败。 第四, 士兵的训练水平也不高。士兵训练水平的高低集中体现在部队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在这种逆境中,如果部队还能够保持稳定和战斗力,就证明其训练水平高。而如果只是在打顺了的时候战斗力强,遇到挫折或危急情况就发生混乱和逃跑,则说明部队的训练水平一般。 希望对你有帮助
展开全部
关羽为何要发动襄樊战役呢?有人认为,关羽“自作主张擅离驻地,出兵襄樊”,“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但笔者的观点与之恰恰相反。 一、策应刘备集团对新夺取汉中地区的巩固 汉中位于今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益州的北部屏障和门户,汉中西边的阳平关则是益州的关隘。若益州方面拥有汉中和阳平关,既可闭关自守,确保益州的安全,又可据此向东西北三方拓展;若北方敌人攻克阳平关,占据汉中,则可避开米仓山和大巴山的险阻,沿嘉陵江谷地深入蜀中,故汉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刘备入蜀之初,对汉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是不足的。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率领十万人马西征张鲁;七月,张鲁败退巴中,曹军遂占南郑。蜀人闻曹操已攻占汉中和南郑的消息后十分震恐。蜀将黄权向刘备进言:“(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刘备这才认识到汉中的重要性,遂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去巴中迎接张鲁,以便连手收复汉中。然而,此时的张鲁已返回南郑,投降了曹操。这样,局势对刘备更为不利了。如果曹操趁势率部继续南下,兵锋直指成都,那么,对刚刚占据成都的刘备无疑是凶多吉少。不过,曹操并未继续南下而是留下夏侯渊和张郃率领部分曹军镇守汉中后,自己领军返回北方。对此,谋臣法正力劝刘备乘机“举众往讨”夺回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自率领法正等人率部进军汉中,开始了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汉中战役。该战役初期,刘备领军作战失利,损兵折将,便急令坐镇成都的诸葛亮发益州兵驰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在汉中定军山大败曹军,接着屯兵阳平关。同年三月,曹操率领大军自长安出斜谷与刘备进行汉中决战。刘备军则“敛众据险,终不与交锋”,与曹军相持数月,拖得曹军官兵病的病,逃的逃,死的死。曹军陷入欲进不能,欲还可惜的处境,最终迫使曹操在同年五月领军撤出汉中,返回长安。刘备终于得到汉中。 由于汉中地区先后经历了张鲁的长期管辖和曹操近四年的统治,近期又遭遇数次大战,民众受到极大的伤害,汉中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撤到长安的曹操对汉中仍是虎视眈眈,故而刘备在汉中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为了巩固刘备在汉中的统治,防止曹操卷土重来,确保蜀地长久稳定,刘备令关羽继续进行襄樊战役也是必然的。 总观关羽统兵坐镇荆州的十年,未曾有过擅自大规模用兵的历史。即便是建安二十年发生孙权袭夺关羽所辖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事件,关羽也没有擅自用兵而是待“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后,才领兵三万进驻益阳与东吴鲁肃所部对峙。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无论是用兵规模、时间跨度,还是影响程度均大大超过关羽以往的军事生涯。如说这样的一场战役是关羽擅自所为,显然缺乏逻辑性。 襄樊战役也不是一次孤立的战役。从发动时间看,襄樊战役与汉中决战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紧密相关的。再就是, 关羽领兵来到襄樊前线后,刘备还派特使费祎前来向关羽授予前将军称号和假节钺特权。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授命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二是希望和鼓励关羽打赢这场战役。如果说关羽发动的这次战役是擅自的且背离了刘备集团的建国方略,打乱刘备的部署,那么,特使费诗为什么没有劝止呢?退一步说,即使费诗不能劝止,也会急报刘备统帅部,由刘备责令关羽退兵。由此可见,关羽奉命策应巩固汉中而发动襄樊战役是肯定无疑的。事实也证明,襄樊战役确实起到减轻汉中前线蜀军压力和巩固刘备汉中统治的效果。因为,曹军于禁、庞德所部和徐晃所部都是从汉中前线调往襄樊地区的。最后曹操也不得不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率部从长安返回洛阳, 汉中的威胁基本解除。 二、 为了进一步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方针 赤壁之战后,随着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和益州,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跨有荆益的战略方针已初步实现,但离《隆中对》所设想的兼有荆益的方针仍有相当的距离。因为《隆中对》中所说的荆州是指当时被刘表占领的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和竟陵等八郡;而此时刘备集团占领下的荆州仅限于南郡的南部和江南的零陵和武陵两郡,地域狭小,人口较少,物产也不丰富,与益州的交通联系不便,且又处于曹操和孙权的半包围之中。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不要说实现《隆中对》所提出的两路北伐,复兴汉室的既定方针,就是求得关羽军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曾经长期居住在襄樊附近隆中的诸葛亮对襄樊的军事战略位置以及对整个荆州的影响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 因而才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提出“北据汉沔”的方针。其实诸葛亮所说的“北据汉沔”就是北据襄樊。 襄樊位于汉江中下游,由汉江分割开的襄阳和樊城两座城镇构成,其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条件便利。从陆路看,有驿道由襄樊北上,经新野、宛(今河南南阳)可到中原的洛阳,即《隆中对》给荆州关羽军团指定的北伐路线;往南,也有驿道经宜城、当阳、江陵,可到汉寿(今湖南常德)。从水路看,沿汉江、沔水而上可至西城三郡和汉中,顺汉江南下可达夏口(今湖北武昌),进入长江,然后溯江而上可去江陵、秭归, 进而入蜀;如顺长江而下又可到达建业(今江苏南京),故襄樊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在汉中刚一得手时就急令驻守秭归的孟达所部迅速北上,一举夺得西城、房陵和上庸三郡,接着又命令关羽率部发动襄樊战役。这样,襄樊战役就更具如下特别意义: 一是可将汉中、西城三郡和襄樊连成一线,将蜀汉的北方防线整体往北推进,形成一个能便于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荆益战略根据地。这样一来,如汉中战事吃紧,荆襄蜀军可通过汉沔水路迅速增援;若襄樊有事,汉中及西城三郡和江陵、公安的蜀军也可很快赶来支援;如江陵、公安一旦遭到攻击,襄樊的蜀军则可水陆同时并进南下驰援。 二是可将曹操的势力压退到黄河以北,为日后“逐鹿中原”奠定基础。建安二十四年,当关羽率部向襄樊曹军发动猛攻时, 黄河以南的曹魏管辖区便发生了“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 为之支党”的农民暴动,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都投降了关羽,邺城和许昌城内的反曹势力也在积极活动响应关羽,关羽“威震华夏”。对此,曹操不得不考虑“徙许都以避其锐”。如果曹操真的将都城从许昌迁至邺城(今河北临章县境内),那么黄河以南的地区必成蜀汉的势力范围。这就更有利于刘备成就霸业和复兴汉室了。 三是有利于获得日后“问鼎中原”的物质条件。 襄樊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止,襄樊相对安定,故吸引了许多北方人士来此安家落户,并随之带来了北方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思想,使襄樊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当繁荣,成为名士的聚居地和东汉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关羽一旦攻占襄樊,不仅能扩大其活动范围,获得较为充足的和高质量的兵源,而且物资供应也将大大改善,从而为日后“问鼎中原”奠定物质基础。 有人说,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背离了刘备集团的建国战略”,其实不然。因为,刘备建国战略的首要内容就是军事上要“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建立起巩固的荆益根据地。而能否真正控制荆州并使其发挥战略作用,关键看是否同时掌握了襄樊、江夏和江陵。这三个据点呈三角之势,彼此关联。当初刘表就是据此有效控制着整个荆州地区的。然而,赤壁之战后,江夏被孙权所占,曹操据有襄樊,刘备通过“借”的手段才获得江陵,因此,魏蜀吴三方都不能真正控制荆州,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就当时形势看,刘备集团必须夺得襄樊。只有得到襄樊才能彻底改变关羽军团的处境,建立巩固的荆州根据地与益州相呼应。当时也只能夺取襄樊,因占据江夏的孙权是刘备的盟友。可见,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一连串的行动:借南郡,夺益州,争汉中,控制西城三郡和发动襄樊战役,实际上就是按照《隆中对》所提出的既定建国战略进行的。 三、 受汉中战役胜利鼓舞和求功心切而为 汉中战役刚一结束, 刘备便在汉中沔阳设坛自称汉中王并给文武百官加官进爵,尤其是给在汉中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马超、张飞、魏延和黄忠等人加封了很高的官职。这既极大地鼓舞了关羽军团广大官兵的斗志,又深深刺激了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心理。因为,他一向看不起的刘表降将黄忠也在夺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立功而获得后将军称号并与自己排在同列。根据先秦沿袭下来的惯例,武官如要加官进爵就必须在战场上立军功,而关羽镇守荆州十年虽有很大的功劳,但没有获得斩杀敌方重要将领,争城夺地和掠人口之军功。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加封关羽前将军称号和授予假节钺特权,主观上故然要求关羽继续努力并打好“兼有荆益”的收关之战——襄樊战役,但客观上必然刺激关羽求功心切,要在战场上与马超、魏延、张飞和黄忠等高级将领一比高下。因此,关羽求功心切的心理也促成襄樊战役的发动。也正是在这一心理支配下关羽奉命发动了襄樊战役。 另外,关羽当时拥有获得襄樊战役胜利的可能性。曹魏方面,因汉中战役导致后方不稳,官员谋反、农民暴动不时发生,尤其是汉中战役失利,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也相继丢失,曹军士气非常低落,加之“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孙权攻合肥”,曹军分兵,驻守襄樊的曹军相对较少;蜀汉方面,因汉中大捷,刘备称王,蜀军士气高涨,加之关羽率重兵进攻,不仅在人数上超过襄樊驻军,而且拥有水军,因此,关羽在拥有胜算的前提下发动襄樊战役应属正确而适宜的决择。 以上所述已清晰表明:如果说襄樊战役是关羽擅自作为,违背刘备集团建国战略和战略布署,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不符合逻辑的,也不符合人物身份与个性的。因此,笔者坚信: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忠实地执行了刘备建国战略并按刘备集团统帅部的统一部署进行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节钺”是皇帝派专人代替自己行使权力时的一种凭证。“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利。武将“假节”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 “钺”则是斧钺,本是一种高等级刑具。“斧钺”专属君王,偶尔会暂借给人臣,称为“假节钺”。在君王的所有的授权方式之中,“假节钺”的规格是极高的。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更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 无疑,“假节钺”的崇高地位部分地满足了关羽区别于张、马、黄诸人的愿望。 据此,另外一个常见的误解也可以得到纠正:关羽在没有征得成都方面同意的前提下,擅自发动了襄樊之战。据此指责关羽无组织无纪律,并进而推测他日后可能成为蜀汉集团的一大隐患,是极失公允的。既然刘备给了他“假节钺”的特权,那么,对外发动战争本就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不存在擅自出军的问题。 只是,假如刘备当日没有迁就关羽,没有给他“假节钺”的特权,历史会不会改写呢?襄樊之战还会不会有?如果没有襄樊之战,那荆州覆败还会不会有?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设。 拒孙权 史书记载,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曾“遣使为子索羽女”,欲与关羽联姻,结成儿女亲家,但是关羽却粗暴地表示了拒绝,非但如此,还“辱骂其使”,侮辱孙权。这使孙权极为愤怒。 拒婚孙权这件事一直被当作关羽最后咎由自取的一条重要理由。联吴抗魏是蜀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时就提出来的,关羽不但不认真地执行,反而刻意破坏。他的破坏行为成了孙权下定决心袭取荆州的重要诱因。 显然,这是对关羽的又一次误解。联吴抗魏的外交政策正式稳固下来,并成为蜀汉集团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实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期间的结果。虽然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但刘备在世期间却基本上没有认真地去实践过它。非但如此,在此期间,孙刘两家相互之间还磨擦不断,建安二十年双方甚至发生了争夺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的武装冲突。关羽拒婚实在算不上破坏孙刘联盟,因为孙刘联盟当时并未真正确立起来。 再者,应该说,关羽拒婚非但不是昏庸之举,相反,正是其明智之处。孙权如果想改善与刘备集团的关系,那么他就应该去找刘备联姻,把孙夫人给刘备送回去,而不是去找关羽。“人臣无外交”,关羽镇守一方,正处在瓜田李下的嫌疑之地,嘛事不做人家都会怀疑你搞独立王国,何况是越过集团领袖去和别的实力集团联姻。为防止刘备疑忌自己,关羽理应拒绝这次联姻。更何况刘备在处理与江东集团的关系的时候总是时阴时阳,阴晴不定,没个准数,即使刘备不疑忌自己,这种联姻也是不恰当的。 孙权方面,不能排除这次联姻是个阴谋。这种阴谋孙权以前就使过,他给刘备送去了孙夫人这个浑身是刺的大头佛。倘使关羽同意联姻,对孙权而言至少有两个好处:(1)可以离间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关系,破坏他们之间的信任感;(2)夺取荆州始终被江东集团视为自保立足的必要条件,联姻可以麻痹关羽,为夺取荆州创造机会。关羽不同意,孙权也没有任何损失,还可以将制造隙端的责任推给关羽。 刘封之死和孟达之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汉中返回成都前夕,欲得一重将镇守汉川,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应该是张飞,张飞自己也如此认为。然而刘备却出人意料地起用了当时只是个牙门将军的魏延。用魏延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年青小将,造成了“一军皆惊”的震动。 刘备为什么不用张飞?是因为张飞能力不够吗?是因为魏延比张飞能力更强吗?显然不是。张飞据水断桥,喝退五千曹军,足见其勇;释降严颜,足见其义;宕渠之战,大败曹魏名将张郃,足见其智。如此能力,镇守汉川足矣。是因为张飞另有他用吗?也不是。从汉中回来之后,张飞长年无事可干,闲置了起来。 如果联系到关羽此时的处境,也许可以对此事作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称王之后,中央集权成了首要之务,但是关羽镇守荆州,已经对这种集权构成了障碍。有了一个关羽,刘备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张飞。。张飞与刘备之间存在着与关羽相同的合伙人关系,而魏延的身份却有所不同,他只是刘备个人的“部曲将”,所谓“部曲”,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说白了,魏延只是刘备的家将。 弃张飞而用魏延只是刘备玩弄权术的一个小插曲,但也足以让人窥视到他的真实用心。 汉中之战结束后,孟达由秭归北上进攻房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处于襄阳以西,汉中以东,是汉中与荆州之间联系的必经通道,因三郡位于汉中东面,故通常称之为“东三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构想中的“跨”的位置,据田余庆教授的观点,其实不是三峡,而是东三郡。夺取东三郡,也就打通了荆州与汉中之间的交通。孟达攻下房陵之后,兵锋转向上庸。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刘备命令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之军,剥夺了孟达独立指挥部队的权力。史书的解释是“阴恐达难独任”,害怕孟达会有异心。这个解释其实也相当牵强。 第一,东三郡的战略地位很重要,“西达梁、洋,东走襄、邓,北连宛、邓之郊,南有巴、峡之蔽”。但其自然、社会条件却极其恶劣,其地四塞险固,地形复杂,民众开化程度极低,人口也很稀少,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如果孟达想在这种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搞什么独立王国,真可谓是愚蠢至极。 第二,孟达的异心既然不可能不是自立一方,那就只能是做叛徒投靠他国。但是,当时的刘备集团正节节胜利,形式一片大好,孟达也没理由在公司蓬勃上升之际跳槽。 汉中之战于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份结束,七月份,关羽就演了一出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的好戏。刘封剥夺孟达指挥权的时间正在此前后,正是关羽围困襄樊,屡屡向东三郡兵团求援之时。刘备在关羽最需要援助的时候让刘封取代孟达领导东三郡兵团,而刘封随后就拒绝了关羽请求援军的要求,致使其无力迅速扩大战果,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绝非偶然。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刘备让刘封去控制东三郡兵团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害怕孟达有什么异心,而只是为了让刘封控制住东三郡兵团,使其不去援助襄樊之战。刘备之所以要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一者,他不愿意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进一步扩大战果,不愿意关羽的个人声望进一步提升。关羽取得的战果越大,刘备就越是提心吊胆。二者,关羽当时急于扩大襄樊战役的规模,而刘备在汉中的军队刚刚与曹操结束对垒,正疲惫不堪,急需休整,根本无力援助关羽。所以,从大局着眼,刘备也不会希望襄樊之战继续扩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襄樊战役是指公元219年关羽进攻魏国的襄阳、樊城,遭到孙权偷袭,最后败亡的战役。 在此次战役中,有几个问题本人长期以来颇感疑惑,特作此文加以探讨。问题如下: 1. 是关羽擅自发动了进攻襄樊的进攻吗? 2. 参加襄樊战役的各军有多少人马? 3. 关羽此时进攻襄樊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吗? 4. 在四川的刘备军主力为何不对关羽进行支援? 5. 孙权为什么要突然背弃与刘备的盟约偷袭关羽? 6. 关羽的部队为何如此容易溃散和投降? 一. 战役前的态势 公元219年,刘备率主力在汉中打退了曹操,完全控制了汉中地区和上庸、房陵郡,基本奠定了蜀国的领地。由于汉中的得手,不仅使整个四川得到了北部屏障,还控制了汉水的上游,为下一步自西、南两个方向夹击魏国的荆州地区(襄阳、宛),完全占领整个荆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占领了整个荆州,不仅进可以向北进攻魏国的中原地区,或与由汉中北上的部队夹击魏国的关中,退可以保护四川的东大门。因此,当时刘备的战略形势是相当不错的。 由于成功的击退了曹操亲自统领的主力,占据了汉中,刘备下一步就可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中的计划复兴汉室、消灭曹魏了。 曹操从汉中撤退后,留下部分主力防守关中和陇右地区,防止刘备趁势进攻,自率大军回了邺都。由于连年征战,魏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于是曹操制订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以待时局变化的战略,在全线改取守势。 孙权方面,在与刘备联合击败了与赤壁之后,又夺取了江陵,基本控制了长江的整个中、下游地区,取得了比较有利的地理态势。随后虽然又不断对曹魏政权的淮河一带发动了多次进攻,但是收获不大。 在荆州战役后,原本江陵等沿江战略要地均由孙权占据,刘备只夺得了南面的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四个比较偏远的郡。为此,刘备亲自找孙权要求担任荆州的领导,在长江沿线划给一些地盘。孙权答应了刘备,将原刘备曾驻军的公安一带交给其管理,随后又把最关键的南郡借给了刘备。 在刘备入川图谋刘璋时,派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马良等重要将领统重兵防守荆州。自己则带领庞统、黄忠、魏延和数万人进入四川。后来,由于战局严峻,刘备不得不从荆州抽调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带兵入川增援,仅留下关羽、马良、糜竺、傅士仁、关平等人驻守荆州。 在216年为争夺荆州南方各郡而发生矛盾时,双方险些兵戎相间,最后将荆州6郡按每家3郡平分了事。但为以后双方对荆州的争夺埋下了祸根。根据上述协议,江陵等地划归了刘备。刘备非常重视这半个荆州,将其视为自己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和东线的战略据点。 二. 战役简况 公元219年7月,关羽留糜芳、傅士仁守江陵、公安,自率主力进攻襄阳、樊城的魏军。曹军立即派于禁率7军(3万多人)增援,屯兵于樊城以北。 吴陆口守将吕蒙看到关羽北上进攻曹军,就准备趁机偷袭荆州。为麻痹关羽,让不知名的陆逊接替自己的位置。关羽果然又抽调部分后方防御部队北进。 8月,大雨,汉水暴溢。屯于城外的于禁军全部被水淹没和包围,关羽军趁势以水军发动攻击,魏军大部投降,于禁被俘,庞德被杀。接着关羽趁水包围了樊城的曹仁军和襄阳的吕常军,并加紧攻打。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均投降。 曹操得报,立即自关中返回洛阳。 10月,魏陆浑县孙狼起兵反曹,向南投靠关羽,许都震动。曹操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但被司马懿和蒋济劝止。同时建议劝说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 这时,关羽由于俘虏的敌军较多,粮食短缺,就抢夺了吴军屯在湘关的军粮。孙权大怒,并找到了进攻关羽的借口。 曹操命徐晃率将军徐商、吕建立即赶往樊城增援。关羽准备在偃城阻击魏援军,但是被徐晃吓退。曹军逼近关羽军扎营,并将吴军要偷袭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入樊城和关羽军中。 魏军又增加殷署、朱盖统领的12营部队,于是徐晃开始进攻关羽军。徐晃攻破了关羽军设在高地上的四座军营,并击退了关羽亲自率5000人的反击。接着,徐晃率军突破关羽军的围堑,傅方和胡修均被杀死。关羽于是撤围而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刘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