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波波糖,初名饽饽糖,贵州四大著名糕点糖食之一,明朝(1503年)产生于苗族王宫中,常被用作宫庭点心。前清渐渐传至民间,晚清得以发展,至今己有500多年历史。 首先发展者是刘功达祖辈刘兴汉。清朝咸丰年间,刘兴汉当时应知县“征集制糖佳品,发展镇宁糖食”之召,利用当地六马盛产的芝麻、糯米、麦子,依据自己积累的经验,经过发、榨、熬、扯、酥等十几道工序,反复试验,制成“酥脆香甜、美味可口、色泽鲜黄、别具一格”被官府评为上品的饽饽糖。因它落口即酥,制作过程中多如水波荡漾,所以又名落口酥、波波酥、波波糖。由于是刘氏在民间首创出名,因此文人墨客为表恭贺还赠联云: “镇宁城, 钟鼓楼, 即宏且高, 高临全宇称魁首; 功达号, 波波糖, 又脆又香, 香酥沁人誉名州” 其后,赴京赶考者或过旅行商,为作留念都常在此购糖而别。 继发展者是起义农民。1864年(同治三年)镇宁各族人民联合太平天国黄金印起义部队打了胜仗后,为表庆贺,当地起义农民便用金黄麦、银糯米、香芝麻,公推各族制糖能手,大制此传统糖,经起义农民努力,更制出“酥而不硬、脆而不碎、香而不郁、甜而不浓”的波波糖,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