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教学方法,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笔算乘法”中的例6:“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 (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对此,同行们也有一些异议,认为如此列式,违反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 (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同时,教材这样处理,也为第八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作铺垫,为以后代数知识学习作孕伏。所以说,一旦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取得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抓关键,突出重点,把学生始终摆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二、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 、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 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 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学生先用多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我问学生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首先通过放有关小红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从点燃10支蜡烛得知她10岁了,正过第10个生日)。(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4)故事里涉及到哪个时间单位?(年、月、日)教师由此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已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在教学到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寻规律,教师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用看年历卡就能马上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多少天,全年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地讲述其中的窍门规律,即,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年一般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这样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3、 重视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已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从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能用直尺准确地测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我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从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活动。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用直尺和细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验一下。”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你搞这个实验,他搞那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已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的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办法有它的局限性,假如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比较好。”我先肯定分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仿演示,并在黑板上做上记号。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我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钮扣,手拿着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钮扣在空中画一个圆。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我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就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接着,我用投影显示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了知识内化。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教学方法,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笔算乘法”中的例6:“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 (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对此,同行们也有一些异议,认为如此列式,违反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 (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同时,教材这样处理,也为第八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作铺垫,为以后代数知识学习作孕伏。所以说,一旦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取得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抓关键,突出重点,把学生始终摆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二、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 、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 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 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学生先用多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我问学生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首先通过放有关小红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从点燃10支蜡烛得知她10岁了,正过第10个生日)。(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4)故事里涉及到哪个时间单位?(年、月、日)教师由此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已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在教学到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寻规律,教师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用看年历卡就能马上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多少天,全年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地讲述其中的窍门规律,即,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年一般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这样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3、 重视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已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从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能用直尺准确地测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我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从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活动。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用直尺和细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验一下。”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你搞这个实验,他搞那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已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的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办法有它的局限性,假如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比较好。”我先肯定分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仿演示,并在黑板上做上记号。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我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钮扣,手拿着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钮扣在空中画一个圆。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我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就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接着,我用投影显示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了知识内化。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