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担是多少
在古代那叫“一石”是容量单位,也就是说计算的是体积不是重量,石是多音字在作为容量时读作dàn。
1石=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1合=10勺
1勺=10撮
这些单位放到现代不太好理解,可以去博物馆看看古时候的度量衡器具,不同朝代度量衡器具各有不同。但在那个时期,普遍是用体积来计数的。
另外,历史书上普遍会有“斗”这个容器,一个方形底窄口宽的容器,一斗就是装满既不冒尖也不少装,正好抹平表面叫一斗,装粮食颗粒大约能装12.5斤,不同的粮食颗粒间的空隙不同所以重量也不同,12.5斤只是个约数,毕竟古时候量的是体积。
知道一斗的大小,那其他的容器大小也就比较好估算了。
嗯~就酱~~
“担”这个单位在计算稻谷、粮食等物品时,可以估为“约计100斤(偶有例外)”,但需要换算记载所在朝代的斤两单位,并不能统一换成旧时的“市斤制(16两一斤)”,而是换成如明斤、宋斤等等,因为各朝代的斤两克重并不一致。
下为详述:
在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担”与斤的实际换算,如:
宋绍兴二年,四川总领赵开初变盐法……凡四川四千九百余井,岁产盐约千馀万斤,引法初行,百斤为一担,又许增十斤勿算以优之。
这是说,宋代四川的盐法变革之初,规定每一百宋斤(约合640~661克/斤)为一担,之后又增加了十宋斤的“补贴优待”。因此这里的“一担”是(100+10宋斤)×实际克重。
但也有一些记载,虽然同样明确标注了一担多少斤,可重量却不足百斤,如:
(清代浙江新城[登]县官办儒学学田)炭舍边谷田,大小三丘计一担八十斤,实税一分八釐。门前晒谷田,一丘半计一担二十斤实税一分二釐。一、买王国赞田一丘,计一担五十斤,实税一分八釐八毫。
这里一担出现了三种重量,八十斤/二十斤/五十斤,却可以理解为,无论其实际重量如何,都是“一人挑担”完成,因此这里的“一担”并不是指重量,而是指消耗的人力(担夫/苦力/棒棒)。
再者,这之间的差异是因“禾担”(音端[dān],都滥切)这种工具的特性造成的,如:
《明会典·准工则例》(洪武二十六年):挑土并砖瓦附近三百担,每担重六十斤为准……
“禾担”自元代以后,逐渐形制统一,如王祯《农书》所记载的是分为软(扁)硬(圆)这两种,长度都是五尺五寸左右。其中,软担适合挑运精细器物,承重略少。而硬担又称楤[cōng]担,两头尖中间圆,很适合挑送不怕摔打的重物。
然而由于是人力担挑,所以虽然挑粮与挑土都是多用楤担,但粮食等物品往往多见于计重本身,并不经常被考虑由人力进行长途运输,因此说“一担”的担重以百斤计算,是指人能挑担起身的重量,更近似于重量单位的计算。而像土石砖瓦,由于是实际运输,这人担久了肩膀受不了,所以“一担”的担重就需要以实际需求考虑,也就不足百斤了。
再其他的情况也有,但大致来说,通常就是这几种情况了。总之,尽量以书中实际描述的物品为考虑。若是书中提到一担行李,就是指挑夫,而不是指一百斤重的行李。
201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