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腋下温度多少算发烧
儿童腋下温度超过37.4℃才是发热。
儿童的正常体温参考值:
口腔体温范围36.7℃~37.7℃之间
腋窝温度范围36.0℃~37.4℃之间
直肠温度范围36.9℃~37.9℃之间
扩展资料:
人类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一般认为直肠温度(肛温)38摄氏度以上时称为发热,口腔和腋下温度比肛温分别低O.5和O.8摄氏度。现代研究认为发热既是一种疾病的症状,又是机体抗感染机制之一。
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外致热原)的侵袭,或体内某些物质(内致热原)释放增加,产生发热效应,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等,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临床上可见发热小儿四肢厥冷、畏寒、寒颤等。发热机制是主动调节,很少超过41摄氏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儿童发热
腋窝温度高于37℃。
一般认为当口腔温度高于37.5 ℃,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即为发烧。
发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扩展资料: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发热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热型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入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参考资料:发烧-百度百科
儿童腋下超过37℃可定为发热。
体温大约在37度或38度之间为低烧,体温是38度或39度左右,就是中度的发烧,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高烧就是就是39度或四十度左右,另外还有一种严重性的高烧就是在40.3度以上。
扩展资料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又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可定为发热。
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程。
参考资料:发热(医学术语)_百度百科
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
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
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
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较成年人稍高.一天中的体温也有波动,安静时体温较低,活动时体温较高,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约为0.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