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 ,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展开全部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 ,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上完课,我反思发现,有些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时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断提高自己的“二度设计”能力。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 ,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上完课,我反思发现,有些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时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断提高自己的“二度设计”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课桌有多长》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节课《教室有多长》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如下:
学习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做的好的地方:
1、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要环节,我安排了5次活动:“看一看”——找一找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拿一拿”——用手比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用手比出1厘米;“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测量,结果大家的答案不统一,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测量的方法,交流评价后,老师再总结测量方法。这样做到了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不足之处:
在估测方法方面强调得不够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估计,但忘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了,少了估计方法的交流。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交流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估测并不是凭空瞎猜,而是有方法的。然后再动手测量。
四、我的收获:
1、博众家之长,虚心求教
讲一节课需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博众家之长。之前我听了三位有经验的教师讲的这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借鉴了几位老师好的做法。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感谢主任和组长郭老师的指导。从研课到上课,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也更有方向感。在这么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大教研团队里我会更努力地使自己成长起来,将缺点变为优点,优点化为特点。
2、预设是最好的生成
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细致,把可能发生的事都想一遍,然后想好应对的策略。只有把情况都想好了,遇到突发情况教师才能应对自如。在课的开始,当问学生“你准备选什么统一的工具测量?”时,有学生说尺子,有的说书、本。由于我提前准备好了这种情况的应对策略,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就让学生直接操作了。让后才引出了“尺子”。
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如下:
学习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做的好的地方:
1、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要环节,我安排了5次活动:“看一看”——找一找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拿一拿”——用手比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用手比出1厘米;“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测量,结果大家的答案不统一,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测量的方法,交流评价后,老师再总结测量方法。这样做到了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不足之处:
在估测方法方面强调得不够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估计,但忘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了,少了估计方法的交流。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交流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估测并不是凭空瞎猜,而是有方法的。然后再动手测量。
四、我的收获:
1、博众家之长,虚心求教
讲一节课需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博众家之长。之前我听了三位有经验的教师讲的这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借鉴了几位老师好的做法。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感谢主任和组长郭老师的指导。从研课到上课,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也更有方向感。在这么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大教研团队里我会更努力地使自己成长起来,将缺点变为优点,优点化为特点。
2、预设是最好的生成
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细致,把可能发生的事都想一遍,然后想好应对的策略。只有把情况都想好了,遇到突发情况教师才能应对自如。在课的开始,当问学生“你准备选什么统一的工具测量?”时,有学生说尺子,有的说书、本。由于我提前准备好了这种情况的应对策略,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就让学生直接操作了。让后才引出了“尺子”。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