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能骂死王司徒答案如下:
在那个年代,文人把道德看的是很重的。王司徒说的再有理也改变不了他背叛汉朝皇帝这个事实,而背叛皇帝是比背叛亲爹都让人不齿的行为。诸葛亮抓住这一点,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王司徒又是个要脸的,又要讲道德又要升官发财,他自己心里也纠结着呢。结果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阴影被诸葛亮公之于众,还骂的这么难听,还无法反驳人家,被气死是很正常的。
王朗一直是说丞相不识时务,但丞相是举着当时价值观体系的大旗把司徒从小时候由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彻底地骂了一遍,而且句句都极具杀伤力无法辩驳。司徒作为一个要脸的知识分子,年纪这么大,当着两军将士的面丢这么大的人,急火攻心胯下无力就从马上掉下来了,然后就死了。。。
话又说回来了,王司徒说的那几句话完全没有吸引力呀,当着几万将士的面让汉朝的大丞相做叛军的小侯爷,傻子才答应。还有说王司徒不想生灵涂炭的,老曹屠城杀皇后的事被自动忽略了。
诸葛亮与王朗第一番交“口”之前,从两人对此次舌战的准备上看就可以立分高下。王朗向大将军曹真夸下海口是在两人未见面之时:“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怎么听怎么有点痴人说梦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出王朗的盲目自信。而且诸葛亮在口才方面的经验值与杀伤力绝对要超过十万点,这一点他不是不知道,王朗明显是在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再看诸葛亮,做出心理准备是在两人见面之后。诸葛亮见对方军师司徒王朗出战,心中暗忖:“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
两人第一番较量,并没有直接开骂,而是分别让军卒传话,王朗让一个士兵到军阵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这句话平淡无奇,王朗倒是蛮谦虚的,本来谦虚是个好品质,但在两军开战的时候还大摆谦虚之风,就太过迂腐了。
而诸葛亮则令护军小校高声传道:“汉丞相与司徒会话。”第一句话,诸葛亮就拿大汉丞相压住了小小的王司徒。接下来王朗开口说话:“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这话一出口就是求饶的语气,竟然问人家为什么不讲道理,为什么要打自己。
诸葛亮见他这么说,只觉得好笑:“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要理由吗,好,那就给你个理由,我近奉后主的命令,远奉先主的遗诏,再往远说,我还奉了大汉天子献帝的诏,前来讨贼,打你是合情合理。
王朗见自己一开口气势上就占了下风,当然感觉很憋气。就在马上运了运气,将提前准备好的一大段说词背了出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上。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王朗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好像见多识广,卖弄起知识来。要紧不要紧的一口气背了一大段。听得人都困了,但他还不觉得累。诸葛亮坐在车上静静地听着,看着他一个人唾沫横飞、气喘吁吁地表演,一言不发。
王朗说到这里,竟然还没有完:“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这么长时间才说到正事上,气势早衰了,只好用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草草收场,但这句话早就被古人在战场上说烂了,既没有创新性,又没有说服力,真是失败。
诸葛亮听到这里,才开始答言。只见诸葛亮镇定自若,先在车上一阵大笑。然后缓缓说道:“吾以为汉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接下来,诸葛亮开口先是以“汉朝元老大臣”讥讽王朗,然后一句话将他所有的言语推翻。接着就开骂了,但骂人的话不只是骂给他一个人听的,而是让大家听的,这样才能让他更加无地自容,所以要“诸军静听”。诸葛亮朗声说:“昔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同样说的是此次战争的背景,但比起王朗开头那段话来要简单多了,不至于听着让人倒胃,这才叫主次分明。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先是一句话骂尽魏国所有官员,其实暗指王朗。诸葛亮骂人骂得阴阳上去、文采飞扬,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到这里开始指名道姓而骂,这才叫有层次感。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连王朗的生前死后全都骂遍,这才是痛快淋漓。
王朗是“汉朝元老大臣”,后又任魏国司徒,属于“三公”之列,自己一生高官厚禄,受人尊敬,如今却被骂得体无完肤,颜面尽失,只觉得又羞又愧,三军面前实在是无地自容,再加上年岁已高,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他只觉得自己的血压骤然升高,心律骤然失常,一大口鲜血喷薄而出之后,当场就摔落马下,命归黄泉。诸葛亮在这场骂战中真可谓出尽了风头。
在与人论辩的时候,最忌浮躁。如果一语不合,就面红耳赤,暴跳如雷,那就等于先乱了自己的阵脚,很难在争斗中占上风;而有心机的人,像诸葛亮,却能气定神闲,以逸待劳,等对手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的时候,再伺机反击。由于诸葛亮对王朗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他的话句句都击在对方要害上,句句在理,又层层深入,这样,只消几句话,就把王朗骂得吐血而死。
所以说,舌辩并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要知己知彼。要知己知彼,要会针对对方言论的破绽进行反击,这样才会无往不胜。
(注:本文由网上信息整理所得,本人一向实事求是,对本问题我也想知道答案,故搜之并整理)
祝您学习进步!
在那个年代,文人把道德看的是很重的。王司徒说的再有理也改变不了他背叛汉朝皇帝这个事实,而背叛皇帝是比背叛亲爹都让人不齿的行为。诸葛亮抓住这一点,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王司徒又是个要脸的,又要讲道德又要升官发财,他自己心里也纠结着呢。结果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阴影被诸葛亮公之于众,还骂的这么难听,还无法反驳人家,被气死是很正常的。
王朗一直是说丞相不识时务,但丞相是举着当时价值观体系的大旗把司徒从小时候由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彻底地骂了一遍,而且句句都极具杀伤力无法辩驳。司徒作为一个要脸的知识分子,年纪这么大,当着两军将士的面丢这么大的人,急火攻心胯下无力就从马上掉下来了,然后就死了。。。
话又说回来了,王司徒说的那几句话完全没有吸引力呀,当着几万将士的面让汉朝的大丞相做叛军的小侯爷,傻子才答应。还有说王司徒不想生灵涂炭的,老曹屠城杀皇后的事被自动忽略了。
诸葛亮与王朗第一番交“口”之前,从两人对此次舌战的准备上看就可以立分高下。王朗向大将军曹真夸下海口是在两人未见面之时:“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怎么听怎么有点痴人说梦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出王朗的盲目自信。而且诸葛亮在口才方面的经验值与杀伤力绝对要超过十万点,这一点他不是不知道,王朗明显是在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再看诸葛亮,做出心理准备是在两人见面之后。诸葛亮见对方军师司徒王朗出战,心中暗忖:“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
两人第一番较量,并没有直接开骂,而是分别让军卒传话,王朗让一个士兵到军阵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这句话平淡无奇,王朗倒是蛮谦虚的,本来谦虚是个好品质,但在两军开战的时候还大摆谦虚之风,就太过迂腐了。
而诸葛亮则令护军小校高声传道:“汉丞相与司徒会话。”第一句话,诸葛亮就拿大汉丞相压住了小小的王司徒。接下来王朗开口说话:“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这话一出口就是求饶的语气,竟然问人家为什么不讲道理,为什么要打自己。
诸葛亮见他这么说,只觉得好笑:“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要理由吗,好,那就给你个理由,我近奉后主的命令,远奉先主的遗诏,再往远说,我还奉了大汉天子献帝的诏,前来讨贼,打你是合情合理。
王朗见自己一开口气势上就占了下风,当然感觉很憋气。就在马上运了运气,将提前准备好的一大段说词背了出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上。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王朗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好像见多识广,卖弄起知识来。要紧不要紧的一口气背了一大段。听得人都困了,但他还不觉得累。诸葛亮坐在车上静静地听着,看着他一个人唾沫横飞、气喘吁吁地表演,一言不发。
王朗说到这里,竟然还没有完:“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这么长时间才说到正事上,气势早衰了,只好用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草草收场,但这句话早就被古人在战场上说烂了,既没有创新性,又没有说服力,真是失败。
诸葛亮听到这里,才开始答言。只见诸葛亮镇定自若,先在车上一阵大笑。然后缓缓说道:“吾以为汉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接下来,诸葛亮开口先是以“汉朝元老大臣”讥讽王朗,然后一句话将他所有的言语推翻。接着就开骂了,但骂人的话不只是骂给他一个人听的,而是让大家听的,这样才能让他更加无地自容,所以要“诸军静听”。诸葛亮朗声说:“昔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同样说的是此次战争的背景,但比起王朗开头那段话来要简单多了,不至于听着让人倒胃,这才叫主次分明。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先是一句话骂尽魏国所有官员,其实暗指王朗。诸葛亮骂人骂得阴阳上去、文采飞扬,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到这里开始指名道姓而骂,这才叫有层次感。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连王朗的生前死后全都骂遍,这才是痛快淋漓。
王朗是“汉朝元老大臣”,后又任魏国司徒,属于“三公”之列,自己一生高官厚禄,受人尊敬,如今却被骂得体无完肤,颜面尽失,只觉得又羞又愧,三军面前实在是无地自容,再加上年岁已高,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他只觉得自己的血压骤然升高,心律骤然失常,一大口鲜血喷薄而出之后,当场就摔落马下,命归黄泉。诸葛亮在这场骂战中真可谓出尽了风头。
在与人论辩的时候,最忌浮躁。如果一语不合,就面红耳赤,暴跳如雷,那就等于先乱了自己的阵脚,很难在争斗中占上风;而有心机的人,像诸葛亮,却能气定神闲,以逸待劳,等对手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的时候,再伺机反击。由于诸葛亮对王朗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他的话句句都击在对方要害上,句句在理,又层层深入,这样,只消几句话,就把王朗骂得吐血而死。
所以说,舌辩并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要知己知彼。要知己知彼,要会针对对方言论的破绽进行反击,这样才会无往不胜。
(注:本文由网上信息整理所得,本人一向实事求是,对本问题我也想知道答案,故搜之并整理)
祝您学习进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