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上大神那么多? 知乎上看到很多回答实在是太精辟了。
2、为什么大神多?
来知乎的人无外乎是这两种目的:学习和分享。
学习:无外乎就是单纯的学习亦或是打发时间增加阅读量。又因日报的问题新鲜度不亚于媒体,也有不少人是为了满足对新闻的需求,而日报也有这方面想法(推出了整点儿新闻)
3、分享:绝大一部分是有空余时间并在一个领域上取得过成就或是有过研究学习,渴望去帮助别人;也有为了取得社交需求或社会认同感,也有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被关注一个品牌或一个公司,在此只是最一个比喻)
知乎从11年初开始只是部分开放,以邀请码的方式邀请一些行业内的知名人士(因为品牌需要传播更何况是一个新公司),之后逐渐的一部分一部分的发放邀请码,究其原因还是那个一切都是为了打造一个以高质量的核心内容。到2013年3月份才开始向公众开放,每一步都很小心。
有之前各行各业的大咖在,为知乎打下殷实的基础,以打造好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有上述所说健康的定位,加上口碑的传播,在知乎里知识是受尊重的,要是题主选择分享有什么理由不选知乎呢?
我虽然用知乎的时间不算早,有所建树的内容也不多,但我知道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在一点一滴成长着就够了。
知乎是从专业性的小众网站开始做问答的,起点就比较高。
其实原本百度知道上也有不少牛人,但相对于知乎来说,百度知道更关心的不是问答的质量,而是浏览量流量和广告插入量等商业化指标或者可以说最简单粗暴的钱字。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也许无所谓,也就是挑一挑能找到个应急用的回答就好,没有也不太指望,但对于常驻的高质量回答者来说,整天看着一堆广告SQ灌水机器人提问,是一种难熬的折磨,非常之没有成就感。
雪上加霜的是百度知道的应对思路 。
百度一方面认为钱可以代替成就感,用了商城这种东西来吸引回答——结果造成更严重的刷分和机器人问答,本身又自作聪明的反复在商城兑换上做鬼,让高水平回答者很难真的获得回报。
另一方面百度知道近几年搞的专家认证和高质量问题,并没有把真正的专家吸引到(因为真心不想花钱,也懒得去跟资格较真),反而是那种追查三代式的个人资料曝光把很多人吓跑了(谁会相信百度的节操把那么多个人信息给你啊)。而所谓的高质量问题更加搞笑,它并没有认真挑选问题的质量(应该是机器选的),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回答者头上,有一堆非常可笑的格式要求和字数要求,还必须通过水平不高还很鸡婆的管理员来人工认证——话说管理员那么多要求,就自己回答了呗,回答者打老半天字,不说能像知乎那样获得一定量的关注,反而被一个jp念叨的想自杀,这成就感从哪儿来?
总的来说,知乎的成功就是百度知道的失败,虽然近年来知乎也遭受了基础用户扩大,总体回答素质下降的问题,但从基本的框架和经营理念来讲,想做的比百度知道更差也很难(已经倒闭的新浪爱问算是难得的一个,可是人家倒闭了)。
我用豆瓣也有这样的疑问,一直好奇,不发工资没有稿费,什么样的人有闲有心有热情写那么长的影评?通过对豆瓣用户做一个年龄和职业调查,我明白了,以学生为主,这完全说得过去。同样,我看过的一个对知乎调查多少证实了我的判断,知乎的学生占比超过90%,可能是前几年的,不知现在占多少。
至于知乎的回答的高质量在于最初吸引来的一批业内大V,我觉得这有赖于李开复个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非常重要,决定了它的起势和基础,打了一个好的开头。这样就迅速聚拢一批专业人士尤其IT为主的学生。百度没有这样的人,即使李彦宏也做不到这么好。
现在这个时代以及未来的趋势,产品都愿意跟着有影响力的名人走,越来越不看所谓公司,只看个人。这个名人无论做什么公司或产品,粉丝都愿意跟随、买单。一个名人新创业一个公司或产品,可以迅速打败百年老牌公司。名人的个人价值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