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写作思路:可以描写参观地质博物馆的过程,通过自己行走以及移动的顺序来进行描写地质博物馆里面的景物,中心要明确。
正文:
十一终于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去地质博物馆。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去地质博物馆?石头有什么好看的呀?那我来告诉你。有一次爸爸去外地出差,带回来一块沉积岩,那块岩石形状很奇特,一层一层的,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它。去地质博物馆可以看到更多的岩石。
我们中午出发,先坐地铁,然后又坐公共车到了西四。地质博物馆是一座浅灰色的大楼。楼右侧是一个巨大的恐龙,名字叫巨型山东龙。楼正面是一尊李四光的头像,旁边还有许多大石头。
地质博物馆一共有四层。第一层是地球;第二层是岩石、宝石;第三层是史前生物;第四层是植物。每个具体的展台前都有一台触摸屏幕,我一点它,上面就会出现一些相关的知识。展厅里还有很多模型。比如地震模型:你用积木搭一栋房子,按下绿色按钮,它就能模仿地震的效果。
我最喜欢的是史前生物厅。这里展出的有三叶虫、菊石、恐龙、孔子鸟等的化石。我还看了一个化石是怎么形成的FlashMV。
参观完地质博物馆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我觉得要学的知识太多了,以后我要多看书,才能更多地了解这些石头。
展开全部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移步换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其主要表现在:(1)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2)进山时抓住林海幽深的特征来写:原始森林广阔无边—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山间的青苔树—无边无际的森林—受巨创后的神木。这样,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游踪线索一以贯之,来去分明。因游踪主人翁多是作者自己,所以一般都宜用第一人称。这样文章以“我”的游程为线索写,不会杂乱。
②立足点的变换必须交代清楚。移步和换景必须保持一致,决不可超越立足点去描绘景物。也就是说,随着主人公的“移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有怎样的“立足点”,就应当有怎样的“观察对象”。
③要形神兼备。形,指外部状貌;神,指本质特征。描写时既不可只求“形”似,也不可有“神”无“形”,形神兼备,似“神”为主,尽量凸现被描写对象的独特性。因此,“移步换景”就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游踪写景,必须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
④粗细要结合。粗略的勾勒和细致的描摹应辨证地统一起来,使人们对被描写的对象既有概括的轮廓印象,又能具体地觉察到景物细部情形,以便对描写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
⑤实写与虚写要辨证地结合。描写要有虚有实,这是一般要求。“移步换景”则应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使读者既能看到实体,又能调动起主观联想和想像。
[例文欣赏]
秋天的晨雾
赵楠
秋天的晨雾像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雾气腾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向东望去,天空呈浅红色,它像一段光滑、柔软的绸子。而太阳呢,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拉起了她那美丽的窗帘,大概在梳妆打扮吧!抬头仰望,只见天空淡红色中略带一点黄色。向西望去,天空呈蓝灰色,这些色彩构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空中被子”,盖住了整个大地。
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毛豆叶上的雾球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我用手在露珠上一点,露珠变成了一滴滴的小水珠,向四面散去。不知不觉中我又来到新村边。向南望去,以往那高高的楼房今天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以前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今天也只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
穿过新村,我迈上公路。街上的人们在雾气中穿行,他们的头发是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澡堂里出来的。拖拉机冒着白烟,慢慢地开着;汽车“嘀嘀”的喇叭声,催着人们向前走,摩托车的车灯,在雾中形成一道笔直的光线;自行车“铃铃”地缓缓前进。正是这些声音,奏起了“雾中晨鸣曲”。
雾,就像一匹乳白色的轻纱,把我和别人隔开了。我望了望四周白茫茫的雾气,感到就像在云海中遨游,太富有诗意啦!假如我是个诗人,我会把它当作一首诗;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会把雾搬回家,让人们欣赏;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会建一间室内雾中游泳馆……
令人陶醉又令人遐想的雾啊,我真想把你永远揽在怀中!
点评:
这是一首诗,在神奇的秋天晨雾中吟唱;这又是一幅画,勾勒出乡村秋晨雾中的美景,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全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断改变观察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使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从原地观察,感到晨雾中的天空像“被子”;漫步在乡村小路,又领略了迷人的晨景;街上的种种音响,又组成了“晨鸣曲”……给人们以清新、神秘的感觉。
移步换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其主要表现在:(1)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2)进山时抓住林海幽深的特征来写:原始森林广阔无边—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山间的青苔树—无边无际的森林—受巨创后的神木。这样,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游踪线索一以贯之,来去分明。因游踪主人翁多是作者自己,所以一般都宜用第一人称。这样文章以“我”的游程为线索写,不会杂乱。
②立足点的变换必须交代清楚。移步和换景必须保持一致,决不可超越立足点去描绘景物。也就是说,随着主人公的“移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有怎样的“立足点”,就应当有怎样的“观察对象”。
③要形神兼备。形,指外部状貌;神,指本质特征。描写时既不可只求“形”似,也不可有“神”无“形”,形神兼备,似“神”为主,尽量凸现被描写对象的独特性。因此,“移步换景”就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游踪写景,必须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
④粗细要结合。粗略的勾勒和细致的描摹应辨证地统一起来,使人们对被描写的对象既有概括的轮廓印象,又能具体地觉察到景物细部情形,以便对描写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
⑤实写与虚写要辨证地结合。描写要有虚有实,这是一般要求。“移步换景”则应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使读者既能看到实体,又能调动起主观联想和想像。
[例文欣赏]
秋天的晨雾
赵楠
秋天的晨雾像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雾气腾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向东望去,天空呈浅红色,它像一段光滑、柔软的绸子。而太阳呢,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拉起了她那美丽的窗帘,大概在梳妆打扮吧!抬头仰望,只见天空淡红色中略带一点黄色。向西望去,天空呈蓝灰色,这些色彩构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空中被子”,盖住了整个大地。
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毛豆叶上的雾球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我用手在露珠上一点,露珠变成了一滴滴的小水珠,向四面散去。不知不觉中我又来到新村边。向南望去,以往那高高的楼房今天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以前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今天也只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
穿过新村,我迈上公路。街上的人们在雾气中穿行,他们的头发是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澡堂里出来的。拖拉机冒着白烟,慢慢地开着;汽车“嘀嘀”的喇叭声,催着人们向前走,摩托车的车灯,在雾中形成一道笔直的光线;自行车“铃铃”地缓缓前进。正是这些声音,奏起了“雾中晨鸣曲”。
雾,就像一匹乳白色的轻纱,把我和别人隔开了。我望了望四周白茫茫的雾气,感到就像在云海中遨游,太富有诗意啦!假如我是个诗人,我会把它当作一首诗;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会把雾搬回家,让人们欣赏;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会建一间室内雾中游泳馆……
令人陶醉又令人遐想的雾啊,我真想把你永远揽在怀中!
点评:
这是一首诗,在神奇的秋天晨雾中吟唱;这又是一幅画,勾勒出乡村秋晨雾中的美景,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全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断改变观察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使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从原地观察,感到晨雾中的天空像“被子”;漫步在乡村小路,又领略了迷人的晨景;街上的种种音响,又组成了“晨鸣曲”……给人们以清新、神秘的感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景物,日出日落、春去春来、云飘雪降、山海湖泊、名胜古迹、城镇村落、街道庭院……哪一样不值得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讴歌,但写景作文让小学生煞是头疼,为什么呢?一是胸中无好词佳句,二是作文言之无序。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侧重训练的作文就是写景作文。根据小学生写景作文的现状和课本的编排情况,我是如何训练写景作文的呢?
一、紧密联系课文指导写作
第一单元的《海上日出》、《夕照》、《迷人的张家界》,还有积累运用一的《大理三塔》,这些文章都是很好的写景范文。
海上日出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日出的过程;《夕照》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如诗的夕照;《大理三塔》按空间顺序写出了三塔的样子。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写景作文要按一定顺序去写,并见识了各种顺序。学生还知道了写景作文在描写时,要“寓情于景”,要带着感情去描写,展开丰富的想象,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手法。如:联想、比喻、夸张等。只有这样枯燥的景物描写才会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才会吸引读者。当然学生还知道了文章写得这样细致传神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
二、读万卷书,过语句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势在必行。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强化训练词语。学生饱览写景的文章,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好词佳句。
三、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经过上面两个环节,学生为写景作文已作好准备工作,下面就是实战演习了。事也凑巧,天助我也!那天天降暴雨,天昏地暗。暴雨入注。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观察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学生观察得很细。之后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这场暴雨,并且写出了特点。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大雨倾盆时:粗大的雨点,狂暴地落在屋顶上,整个天空似乎要崩塌下来,电闪雷鸣、暴风骤雨,似乎要把这个世界吞没。雨下得更大了,大地间像挂上了一幅巨大的珠帘。另一学生这样写天晴雨住时:大雨终于筋疲力尽了,雨渐渐地小了,树木又精神振奋地站了起来,乌云渐渐地退了,太阳露出了笑脸。
这次习作之后我又让学生观察了校园,写校园的景色。在写秋天的校园时,该生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丑菊”,用他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白花凋零,惟丑菊独放异彩。他在作文中这样写到:秋天五颜六色的花儿都不愿自己先凋谢,还想一直比下去。这时丑菊开花了,别的花儿,一看见丑菊那漂亮的鲜嫩的小花,都心甘情愿地低下了头。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学生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文。当然这不是剧终,贵在坚持。我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睁大双眼看世界,留心观察、留意生活、留住精彩!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侧重训练的作文就是写景作文。根据小学生写景作文的现状和课本的编排情况,我是如何训练写景作文的呢?
一、紧密联系课文指导写作
第一单元的《海上日出》、《夕照》、《迷人的张家界》,还有积累运用一的《大理三塔》,这些文章都是很好的写景范文。
海上日出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日出的过程;《夕照》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如诗的夕照;《大理三塔》按空间顺序写出了三塔的样子。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写景作文要按一定顺序去写,并见识了各种顺序。学生还知道了写景作文在描写时,要“寓情于景”,要带着感情去描写,展开丰富的想象,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手法。如:联想、比喻、夸张等。只有这样枯燥的景物描写才会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才会吸引读者。当然学生还知道了文章写得这样细致传神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
二、读万卷书,过语句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势在必行。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强化训练词语。学生饱览写景的文章,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好词佳句。
三、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经过上面两个环节,学生为写景作文已作好准备工作,下面就是实战演习了。事也凑巧,天助我也!那天天降暴雨,天昏地暗。暴雨入注。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观察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学生观察得很细。之后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这场暴雨,并且写出了特点。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大雨倾盆时:粗大的雨点,狂暴地落在屋顶上,整个天空似乎要崩塌下来,电闪雷鸣、暴风骤雨,似乎要把这个世界吞没。雨下得更大了,大地间像挂上了一幅巨大的珠帘。另一学生这样写天晴雨住时:大雨终于筋疲力尽了,雨渐渐地小了,树木又精神振奋地站了起来,乌云渐渐地退了,太阳露出了笑脸。
这次习作之后我又让学生观察了校园,写校园的景色。在写秋天的校园时,该生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丑菊”,用他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白花凋零,惟丑菊独放异彩。他在作文中这样写到:秋天五颜六色的花儿都不愿自己先凋谢,还想一直比下去。这时丑菊开花了,别的花儿,一看见丑菊那漂亮的鲜嫩的小花,都心甘情愿地低下了头。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学生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文。当然这不是剧终,贵在坚持。我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睁大双眼看世界,留心观察、留意生活、留住精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