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要干什么?
在这一天,情侣可以一起约会,逛街。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推荐于2017-11-18
农历七月初七,迎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俗称“乞巧节”。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是中国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广大妇女乞巧意在“乞巧艺、求巧配”。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各种乞巧活动。这一习俗大约在汉代就已有了,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等多种。
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晚上,广大妇女们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能“得巧”。“穿针乞巧”始于汉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乞巧方式。
此外,民间还有两种乞巧方法:一种是“喜蛛应巧”,它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另一种是“投针验巧”的方法,流行于明清时期。七月七日上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待水面凝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云彩、花朵之形,就是“得巧”,如果出现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
清代诗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诗》中写道:“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这首诗写的就是“投针验巧”,除了乞求高超的手艺外,还暗暗乞求配一个如意郎君。
民俗专家表示,七夕“乞巧”“乞艺”“乞智慧”“乞幸福”“乞婚姻”的民间习俗,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也彰显了“乞巧节”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织女,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1.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2.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
3.“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4.“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3%E5%A4%95%E8%8A%82/226647?fr=aladdin
农历七月初七,迎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俗称“乞巧节”。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是中国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广大妇女乞巧意在“乞巧艺、求巧配”。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各种乞巧活动。这一习俗大约在汉代就已有了,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等多种。
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晚上,广大妇女们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能“得巧”。“穿针乞巧”始于汉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乞巧方式。
此外,民间还有两种乞巧方法:一种是“喜蛛应巧”,它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另一种是“投针验巧”的方法,流行于明清时期。七月七日上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待水面凝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云彩、花朵之形,就是“得巧”,如果出现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
清代诗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诗》中写道:“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这首诗写的就是“投针验巧”,除了乞求高超的手艺外,还暗暗乞求配一个如意郎君。
民俗专家表示,七夕“乞巧”“乞艺”“乞智慧”“乞幸福”“乞婚姻”的民间习俗,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也彰显了“乞巧节”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