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小故事50字以下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中胜战计的第三计借刀杀人,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明代戏剧《三祝记》中,这是谁要借刀杀谁呢?所谓的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不用自己的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保存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可以巧妙的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致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此计使用率最高,因为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
春秋时期,郑桓公想要灭掉刽国,于是郑桓公在国内举行了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并公开宣布刽国的那些精兵良将,已经和自己约好,准备里应外合夺取刽国。
然后还煞有介事地把伪造的盟书埋在祭坛下面,故意让刽国间谍偷走,刽国国王拿到盟书后,以为群臣要叛变,立即把名单上的人都抓了起来,郑桓公随后向刽国国王发出威胁,声称如若不释放这些人,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这下将信将疑的刽国国王,彻底相信了郑桓公的阴谋,然后下令把他们全部处死,郑桓公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就攻打了过来,一举灭掉刽国,刽国国王这时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但为时已晚。吕布英勇过人,闻名于世,最后还是被曹操给活捉了。
吕布这个时候是有意投降曹操的,但曹操本性多疑。对吕布的诚意有所怀疑。正在这个时候,刘备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导致曹操下令处置了吕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刀杀人
1、张居正借冯宝除高拱
张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为了要夺权,也不惜使用其移尸嫁祸阴谋。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太监冯保,居中用事。大学士张居正明白要夺权专政,非借冯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结好冯保,称兄道弟。
这时,独握朝政大权的是内阁大学士高拱,高拱和张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宫,突有一无须男子,作宦官状,疾趋而来,左右见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显有行刺企图。神宗即命冯保审问,此人供说名叫王大臣,来自南方的戚继光的营里。
冯保闻言大惊,立即停审,亲往见张居正,问如何处置。张居正说:“高拱此人,屡想把你逐出宫外,此番可打蛇随棍上,乘机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无忧。何况戚继光正握南北军权,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冯保闻言大喜,回来即叫亲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对疑犯王大臣说:“下次审问的时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行刺的,便可赦你无罪,还会升你官做锦衣卫,赏赐千金。如不这般说,必会把你打死。”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诱下,自然勉强答应照办了。
到第二次审问的时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内幕复杂,都列席旁听。冯保这位无须主审官便问疑犯:“大胆王大臣,你来行刺,究竟受谁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时在狱中已吃尽拷打之苦,此时便愤然回答:“是你教我说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听之人大哗起来,冯保闻言大惊,即宣布退庭,不敢复问。
第二天再审,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哑毒,不能说话,冯保不待细审,即朱笔一批,押犯人往午门斩首。
在此情况之下,高拱也不安于位了,让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权,便落在张居正手里。
2、宋太祖借李煜杀林仁肇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稳固了中央政权,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
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
可巧开宝四年(971),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
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
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使者用钱财贿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张林的画像。使者拿着画像回来复命,宋太祖命人把画像挂在自己的侧室。
一天,李从善来见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领到侧室。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道:“这是我国武将林仁肇的画像,怎么会挂在这里?”
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说:“你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告诉你也没什么。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书让他来京城,他已经答应投降,先送来画像以表诚心归顺。”
李从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怀疑林仁肇心怀二心,在一次设宴招待林仁肇时,让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药。
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宋太祖听到林仁肇的死讯后,立即发兵攻打南唐,很快就灭了南唐。
3、藩王借景帝杀晁错
汉景帝即位后,决心像其父文帝那样,把天下治理好。汉景帝听说晁错很有才能,就提升他当御史大夫。
忠心耿耿的晁错看到分封的那些藩王势力越来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的约束,担心这样下去汉朝的天下会弄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于是,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藩。汉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势力,但又怕他们借机造反,不敢妄动,就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各王眼见自己的封地要被削减,都怨恨晁错,于是吴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了。
汉景帝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边拜窦婴为大将,出兵应付叛军。
窦婴与晁错原来就不和,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意见,他一直把晁错视为眼中钉。窦婴把个人的私怨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要,决定借汉景帝之手除掉晁错。
窦婴派去的人对汉景帝说:“七王发兵是冲着晁错来的。高祖分封同姓为王,已成规矩,晁错非得要削藩,这不是存心与刘氏作对吗?只要皇上斩了晁错,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还给他们土地,他们一定会退兵。”
昏庸的汉景帝竟然听从了这个建议,把晁错真的给杀了。汉景帝原以为化干戈为玉帛了,可是七王并未罢兵,而且攻势较以前更甚。
这时,大将军周亚夫派使者告诉汉景帝说:“吴王成心要造反,已经几十年了,这次是借晁错削藩为名发兵,想不到皇上听信谗言把晁错杀了。今后恐怕没有谁再向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恍然大悟,但后悔已晚。后来,七王之乱被平定下去,汉朝的中央集权加强了,只可惜晁错已被灭门三族。
4、刘秀刘玄杀李轶
刘秀与刘玄决裂后,率兵向长安进军。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重地,刘玄派李轶去镇守,以阻挡刘秀大军的西进。
刘秀手下一名叫冯异的将军写信劝李轶归顺刘秀。李轶看完信后,内心十分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脱离刘玄,但是他又不敢轻易投靠刘秀。
因为他曾参与杀害刘秀之兄的活动,担心刘秀不容他。于是,李轶在给冯异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今天你我都在镇守军事要地,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我们能同心同德,那我还有什么顾虑呢?请将我的意思转达给萧王,我愿为他尽微薄之力。”
冯异看到这封意思委婉的信后,明白李轶是叫自己保证他归顺后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禄。于是,冯异一方面给李轶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阳周围各县,看李轶是否援救,以试探他有无诚意。
李轶果然不与冯异交战。冯异见李轶言行一致,就把此事的前后经过向刘秀作了报告,并递上李轶的信,劝刘秀接受李轶的归顺。
刘秀深知李轶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招降后仍是心头之患。但是,若拒之门外,对战局又十分不利。
刘秀经反复考虑,终于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刘秀在给冯异的回信中,避而不谈是否接受李轶的归顺,只是提醒说:“李轶这个人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看出他的心思。大家还是各自坚守阵地为好,防止李轶耍花招。”
然后,刘秀故意将李轶归降的事泄露出去。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李轶心怀二意,就派人将他刺杀了。洛阳驻军失去主将,军心动摇,许多人投奔到了刘秀这一边。
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了刘秀的用意:借刘玄之手杀掉李轶,既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害降将的坏名声。
5、努尔哈赤借崇祯杀袁崇焕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当,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
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
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
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
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