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城的历史介绍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州治初设新罗旧邑址,长汀县附郭,县治在九龙水源长汀村(即今上杭县城北7.5公里处九州乡)。约唐上元元年(760年),汀州治所迁东坊口大丘头(今碰辩长汀县北郊),长汀县治随迁距州治1公里许的县基岭,仍为附郭。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迁到白石村(今长汀城内),“筑土城卧龙山阳,西北负山,东濒汀江河,南踞卧龙山麓”,范围较小。县治随州迁至离州治约200步(今长汀城内,宋时叫衣锦乡),仍为附郭。州治背山面水,向阳开阔,从此历代因袭,范围逐步扩大。唐大中初年(859年),刺史刘歧始建敌楼179间,筑子城,修拓陈剑所戚岩迁壁垒,称“雄镇”。
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刘均大规模扩建州城,所筑土城周长达5里254步,城墙基宽3丈,厚1丈,高1丈8尺;又开挖城壕引西溪水东流,州城扩展范围,东至朝天门,南至广储门,西至西城门,北至卧龙山襟(见图示“宋元土城”)。长汀县治仍附于州城外(即城壕南)。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府杨世芳及长汀知县王邈,筑土为县城,总长619丈9尺,堞2180多个。汀州府形成两圈城墙,内圈为汀州府城墙,外圈为长汀县城墙(见图示“明高吵御清古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郡守沈应奎倡议拆除府城墙,使州、县合并。明崇祯九年(1636年),增修城墙670丈,同年十月告竣。府城墙全部拆除,州、县合一。这时城墙以汀江为界,从东向南绕到西,围到卧龙山襟。现在长汀人称之为城内。
自宋至清初,外地商人、工匠来者日多,作坊、商店逐年增加,城市人口剧增,城内容纳不下,因而府城范围逐步扩展到城外(即水东市外大片地区)。至清朝中晚期,在城外形成营背街、桥下坝街以及其他众多街巷。至此,汀州城基本定型,成为闽西最大城市。
汀州古城墙,位于位于福建长汀县汀州镇,依山傍水,环抱全城,形状宛如“观音挂珠”。它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把半座卧龙山都圈进城内,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汀州古城独具的特色,犹如挂在观音菩萨脖子上的佛珠,所以有“观音挂珠”美誉。
汀州古城墙是汀州古城的外包装,它把汀州城隍庙、文庙、天后宫等古建筑,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央苏区红军医院——福音医院、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所在地——云骧阁、红四军入闽时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辛耕别墅等红色景点和明清古街,古居宅群,古寺庙群等包裹在一起,形成丰富的密集型人文景观。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