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一轮的课改,将“科学探究”列入了课程标准,它既是“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误区。
(一)学生动手多,动脑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学生经过的一番猜想、讨论与交流之后,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探究,而且探究时间也比较长。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动手操作了,但往往只是动动手而已,缺乏严谨认真、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到底在探究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这样的探究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
(二)少数学生当主角,多数学生是观众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探究全部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是看别的学生探究。所谓探究交流也只是少数学生的霸权。
(三)教师为完成“目标”进行轨道式教学
教师为追求探究课形式的“完美”和目标达成的“圆满”,在探究课堂上按照自己的事先预设主宰着课堂。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收集事实与证据、实验或检验、对实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看似是学生的“功劳”,实质还是由教师“强导硬诱”,“包”干出来的。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轨道式教学,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制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面对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注意力必须从学生做什么探究转到学生应该怎样做探究,怎样设计,把问题的重点放在思维构建上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应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如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探究式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怀特指出,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部需要,这种内部需要会引起个体的好奇行为和探索行为,并表现为求知欲。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中发现问题
如何从生活、现象中挖掘发现隐蔽的问题呢?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比较,形成一个具体明确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演变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例如,在没有学习“电磁感应”知识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通电导体能使它旁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中猜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许可以生电,即放在磁体旁的闭合线圈中也许就会有电流通过,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适当加以点拨,便使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等。
2.准备利于探究的材料
科学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作用较大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现象或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能显现事物特征的材料或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愿望,使他们愉快的,积极主动地探求和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磁铁有磁性》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类材料,
作为新一轮的课改,将“科学探究”列入了课程标准,它既是“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误区。
(一)学生动手多,动脑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学生经过的一番猜想、讨论与交流之后,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探究,而且探究时间也比较长。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动手操作了,但往往只是动动手而已,缺乏严谨认真、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到底在探究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这样的探究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
(二)少数学生当主角,多数学生是观众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探究全部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是看别的学生探究。所谓探究交流也只是少数学生的霸权。
(三)教师为完成“目标”进行轨道式教学
教师为追求探究课形式的“完美”和目标达成的“圆满”,在探究课堂上按照自己的事先预设主宰着课堂。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收集事实与证据、实验或检验、对实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看似是学生的“功劳”,实质还是由教师“强导硬诱”,“包”干出来的。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轨道式教学,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制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面对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注意力必须从学生做什么探究转到学生应该怎样做探究,怎样设计,把问题的重点放在思维构建上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应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如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探究式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怀特指出,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部需要,这种内部需要会引起个体的好奇行为和探索行为,并表现为求知欲。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中发现问题
如何从生活、现象中挖掘发现隐蔽的问题呢?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比较,形成一个具体明确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演变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例如,在没有学习“电磁感应”知识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通电导体能使它旁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中猜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许可以生电,即放在磁体旁的闭合线圈中也许就会有电流通过,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适当加以点拨,便使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等。
2.准备利于探究的材料
科学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作用较大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现象或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能显现事物特征的材料或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愿望,使他们愉快的,积极主动地探求和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磁铁有磁性》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类材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