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梅的个人履历
孙晓梅:“世大会”的文化使者 在电视主持人这个行当中,有勇气在一个“看腻”的栏目一干就是10年的主持人为数不多,能被广大观众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更是凤毛麟角,况且还是主持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栏目呢!从10分钟的《下周屏幕》改版为眼下30分钟的《电视你我他》,10年的流金岁月,这个栏目才“长”了20分钟,可见,孙晓梅是个“坚韧不拔”的人。 大学毕业后,孙晓梅就到央视主持《下周屏幕》等被人们认为不是栏目的栏目,虽然只有几十秒钟的出镜时间,但她依然忘我地工作着。“我接受的教育比较传统,我知道做一行就要爱一行,做每件事都应认真对待。虽然节目小,时间短,但也不能放松自己。”在孙晓梅眼里,这微不足道的节目仍有许多看不到的优势,有很多潜力可挖。10年来,这种平和的心态,加上勤恳、踏实地工作使她终于赢得“小栏目、大主持”的美誉。而让人惊讶的是,1999年,公派留美进修的孙晓梅的“一篇”作业,竟拿下了当年的NationalVideographerAward(全美纪录片奖)。据悉,此奖项是中国电视人首次荣获。更让人不解的是,回国后,大家都以为这次“小池难养大鱼”了,谁知她还是一头扎进《电视你我他》。“我一直是很清醒的,一个栏目、一个主持人能够被观众认可需要漫长的时间。脑袋一热一变,很可能背道而驰。”其实让孙晓梅难以割舍和《电视你我他》情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她认为节目现在只能说“不错”,还谈不上“最好”。所以,“我要把节目的潜力一点点挖掘出来,无论做什么事,除了不做,要做就把它做透,做得最好。”
艺多不压身 孙晓梅出生在上海,不到两周岁的时候,便随父母迁居到福建。父亲曾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指挥,母亲是一名舞蹈演员。3个孩子中,孙晓梅排“老幺”。谁要是问孙晓梅是哪儿的人,她都会自豪地回答:“福建人。” “我是5岁开始学小提琴的,这条贼船一上就是12年。那时候,全家人只要聚在一起,就是唱歌、跳舞、拉琴,热闹极了。邻居们特羡慕我家‘歌舞升平’的气氛。”聊到童年,孙晓梅似乎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有一天,孙晓梅的哥哥在门前拉舒伯特的《小夜曲》,小小的孙晓梅一人坐在自家的木楼梯上,听着听着泪水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还一脸难过的表情。哥哥惊呆了,一把搂过孙晓梅,“哎呀,不得了啦,我小妹能听懂音乐了。”害羞的孙晓梅特不好意思地说:“哥,你可不可以教我拉小提琴呀?”孙晓梅的父母为此高兴得不得了。母亲忙托人从上海捎来一把最小的小提琴。 高中毕业的那年,孙晓梅手里攥着两张录取通知书:一份来自福建师范学院音乐系,另一份是北广的。她选择了后者,于是,这世上少了一个小提琴“匠人”,多了一个艺多不压身的电视主持人。 1989年,孙晓梅从北广播音系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起了《下周屏幕》。当时,观众就对这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儿颇有好感,但如果没有1990年《综艺大观》的那台特别节目,孙晓梅肯定不会那么顺利的成为“腕儿”级主持人。这些年来,在观众眼里,以流星般的速度划过夜空的主持人还少吗? 那天,孙晓梅深情演唱的那首《情义无价》,相信至今还印在许多观众的脑海里。“这不是那个播节目预告的女孩儿嘛,还真有两下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我身边就有人这样说过。 不久,“有两下子”的孙晓梅又使出看家本领,一曲如泣如诉的小提琴独奏,通过央视这一全国最为强势的媒体,走进了广大观众的心里。 接下来,“不避亲”的孙晓梅毅然代表广播电视系统参加了央视举办的“五洲杯”歌手大赛,并一举杀入了决赛。次年,还出版了个人演唱专辑《轻轻地问,轻轻地唱》,结果又是一通热销。 “节目的红火与我拉小提琴和登台演唱是互动的,如果仅凭每周10分钟的《下周屏幕》,我想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所以,我觉得主持人多才多艺是有助于事业的发展的。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了我那么多的艺术细胞。”孙晓梅这话可真说到点子上了。
将《电视你我他》进行到底 “一个栏目被观众认可和接受需要漫长的时间。现在观众提起《电视你我他》就会想到孙晓梅,同样,只要聊起孙晓梅就不能不提到《电视你我他》。就像一个服装的品牌,已经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了,有它的风格了,那么,要有所改变,就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决不能脑子一热,一冲动,就与曾经的自己‘背道而驰’。再说,我对这个栏目有着深切的感情,不是说割舍就能割舍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这个节目目前还不能算是做到最好,节目本身还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挖掘,还能做得更出彩。”孙晓梅几乎是一口气讲了这么多的话。 1993年以前的《下周屏幕》只是介绍下一个星期的节目预告,说白了就是节目的广告。后来,孙晓梅向台领导提出要把自己主持的《下周屏幕》和《电视你我他》合二为一,组成一个15分钟的《电视你我他》。当初孙晓梅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中央电视台也曾有好几个栏目找上门来希望与她合作,她自己也斟酌过,也曾非常希望能和导演一起创作一些适合中国观众口味的电视娱乐节目,最好是自己独立去制作一个节目或是栏目。不过,最终她还是回到了娘家——《电视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