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自己写的,要的拿去。
言语尽风流
——《世说新语》一则赏析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竟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部文人雅士教科书,我们今天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邓艾,邓士载。邓艾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替人放牛为生,有次偶然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大受鼓舞,便给自己取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同名的,称呼起来不方便,就改成了士载。这个“载”字,很有些“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在里头,可见邓艾从小便是位有志青年。同一同放牛的同僚们不同,邓艾的眼睛不仅会寻找清澈的水源和鲜嫩的牧草,还会观察名山大川的地势和地形,他时常用手指着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这个怪异行为没少受人嘲笑。然而金子终究是金子,沙砾的打磨、流水的侵蚀只能让它愈加光彩夺目。终于有一天,邓艾率领大军灭掉蜀国,替孟德完成了一半遗愿。
魏晋名士一般都有些迥异于常人之处,在那个豪门大姓子孙满堂起名又喜欢用单字的时代,重名现象层出不穷。世说里第一豪门琅琊临沂王氏内部就有好几位同名的,如王融、王琛等,若和太原王氏浑到一起,同名的更多,比方说那两位王浑。这时一个人的特殊秉性或嗜好反倒成了他最好的名片。有爱马癖的王济、爱钱癖的和峤、爱左传癖的杜预,都因癖好闻名一方。也有少数人不太光彩,跟着自身的缺陷出了名。陆云一笑就停不住,掉河里差点淹死;周顗一醉就醒不来,人称“三日仆射”;邓艾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说话及不流畅,都是这种情况。
邓艾口吃,常自称“艾艾”。有好事者将其与西汉口吃将军周昌的“期期”合并起来,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期期艾艾”。发迹前不好说,发迹之后敢于当面嘲笑的人就不多了,这回知难而进的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是魏国权臣,早将魏国皇帝权力架空,所以他和邓艾的关系名为同僚,实则君臣。有一天这皇帝闷得慌,突然想起来拿邓艾寻开心,便问:“小邓啊,你常说‘艾艾’,你到底叫邓几个艾啊?”
这时邓艾面临的处境很艰难,不予理睬吧,扫了皇帝的雅兴,指不定哪天一个艾都没有了;照实回答吧,太伤自尊了。不过这难不倒口拙心慧的邓士载,他应声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之不可见,来者犹可追。’”短短十来字,被后人频繁引用到难以计数的地步,光是名篇就有《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据此化出的名句“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古人认为凤是神鸟,逢盛世方才现身,所以有“龙凤呈祥”之说。接舆以凤喻孔子,讥笑他自诩“圣人”却在乱世中不停奔走呼告,实在是大大贬低了自己的身份。邓艾用接舆“凤兮凤兮”比照自己“艾艾”,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权威者的人身攻击,更在无形之中以凤自比,提高了身价,实在是难得的妙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机智问答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士”的人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惊人之语,令人刮目相看。汉末著名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家中婢女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站在泥地里,另一个婢女过来看笑话,幸灾乐祸地问“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呀?”这句话出自《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面对同伴丢过来的“示威”篇,受罚婢女毫不犹豫回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跑过去申诉,正好碰到他在发怒”,同样出自《诗经》,同样出自《邶风》,篇名是《柏舟》。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诗歌语言回答令人尴尬的问题,并且做到回答引文与提问出处高度一致,真可谓风雅至极。不知道郑玄听说这件事后有没有破涕为笑,反正“诗婢”美谈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由此想到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都说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二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文学作品中充斥大量生活语言会显得俚俗,读起来索然无味;生活中满口的文学语言又会被认为是穷酸迂腐,不通世故。但如果在恰当的地方适量运用另一种语言,往往会给原有的话语系统增加一抹亮色,令其大放异彩。记得有次怒气冲冲地质问初一同学是否抄了自己的作业,结果得到轻描淡写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顿时怒气全消,暗自佩服了良久。当然,想要在言谈中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却没有深厚文化素养,实在无异于无米之炊。
言语尽风流
——《世说新语》一则赏析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竟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部文人雅士教科书,我们今天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邓艾,邓士载。邓艾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替人放牛为生,有次偶然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大受鼓舞,便给自己取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同名的,称呼起来不方便,就改成了士载。这个“载”字,很有些“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在里头,可见邓艾从小便是位有志青年。同一同放牛的同僚们不同,邓艾的眼睛不仅会寻找清澈的水源和鲜嫩的牧草,还会观察名山大川的地势和地形,他时常用手指着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这个怪异行为没少受人嘲笑。然而金子终究是金子,沙砾的打磨、流水的侵蚀只能让它愈加光彩夺目。终于有一天,邓艾率领大军灭掉蜀国,替孟德完成了一半遗愿。
魏晋名士一般都有些迥异于常人之处,在那个豪门大姓子孙满堂起名又喜欢用单字的时代,重名现象层出不穷。世说里第一豪门琅琊临沂王氏内部就有好几位同名的,如王融、王琛等,若和太原王氏浑到一起,同名的更多,比方说那两位王浑。这时一个人的特殊秉性或嗜好反倒成了他最好的名片。有爱马癖的王济、爱钱癖的和峤、爱左传癖的杜预,都因癖好闻名一方。也有少数人不太光彩,跟着自身的缺陷出了名。陆云一笑就停不住,掉河里差点淹死;周顗一醉就醒不来,人称“三日仆射”;邓艾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说话及不流畅,都是这种情况。
邓艾口吃,常自称“艾艾”。有好事者将其与西汉口吃将军周昌的“期期”合并起来,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期期艾艾”。发迹前不好说,发迹之后敢于当面嘲笑的人就不多了,这回知难而进的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是魏国权臣,早将魏国皇帝权力架空,所以他和邓艾的关系名为同僚,实则君臣。有一天这皇帝闷得慌,突然想起来拿邓艾寻开心,便问:“小邓啊,你常说‘艾艾’,你到底叫邓几个艾啊?”
这时邓艾面临的处境很艰难,不予理睬吧,扫了皇帝的雅兴,指不定哪天一个艾都没有了;照实回答吧,太伤自尊了。不过这难不倒口拙心慧的邓士载,他应声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之不可见,来者犹可追。’”短短十来字,被后人频繁引用到难以计数的地步,光是名篇就有《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据此化出的名句“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古人认为凤是神鸟,逢盛世方才现身,所以有“龙凤呈祥”之说。接舆以凤喻孔子,讥笑他自诩“圣人”却在乱世中不停奔走呼告,实在是大大贬低了自己的身份。邓艾用接舆“凤兮凤兮”比照自己“艾艾”,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权威者的人身攻击,更在无形之中以凤自比,提高了身价,实在是难得的妙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机智问答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士”的人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惊人之语,令人刮目相看。汉末著名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家中婢女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站在泥地里,另一个婢女过来看笑话,幸灾乐祸地问“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呀?”这句话出自《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面对同伴丢过来的“示威”篇,受罚婢女毫不犹豫回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跑过去申诉,正好碰到他在发怒”,同样出自《诗经》,同样出自《邶风》,篇名是《柏舟》。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诗歌语言回答令人尴尬的问题,并且做到回答引文与提问出处高度一致,真可谓风雅至极。不知道郑玄听说这件事后有没有破涕为笑,反正“诗婢”美谈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由此想到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都说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二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文学作品中充斥大量生活语言会显得俚俗,读起来索然无味;生活中满口的文学语言又会被认为是穷酸迂腐,不通世故。但如果在恰当的地方适量运用另一种语言,往往会给原有的话语系统增加一抹亮色,令其大放异彩。记得有次怒气冲冲地质问初一同学是否抄了自己的作业,结果得到轻描淡写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顿时怒气全消,暗自佩服了良久。当然,想要在言谈中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却没有深厚文化素养,实在无异于无米之炊。
2010-08-23
展开全部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文学第四,方正第五,雅量第六,识鉴第七,赏誉第八,品藻第九,规箴第十,捷悟第十一,夙慧第十二,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自新第十五,企羡第十六,伤逝第十七,栖逸第十八,贤媛第十九,术解第二十,巧艺第二十一,崇礼第二十二,任诞第二十三,简傲第二十四,排调第二十五,轻诋第二十六,假谲第二十七,黜免第二十八,俭啬第二十九,汰侈第三十,忿狷第三十一,谗险第三十二,尤悔第三十三,纰漏第三十四,惑溺第三十五,仇隙第三十六.这是这部书想要说明的做人应有的品格,谁先谁后一目了然,也许为人处事只是如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己写的,要的拿去。
言语尽风流
——《世说新语》一则赏析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竟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部文人雅士教科书,我们今天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邓艾,邓士载。邓艾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替人放牛为生,有次偶然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大受鼓舞,便给自己取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同名的,称呼起来不方便,就改成了士载。这个“载”字,很有些“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在里头,可见邓艾从小便是位有志青年。同一同放牛的同僚们不同,邓艾的眼睛不仅会寻找清澈的水源和鲜嫩的牧草,还会观察名山大川的地势和地形,他时常用手指着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这个怪异行为没少受人嘲笑。然而金子终究是金子,沙砾的打磨、流水的侵蚀只能让它愈加光彩夺目。终于有一天,邓艾率领大军灭掉蜀国,替孟德完成了一半遗愿。
魏晋名士一般都有些迥异于常人之处,在那个豪门大姓子孙满堂起名又喜欢用单字的时代,重名现象层出不穷。世说里第一豪门琅琊临沂王氏内部就有好几位同名的,如王融、王琛等,若和太原王氏浑到一起,同名的更多,比方说那两位王浑。这时一个人的特殊秉性或嗜好反倒成了他最好的名片。有爱马癖的王济、爱钱癖的和峤、爱左传癖的杜预,都因癖好闻名一方。也有少数人不太光彩,跟着自身的缺陷出了名。陆云一笑就停不住,掉河里差点淹死;周顗一醉就醒不来,人称“三日仆射”;邓艾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说话及不流畅,都是这种情况。
邓艾口吃,常自称“艾艾”。有好事者将其与西汉口吃将军周昌的“期期”合并起来,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期期艾艾”。发迹前不好说,发迹之后敢于当面嘲笑的人就不多了,这回知难而进的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是魏国权臣,早将魏国皇帝权力架空,所以他和邓艾的关系名为同僚,实则君臣。有一天这皇帝闷得慌,突然想起来拿邓艾寻开心,便问:“小邓啊,你常说‘艾艾’,你到底叫邓几个艾啊?”
这时邓艾面临的处境很艰难,不予理睬吧,扫了皇帝的雅兴,指不定哪天一个艾都没有了;照实回答吧,太伤自尊了。不过这难不倒口拙心慧的邓士载,他应声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之不可见,来者犹可追。’”短短十来字,被后人频繁引用到难以计数的地步,光是名篇就有《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据此化出的名句“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古人认为凤是神鸟,逢盛世方才现身,所以有“龙凤呈祥”之说。接舆以凤喻孔子,讥笑他自诩“圣人”却在乱世中不停奔走呼告,实在是大大贬低了自己的身份。邓艾用接舆“凤兮凤兮”比照自己“艾艾”,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权威者的人身攻击,更在无形之中以凤自比,提高了身价,实在是难得的妙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机智问答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士”的人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惊人之语,令人刮目相看。汉末著名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家中婢女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站在泥地里,另一个婢女过来看笑话,幸灾乐祸地问“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呀?”这句话出自《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面对同伴丢过来的“示威”篇,受罚婢女毫不犹豫回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跑过去申诉,正好碰到他在发怒”,同样出自《诗经》,同样出自《邶风》,篇名是《柏舟》。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诗歌语言回答令人尴尬的问题,并且做到回答引文与提问出处高度一致,真可谓风雅至极。不知道郑玄听说这件事后有没有破涕为笑,反正“诗婢”美谈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由此想到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都说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二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文学作品中充斥大量生活语言会显得俚俗,读起来索然无味;生活中满口的文学语言又会被认为是穷酸迂腐,不通世故。但如果在恰当的地方适量运用另一种语言,往往会给原有的话语系统增加一抹亮色,令其大放异彩。记得有次怒气冲冲地质问初一同学是否抄了自己的作业,结果得到轻描淡写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顿时怒气全消,暗自佩服了良久。当然,想要在言谈中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却没有深厚文化素养,实在无异于无米之炊。
言语尽风流
——《世说新语》一则赏析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竟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部文人雅士教科书,我们今天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邓艾,邓士载。邓艾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替人放牛为生,有次偶然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大受鼓舞,便给自己取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同名的,称呼起来不方便,就改成了士载。这个“载”字,很有些“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在里头,可见邓艾从小便是位有志青年。同一同放牛的同僚们不同,邓艾的眼睛不仅会寻找清澈的水源和鲜嫩的牧草,还会观察名山大川的地势和地形,他时常用手指着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这个怪异行为没少受人嘲笑。然而金子终究是金子,沙砾的打磨、流水的侵蚀只能让它愈加光彩夺目。终于有一天,邓艾率领大军灭掉蜀国,替孟德完成了一半遗愿。
魏晋名士一般都有些迥异于常人之处,在那个豪门大姓子孙满堂起名又喜欢用单字的时代,重名现象层出不穷。世说里第一豪门琅琊临沂王氏内部就有好几位同名的,如王融、王琛等,若和太原王氏浑到一起,同名的更多,比方说那两位王浑。这时一个人的特殊秉性或嗜好反倒成了他最好的名片。有爱马癖的王济、爱钱癖的和峤、爱左传癖的杜预,都因癖好闻名一方。也有少数人不太光彩,跟着自身的缺陷出了名。陆云一笑就停不住,掉河里差点淹死;周顗一醉就醒不来,人称“三日仆射”;邓艾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说话及不流畅,都是这种情况。
邓艾口吃,常自称“艾艾”。有好事者将其与西汉口吃将军周昌的“期期”合并起来,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期期艾艾”。发迹前不好说,发迹之后敢于当面嘲笑的人就不多了,这回知难而进的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是魏国权臣,早将魏国皇帝权力架空,所以他和邓艾的关系名为同僚,实则君臣。有一天这皇帝闷得慌,突然想起来拿邓艾寻开心,便问:“小邓啊,你常说‘艾艾’,你到底叫邓几个艾啊?”
这时邓艾面临的处境很艰难,不予理睬吧,扫了皇帝的雅兴,指不定哪天一个艾都没有了;照实回答吧,太伤自尊了。不过这难不倒口拙心慧的邓士载,他应声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之不可见,来者犹可追。’”短短十来字,被后人频繁引用到难以计数的地步,光是名篇就有《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据此化出的名句“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古人认为凤是神鸟,逢盛世方才现身,所以有“龙凤呈祥”之说。接舆以凤喻孔子,讥笑他自诩“圣人”却在乱世中不停奔走呼告,实在是大大贬低了自己的身份。邓艾用接舆“凤兮凤兮”比照自己“艾艾”,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权威者的人身攻击,更在无形之中以凤自比,提高了身价,实在是难得的妙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机智问答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士”的人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惊人之语,令人刮目相看。汉末著名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家中婢女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站在泥地里,另一个婢女过来看笑话,幸灾乐祸地问“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呀?”这句话出自《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面对同伴丢过来的“示威”篇,受罚婢女毫不犹豫回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跑过去申诉,正好碰到他在发怒”,同样出自《诗经》,同样出自《邶风》,篇名是《柏舟》。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诗歌语言回答令人尴尬的问题,并且做到回答引文与提问出处高度一致,真可谓风雅至极。不知道郑玄听说这件事后有没有破涕为笑,反正“诗婢”美谈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由此想到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都说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二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文学作品中充斥大量生活语言会显得俚俗,读起来索然无味;生活中满口的文学语言又会被认为是穷酸迂腐,不通世故。但如果在恰当的地方适量运用另一种语言,往往会给原有的话语系统增加一抹亮色,令其大放异彩。记得有次怒气冲冲地质问初一同学是否抄了自己的作业,结果得到轻描淡写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顿时怒气全消,暗自佩服了良久。当然,想要在言谈中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却没有深厚文化素养,实在无异于无米之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552545555885588558557588558558455755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