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学亦是如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对生物学“热爱”的火焰,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好奇心。例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三个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讲《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展示大家熟悉的电影《侏罗纪公园》剧照,介绍一位博士从恐龙血中提出DNA,复制出恐龙,并建成一个恐龙“侏罗纪公园”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呢?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时,教师紧接着说,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种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为进行下一步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二、呈现丰富的材料,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中要选用逻辑性强、新颖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通过采用生物学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实习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让大家认识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DNA塑像。接着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历史,还能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学习。再结合课本插图,采用以“物”对“图”的方式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用简单的教具,亲自体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密切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完成制作DNA模型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在精致的制作、创意的类比拼装等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索、去分析、去探索,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进而发展成终身学。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夏令营”、“野外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把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践,迁移到实际的新情境中去,从而使认识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
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意地经常训练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对学习的需求感并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蛋白质的作用”、“氨基酸的种类”时,可以告诉学生:谷氨酸味道鲜美,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鸡、鱼、瘦肉蛋白质内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所以很好吃。但是,不正确的烹调方法可以导致谷氨酸的流失,使肉的鲜味大减。比如烧“排骨汤”,因为我们主要是喝汤,所以要用冷水、温水来烧,使瘦肉中的氨基酸充分地释放到汤内,以保证汤味鲜美;但是如果做“红烧排骨”,则应该用开水烧,使肌肉蛋白质在高温下立即凝固,使谷氨酸尽量少释放出来,才能保证排骨肉块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这样,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牢记。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竟然出现在生物课堂上,并且能从我们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中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学生在感到惊奇之余,一定会下定决心:学好生物学,让生物学知识服务于我,服务于大家,服务于社会!
四、引导学习动机的迁移,使学生树立献身生命科学的意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看小说、电视等已有的爱好,因势利导,把这种活动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引导学生看CCTV-10的“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栏目,这些节目,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实例阐明了深奥的道理、前沿的科学,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生活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产生探索的愿望和需要学习的愉快感觉,树立为生命科学献身的意识。从看电视到对一些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产生兴趣和需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探索的愿望和渴求获取知识的动机。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关键是要让学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生物兴趣的培养,并将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获胜于课堂,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好奇心。例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三个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讲《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展示大家熟悉的电影《侏罗纪公园》剧照,介绍一位博士从恐龙血中提出DNA,复制出恐龙,并建成一个恐龙“侏罗纪公园”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呢?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时,教师紧接着说,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种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为进行下一步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二、呈现丰富的材料,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中要选用逻辑性强、新颖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通过采用生物学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实习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让大家认识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DNA塑像。接着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历史,还能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学习。再结合课本插图,采用以“物”对“图”的方式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用简单的教具,亲自体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密切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完成制作DNA模型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在精致的制作、创意的类比拼装等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索、去分析、去探索,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进而发展成终身学。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夏令营”、“野外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把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践,迁移到实际的新情境中去,从而使认识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
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意地经常训练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对学习的需求感并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蛋白质的作用”、“氨基酸的种类”时,可以告诉学生:谷氨酸味道鲜美,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鸡、鱼、瘦肉蛋白质内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所以很好吃。但是,不正确的烹调方法可以导致谷氨酸的流失,使肉的鲜味大减。比如烧“排骨汤”,因为我们主要是喝汤,所以要用冷水、温水来烧,使瘦肉中的氨基酸充分地释放到汤内,以保证汤味鲜美;但是如果做“红烧排骨”,则应该用开水烧,使肌肉蛋白质在高温下立即凝固,使谷氨酸尽量少释放出来,才能保证排骨肉块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这样,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牢记。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竟然出现在生物课堂上,并且能从我们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中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学生在感到惊奇之余,一定会下定决心:学好生物学,让生物学知识服务于我,服务于大家,服务于社会!
四、引导学习动机的迁移,使学生树立献身生命科学的意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看小说、电视等已有的爱好,因势利导,把这种活动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引导学生看CCTV-10的“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栏目,这些节目,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实例阐明了深奥的道理、前沿的科学,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生活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产生探索的愿望和需要学习的愉快感觉,树立为生命科学献身的意识。从看电视到对一些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产生兴趣和需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探索的愿望和渴求获取知识的动机。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关键是要让学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生物兴趣的培养,并将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获胜于课堂,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