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略阳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始建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
古今的变迁
先秦以前属白马氐族聚居地之东城,自西汉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县。曾用名沮县、兴州,武兴、汉曲、顺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沮县,属益州武都郡,为略阳建县之始。县治在今勉县茶店黑河侧。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改属凉州武都郡;二十年(215)属武都郡,归雍州。
三国蜀汉建兴七年(229)陈式取武都郡后,在今县城区设武兴督,县名仍沮县。
西晋泰始五年(269),属秦州武都郡。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氐人杨盛废郡县,设护军。二十年(395)复置沮县。
义熙五年(409),名武兴县,属后秦南梁州武兴郡,州、郡、县治在今县城。
北魏太和中(477-499)属南梁州。继改东益州武兴郡。
宋升明二年(478)氐人杨文弘称藩于魏,自号武兴国。北魏正始三年(506),魏灭其国,设武兴镇。继改东益州、武兴郡、武兴县。正光年间(520-524),杨绍先复立武兴国。
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属东益州武兴郡,置武兴县。
废帝二年(553)魏平其地,改称兴州,设顺政郡。改武兴县为汉曲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十八年(598)改汉曲名顺政县。
大业三年(607)废州,置顺政郡、顺政县。
唐武德元年(618)复设兴州。天宝元年(742)改兴州为顺政郡辖。乾元元年(758)复改称兴州,顺政县属之。
五代属前后蜀。置兴州、顺政县。
宋仍属兴州,初归利州路。绍兴十四年(1144),利州分东西两路,兴州属利州西路(治在今县城区)。
开禧三年(1207),吴曦将兴州僭改兴德府。曦诛,改兴州曰沔州,改顺政县名略阳县至今。
元初,略阳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沔州辖。至元四年(1267),沔州改属广元路。
明洪武三年(1370)为汉中府沔州辖县。七年废州,直隶汉中府。成化二十二年(1486)属汉中府宁羌州辖县。崇祯七年(1634)为汉中府辖县。
清为陕西省汉中府辖县。
中华民国初,属汉中道辖县。民国十七年(1928)撤道,改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署辖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汉中分设东西专员公署,略阳为西路专员公署(署治沔县)辖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9日略阳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辖县。1968年,为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辖县。1978年9月,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辖县至今。
注:西魏大统十一年(545),魏得其地除置武兴县外,在今徐家坪置鸣水县(《魏书·地理志》作明水县),在白水江置长举县(《魏书·地理志》"长"作"苌")。废帝二年(553),改明水县曰落丛县。隋开皇六年(586),落丛县改名厨北,八年又改曰鸣水。唐长庆元年(821),将鸣水县并入长举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废长举县,并入略阳、徽县。北魏正始中(504-507),分沔阳置山嶓冢县。隋大业二年(606)改蟠冢县置西县,以县西南有西乐城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勉县西。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县,部分并入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