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脚踏实地的例子,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1、蔡伦
东汉时的蔡伦,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得没法活了,被送进皇宫里做了太监。他原先没有读过书,老太监见他可怜,告诉他做太监也得有文化,才能接近皇帝,受到重用。于是他就在老太监的指导下发愤读书。蔡伦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他很重视实践,读书时也专挑那些讲打铁、缫丝、纺麻一类容易实践的书来读,并且读了以后还要亲自去实践一下。
他有时到打铁作坊去抡几下铁锤;有时到纺织作坊去缫丝纺麻。蔡伦工作起来很仔细,所以样样事情都能学得会,做得好。皇帝看蔡伦聪明勤快,办事可靠,就提拔他作了尚方令,专门负责制造宫廷用品。蔡伦看到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木牍写成的,十分笨重,连大臣给皇帝的奏章也是一大捆竹简或木牍,一份奏章就有好几十斤,读起来很费劲。当时纸虽然已经有了,但是还很粗糙,不适宜用作书写。
蔡伦想,如果把纸改进一下,把它造得又轻又薄又白,就能用来书写了。他从纺织作坊里拣来乱丝、麻头等废品,再加上破布、破渔网、树皮等做原料,进行试验。一次试验失败,再做第二次。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制造出了适用于书写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有功,皇帝封他为龙亭侯。
他制造出来的纸就被称为“蔡侯纸”。蔡伦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文盲,经过努力学习,既读了书,并且通过实践,成了一位改进造纸技术的专家,为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爱迪生
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期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予“发明大王”的美称。
3、狄更斯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4、达芬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5、司马迁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连,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古人尚且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何况我们今人,我们要记住古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发扬脚踏实地的精神,把我们的工作或学习上的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让我们有朝一日在人生中振翅飞翔,且一飞冲天。
如果没有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如果没有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又如何有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如果没有洪战辉十数年对不是自己亲生妹妹的照顾又何来感动神州赤子热泪盈眶;如果没有606次的研究,梅毒早已夺去数万人的性命。个人的飞翔,同样需要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不是事必躬亲,因为居里夫人对她父亲说过她没有时间擦椅子;脚踏实地不是好高骛远,孙楠曾经干过一千多个工种,数十年后才将他那甜美的歌声带给我们;脚踏实地不是一蹴而就,刘备一生转战,屡败屡战最终才开创蜀汉。
东汉时的蔡伦,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得没法活了,被送进皇宫里做了太监。他原先没有读过书,老太监见他可怜,告诉他做太监也得有文化,才能接近皇帝,受到重用。于是他就在老太监的指导下发愤读书。蔡伦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他很重视实践,读书时也专挑那些讲打铁、缫丝、纺麻一类容易实践的书来读,并且读了以后还要亲自去实践一下。
他有时到打铁作坊去抡几下铁锤;有时到纺织作坊去缫丝纺麻。蔡伦工作起来很仔细,所以样样事情都能学得会,做得好。皇帝看蔡伦聪明勤快,办事可靠,就提拔他作了尚方令,专门负责制造宫廷用品。蔡伦看到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木牍写成的,十分笨重,连大臣给皇帝的奏章也是一大捆竹简或木牍,一份奏章就有好几十斤,读起来很费劲。当时纸虽然已经有了,但是还很粗糙,不适宜用作书写。
蔡伦想,如果把纸改进一下,把它造得又轻又薄又白,就能用来书写了。他从纺织作坊里拣来乱丝、麻头等废品,再加上破布、破渔网、树皮等做原料,进行试验。一次试验失败,再做第二次。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制造出了适用于书写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有功,皇帝封他为龙亭侯。
他制造出来的纸就被称为“蔡侯纸”。蔡伦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文盲,经过努力学习,既读了书,并且通过实践,成了一位改进造纸技术的专家,为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