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人类社会面临21世纪的挑战,首先是信息化的挑战,反映新知识、新科技的印刷物以空前未有的速率递增,因特网、信息技术更以目不暇接的态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人们的阅读必须是快速高效和广泛的。然而,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才有可能成正比。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说:“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400万字以上(小学六年145万字以上)。”
从“大语文观”来看,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的人生固有模式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
但从学生本身的层面上分析,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对课外读物没有对电视感兴趣。电视的视觉冲击,形象直观的画面,逼真的声音,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丢下作业看电视,哪里还顾得上去读课外书。
2、对阅读材料不会选择,好坏不分。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极大,甚至还盛行一种“口袋书”,体积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随时阅读,可是内容却不堪入目,其中色情、暴力成分很多。这非常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看书图快不求质,蜻蜓点水。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部分能够看一些书的学生,也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他们的阅读是“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有的甚至是迫于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不得不读一些课外书。
4、功利行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的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特别是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当然,从学校教育本身来说,也存在相当多的弊病,如图书室藏书量小,数量远远不足生均15本这个要求,且书籍较为陈旧,新鲜的、与当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书少而又少,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添置一些新书,对大部分农村学校来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时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不能保证,校长怎么能再化钱购置书籍?加之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能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能保证,没有专门用于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个别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多汲取一些营养,只能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服务,这并不能代表能向全体老师推广。
从家庭和社会层面上来说,目前农村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本身没有阅读书籍的习惯,大人的闲暇时间也以电视为主,又怎能引导孩子去看书?学习化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作为学生个人也只能适应这个社会环境。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进行新课程标准条件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关键词界定:
1、“阅读”是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2、“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业余时间进行阅读的活动。
3、“农村”是指中心小学一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
4、本课题研究中的“学习”是指小学生课外知识、技能的获取,方法、规律的探寻,习惯、个性的形成,人格、品质的塑造。
5、本课题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小学生在学科教育中、校园生活中、家庭教育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课题界定:
“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是指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原因,促使农村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连续的阅读活动,以期实现上述“自主学习”中的目标。
(三)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这一点早已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和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所证实和肯定。椐现代语文教学专家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200万字的阅读量为底限。我们提倡在小学生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2、学习理论依据
①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一位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是瑞士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许多文章是相互联系且具有共性的,通过列举个体把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组建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一系列新材料的学习中去。这就是从“举三得一”到“由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②母语习得的概念
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语言学家们对儿童母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小学生学习母语即学习语文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由此看来,母语习得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儿童母语习得,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的母语第二次习得。而本课题所提倡的学生多看课外书,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设学生自由阅读课,倡导学生写日记感想,就是按照母语习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的具体尝试。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2、加大学生阅读量,制定出适合农村学校运用的阅读序列,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并努力有所突破。
3、积极探索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组织读书活动,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3、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4、小学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研究。
5、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身处农村的小学生,只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其自主学习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挖掘,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本区域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探讨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重建课堂,改变和重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4、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在行动中提升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也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五、研究过程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①2008年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
②2008年5月,向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2、实施阶段
①2008年6月—2007年11月
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②2008年12月—2009年4月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小学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研究。
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3、结题阶段
①2009年4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②2009年4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六、研究的主要策略及原则
(一)研究的主要策略
1、明确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①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少年儿童只有读了这些书,才能掌握做人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比较和衡量自己,回答“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而生活”这一类问题;也只有当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确定了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时候,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②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课外书读得越多,知识背景越广阔,学习就越轻松。每天你读得越多,能主动掌握的学习时间就越多,智力积极性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凡是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必然把全部负担转嫁到家庭作业上去,而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势必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2、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①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型”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就回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教益。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课外阅读应遵循自愿的原则,因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语文课外阅读的种类和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自己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
②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如何有效地读,并不十分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收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行方法指导,使他们读得更有效。而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几种基本的训练: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批注法等。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读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③要创设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
从班级、学校、家庭到社区,发动一切力量,创设一个读书的大环境。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委派专人管理,负责登记借阅。学生每月自拟读书计划,每天挤半小时作为集体阅读时间,半小时作为读书家庭作业,与家长配合落实。班级还要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等,强化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可以开辟读书廊,张挂读书的名人名言,开放“电子阅览室”和“网上阅览”等获取新信息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汲取新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外建立读书基地——新华书店、假日读书小队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开掘,持续学力让学生自己发展,并达到会学的境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
2、创造性原则: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和实验为主,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自主发现真理,主动探索尝试发现,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本领。
3、活动性原则:主张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自主探究活动或群体交往活动中全面提高素质。
4、成功性原则:帮助学生成功,创设成机会。改进评估机制,对学生学习进行积极的评价,教育者确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观念,评价标准多样化,珍惜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坚持以多元标准不拘一格评价学生,学生以学为乐,孜孜以求,人人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
5、发展性原则:一是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以发展学出发,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
2、优秀研究课例。
3、发表、获奖的研究论文、案例等。
4、学生成果展示。
人类社会面临21世纪的挑战,首先是信息化的挑战,反映新知识、新科技的印刷物以空前未有的速率递增,因特网、信息技术更以目不暇接的态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人们的阅读必须是快速高效和广泛的。然而,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才有可能成正比。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说:“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400万字以上(小学六年145万字以上)。”
从“大语文观”来看,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的人生固有模式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
但从学生本身的层面上分析,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对课外读物没有对电视感兴趣。电视的视觉冲击,形象直观的画面,逼真的声音,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丢下作业看电视,哪里还顾得上去读课外书。
2、对阅读材料不会选择,好坏不分。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极大,甚至还盛行一种“口袋书”,体积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随时阅读,可是内容却不堪入目,其中色情、暴力成分很多。这非常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看书图快不求质,蜻蜓点水。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部分能够看一些书的学生,也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他们的阅读是“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有的甚至是迫于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不得不读一些课外书。
4、功利行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的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特别是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当然,从学校教育本身来说,也存在相当多的弊病,如图书室藏书量小,数量远远不足生均15本这个要求,且书籍较为陈旧,新鲜的、与当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书少而又少,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添置一些新书,对大部分农村学校来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时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不能保证,校长怎么能再化钱购置书籍?加之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能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能保证,没有专门用于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个别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多汲取一些营养,只能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服务,这并不能代表能向全体老师推广。
从家庭和社会层面上来说,目前农村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本身没有阅读书籍的习惯,大人的闲暇时间也以电视为主,又怎能引导孩子去看书?学习化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作为学生个人也只能适应这个社会环境。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进行新课程标准条件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关键词界定:
1、“阅读”是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2、“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业余时间进行阅读的活动。
3、“农村”是指中心小学一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
4、本课题研究中的“学习”是指小学生课外知识、技能的获取,方法、规律的探寻,习惯、个性的形成,人格、品质的塑造。
5、本课题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小学生在学科教育中、校园生活中、家庭教育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课题界定:
“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是指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原因,促使农村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连续的阅读活动,以期实现上述“自主学习”中的目标。
(三)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这一点早已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和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所证实和肯定。椐现代语文教学专家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200万字的阅读量为底限。我们提倡在小学生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2、学习理论依据
①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一位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是瑞士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许多文章是相互联系且具有共性的,通过列举个体把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组建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一系列新材料的学习中去。这就是从“举三得一”到“由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②母语习得的概念
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语言学家们对儿童母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小学生学习母语即学习语文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由此看来,母语习得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儿童母语习得,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的母语第二次习得。而本课题所提倡的学生多看课外书,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设学生自由阅读课,倡导学生写日记感想,就是按照母语习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的具体尝试。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2、加大学生阅读量,制定出适合农村学校运用的阅读序列,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并努力有所突破。
3、积极探索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组织读书活动,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3、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4、小学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研究。
5、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身处农村的小学生,只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其自主学习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挖掘,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本区域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探讨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重建课堂,改变和重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4、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在行动中提升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也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五、研究过程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①2008年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
②2008年5月,向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2、实施阶段
①2008年6月—2007年11月
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②2008年12月—2009年4月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小学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研究。
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3、结题阶段
①2009年4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②2009年4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六、研究的主要策略及原则
(一)研究的主要策略
1、明确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①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少年儿童只有读了这些书,才能掌握做人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比较和衡量自己,回答“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而生活”这一类问题;也只有当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确定了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时候,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②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课外书读得越多,知识背景越广阔,学习就越轻松。每天你读得越多,能主动掌握的学习时间就越多,智力积极性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凡是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必然把全部负担转嫁到家庭作业上去,而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势必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2、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①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型”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就回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教益。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课外阅读应遵循自愿的原则,因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语文课外阅读的种类和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自己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
②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如何有效地读,并不十分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收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行方法指导,使他们读得更有效。而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几种基本的训练: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批注法等。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读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③要创设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
从班级、学校、家庭到社区,发动一切力量,创设一个读书的大环境。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委派专人管理,负责登记借阅。学生每月自拟读书计划,每天挤半小时作为集体阅读时间,半小时作为读书家庭作业,与家长配合落实。班级还要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等,强化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可以开辟读书廊,张挂读书的名人名言,开放“电子阅览室”和“网上阅览”等获取新信息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汲取新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外建立读书基地——新华书店、假日读书小队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开掘,持续学力让学生自己发展,并达到会学的境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
2、创造性原则: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和实验为主,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自主发现真理,主动探索尝试发现,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本领。
3、活动性原则:主张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自主探究活动或群体交往活动中全面提高素质。
4、成功性原则:帮助学生成功,创设成机会。改进评估机制,对学生学习进行积极的评价,教育者确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观念,评价标准多样化,珍惜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坚持以多元标准不拘一格评价学生,学生以学为乐,孜孜以求,人人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
5、发展性原则:一是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以发展学出发,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
2、优秀研究课例。
3、发表、获奖的研究论文、案例等。
4、学生成果展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