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及非地带性规律,doc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
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
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5)局部岩性组成或热量的变化:例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形成的紫色土;如,在冰岛的苔原带中的热泉附近分布的草甸。
(6)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非地带性因素中的“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往往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例如,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比南美洲的高,原因就是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信风带大陆的东岸,又位于来自海洋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带,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沿岸又有暖流经过,而发育成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一览表:
世界各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分类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几点说明
1、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前者无温度带,后者有温度带;前者无“带”字,后者有“带”字。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变化。
3、可根据不同山坡的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
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高度,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高度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低。)
5、根据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判断该地所处的温度带。
6、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甸、寒荒漠、冰川。(不同的山,分布是不一样的,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应根据具体的山地,具体分析。)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荒漠、澳大利亚的荒漠和西亚的荒漠等,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的形成,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的缘故。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带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
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
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5)局部岩性组成或热量的变化:例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形成的紫色土;如,在冰岛的苔原带中的热泉附近分布的草甸。
(6)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非地带性因素中的“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往往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例如,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比南美洲的高,原因就是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信风带大陆的东岸,又位于来自海洋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带,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沿岸又有暖流经过,而发育成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一览表:
世界各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分类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几点说明
1、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前者无温度带,后者有温度带;前者无“带”字,后者有“带”字。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变化。
3、可根据不同山坡的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
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高度,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高度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低。)
5、根据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判断该地所处的温度带。
6、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甸、寒荒漠、冰川。(不同的山,分布是不一样的,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应根据具体的山地,具体分析。)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荒漠、澳大利亚的荒漠和西亚的荒漠等,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的形成,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的缘故。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带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